新一輪破壞性資本流出 撼亞洲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決定上調短期利率,結束長達10年的零利率時代,但也讓包括亞洲在內的新興市場成為重災區,對於要不要跟進升息,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正陷入長考,一般認為,面對大陸經濟放緩,新興市場資產價格遭受沉重打擊,所以亦步亦趨跟進升息機率不高,但這也意味,維持利率不變或降息,將造成新一輪具有破壞性的資本外流。
亞洲地區是近年來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區域,並成為全球資金的最佳去處,在過去10年間,熱錢流入亞洲新興市場的規模約有7000億美元。
不過,這種榮景隨著美國升息而面臨沉重壓力,大量熱錢可能快速撤離亞洲,這也是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所面臨最嚴重的威脅。很多財經專家都憂心忡忡認為,亞洲這次能否抵擋得住美國升息的空襲?
台央行開會
近來人民幣連8貶,正反映出美國升息的後遺症。不過,新台幣近日來卻呈現上升走勢,同時根據彭博調查,台灣不會跟隨美國升息起舞,央行17日要召開理監會議,是否升息很快就會見真章。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也表示:美國升息對台股的衝擊早在6、7月就率先反映撤出100億美元,同時也會隨時關注美國升息動向,暫不會採取任何因應措施。
但分析師直言:美國升息,最顯而易見的風險就是美元債務將大增,因為美國升息會吸引資金撤出亞洲,壓低亞洲貨幣,因此亞洲企業更難以償還外債。
對於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來說,這尤其是個隱憂。
大陸經濟邁向25年來最低增長率。
日本瀕臨3年來二度經濟衰退,資本流出亞洲,曾經一度火紅的泰國、馬來西亞等經濟體步履蹣跚。
中日支援緊急流動性
印尼及泰國等國的央行預料將在2016年寬鬆政策,日本央行原本已極為龐大的刺激措施,料將加碼,同時市場也在指望中國大陸推出更多寬鬆措施。
也因此,面對美國即將升息帶給包括亞洲等新興各國衝擊,中國大陸與日本正扮演最金援亞洲其他國家緊急流動性之用的關鍵角色。
亞洲地區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有2150億美元的人民幣互換額度(SWAP),可隨時動用,與日本央行有400億美元互換額度。其中多數協議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訂立。換言之,中日可望成為亞洲金融崩潰的最後一道防線。
歐洲央行本周預料加碼寬鬆 專家預告可能用這四招
歐洲央行本周四召開會議,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日前暗示擴大量化寬鬆 (QE) 後,外界預料將在本次會議上宣布加碼寬鬆。
11月中德拉吉在歐洲議會作證時指出:近期跡象反映核心通膨率回升力道弱化,下次召開會議時將檢討貨幣政策寬鬆力道,被視為暗示將擴大QE。
《EconoTimes》報導,目前歐洲央行可用政策工具中
首先是下調存款利率,外界預料可能調降存款利率10個基點至-0.30%,野村贊同這項看法。
不過包括花旗、法國巴黎等銀行則預期本次降息幅度會來到
20 個基點。
第二,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由如今每月購債600億歐元上調至750億歐元,或延長購債期間由原本至 2016年9月拉長至2017年3月至9月不等,亦可能兩者同時推出。
第三,採存款利率分級處理,對手中持有過多現金的銀行,實施差別存款機制利率。
第四,擴大債券購買範圍,包括購買市政債券。
《路透社》報導,若可將城市與地區債券納入歐洲央QE計劃,可避免歐洲央行陷入無債可購的窘境,得以將QE延長至2018年下半年。
報導也指出:歐元區第一階段的量化寬鬆對於實體經濟影響有限,隨著經濟放緩和負產出缺口,今年甚至是明年都難以達到2%的通膨目標,而美國與日本量化寬鬆先例也顯示實質影響實在有限。
不過,這不代表歐洲央行會因此袖手旁觀。由於歐元區1-10
月通膨率逼近於零,經濟成長動能也還未到達堅實基礎。
這說明歐洲央行會對通縮風險保持一定警覺。從先前公布的會議紀錄也顯示,內部多數官員贊成採取進一步寬鬆措施,對抗低油價與復甦疲緩所帶來的通縮。
近60萬人 想另謀高就
主計總處調查,對原工作不完全滿意、想另找工作者全台高達59.6萬人,「下一個會更好」儼然成為職場信條。各行業又以不動產業、支援服務業,以及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想換工作比率最高。
主計總處調查今年5月全台就業人數達1,117.9萬人,當中便有近59.6萬人有另找工作打算,約占整體就業者5.3%。
就業者另找工作情形分為「想換工作」以及「想增加額外工作」。
調查指出,想另找工作的就業者有高達七成屬於前者,顯示多數就業者對於職場環境並不滿意,可能原因包含薪資、福利、工作內容或工時長短、未來發展性等。
工業部門中,營造業想另找工作的比率最高,占整體營造業就業人數5.7%,
服務部門中,以支援服務業比率最高,而後是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以及不動產業,均有一成上下的就業者想另找工作。
支援服務業包含汽車、機械設備等租賃業,人力仲介及供應業、旅行及相關代訂服務業、保全服務業等,今年每人平均月薪27,954元。
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則有創作及藝術表演業,圖書館、檔案保存、博物館等業者,以及運動、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1111人力銀行分析,支援服務業的職務替代性高,升遷管道和薪資調漲空間卻較少,而且很多小規模的企業,競爭激烈時容易面臨倒閉風險,導致很多人都想換工作,甚至只是將現職作為短期待業階段的臨時性工作,流動率相較其他行業也偏高。
105年首季人力需求 金融海嘯來新低
勞動部今天公布明年首季人力需求調查,廠商預估淨聘僱人力僅1.8萬人,較104年同期4.4萬人減近6成,是金融海嘯後7年來最差。
勞動部在10月19日至11月6日間,針對員工規模30人以上事業單位,調查明年1月底較今年10月底用人需求變化,有效樣本3088家。
勞動部說明,這次調查中,製造業淨聘僱人力從上一季的1.2萬人驟降為3442人,還好明年初有春節消費內需支撐,服務業淨聘僱人力還小增1000人,維持1.4萬多人。
勞動部認為,廠商增聘員工趨於保守主要受油價持續下跌,電子業需求疲弱,且中國大陸供應鏈排擠外銷訂單等因素影響,使得製造業用人需求萎縮。
明年首季人力需求及製造業需求人數,都創下民國98、99年金融海嘯時期以來新低,勞動部分析,製造業原本是人力聘僱的火車頭,卻在明年初出現熄火現象,顯示消費產品出口上有受到景氣衝擊。
搶救悶經濟 央行逆勢降息
美國於台北時間17日凌晨3時宣布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我中央銀行為搶救悶經濟,昨天反向宣布降息半碼,這是自9月以來二度降息,累積降息達1碼。央行總裁彭淮南表示,降息刺激景氣的效果不會那麼快,無論如何,降比不降好!
生產過剩 3個月降1碼
彭淮南直言:再度降息是因全球景氣復甦不如預期、國內經濟成長預測下修、國內生產產能過剩所致,降息維持貨幣寬鬆,盼有助於經濟成長。
降息之後,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為1.625%、2%及3.875%。
彭淮南認為,歐元區與日本景氣復甦都慢,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也明顯放緩,而國際油價可能持續走低、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等不確定因素,都是全球景氣的下行風險。
彭淮南分析,就算明年國際景氣回溫,但全球經濟帶動貿易成長的力道太弱,我國出口很難明顯改善,且因出口集中在中國大陸,受到大陸經濟減緩的衝擊就大。
內需方面,彭淮南直指民間消費保守且投資動能不足,認為近期雖推出消費提振措施,但景氣降溫、消費增加有限,加上企業調薪及雇用意願降低,在在影響民間消費意願。
GDP要素 三管齊「下」
彭淮南說:明年出口不易改善,廠商投資意願勢必降低,加上房市降溫,明年民間投資成長率恐難保1,間接拖累整體經濟成長動能。
彭淮南重申,降息可以提高國內需求,但效果會遞延,一段時間才能顯現。他援引聯準會主席葉倫貨幣政策是緩慢地來處理、不能太猛的談話,透露緩降基調。
每次半碼 不能用猛藥
央行宣布降息之後,國內銀行今日將開會討論降幅,最快下周一實施。根據經驗,存放款利率可能減半調整,以0.06到0.08個百分點計算,每1000萬元的房貸,每月可減少約300元房貸本息支出。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央行降息半碼,他非常贊成。降息後,成本降低,資金會更寬鬆,對股票市場來說會有一定的助益。
經濟部研發會執秘甘薇璣也認為,降息後,民眾可支配所得變多,對消費會有幫助,對企業貸款需求也是正向。
這樣挑美元保單 利息、匯差都賺
近2年來美國經濟逐步回溫,各界預期,步入升息循環在即,美元強勢格局確立,新台幣兌1美元更應聲貶破33元大關,新台幣、美元匯率翹翹板效應浮現,讓美元保單詢問度也水漲船高。
再加上,金管會保險局11月宣布,將開放外幣保單滿期金回流規範,亦即買外幣投資型保單者,拿到外幣滿期金後,可再新買一張外幣保單,且基於不鼓勵以保單賺取匯差、回歸以保險進行資產配置的考量,僅限於同幣別外幣。
由於市面上的外幣投資型保單,以美元為最大宗,業界預估,長期而言,將讓更多民眾對美元保單的興趣有增無減。
因美元保單利息,平均是美元定存的2倍,加上美元走強,不少民眾產生興趣之際,也有所疑惑:現在我是不是可以買美元保單?該怎麼挑選美元保單?什麼族群適合買?
最適合有長期美元需求者
在思考這些問題前,得先釐清自己是否需要,並了解同樣是美元投資部位,美元保單與一般美元定存的差異在哪裡?
花旗銀行財富管理暨研究部資深副總裁王進彰指出:倘若是領取美元薪資、美元資產豐厚,或退休後打算赴美定居、子女在美念書、想去國外置產者,亦即有美元強烈需求,且不須兌換成新台幣或其他外幣者,是最適合投保美元保單的族群。
若為提升資產配置的報酬率、分散貨幣風險,對於美元保單躍躍欲試者,務必做好長期規畫的心理準備,將美元保單列為投資選項之一,而非抱持著賺匯差、撈一票就走人的打帶跑心態。
投資前最該注意?提前解約,恐拿不回本金
友邦人壽商品暨業務發展部資深協理陳碧玉建議,倘若民眾想做的是為期1~2年、週轉率很彈性的美元投資,應當優先選擇美元定存、債券商品容易變現的工具,同樣可達到持有多元貨幣資產的目的。
反觀美元保單,不論繳費或理賠,都以是美元支付,手邊若無美元資產者,必須把新台幣資產換成美元,如此換來換去,扣除換匯費用後,未必划算。
如果你是基於長期的資產規畫而投保,打的如意算盤是賺取高於定存的利息收入,仍必須留意預定利率不等於實質收益率,將預定利率扣除支付給業者的相關費用後,還得扣掉至少1%的成本,才是真正落袋的報酬率。
何種保單是首選?美元升,可挑利變型險種
另,投保美元保單,也得考量到投資所有外幣商品都可能面臨的風險:賺了利差,賠了匯差。
目前市面上的美元保單,基本上都在6年期以上,但多年後等保單契約到期時,新台幣兌美元的匯價,極難預測,無法保證是穩賺不賠的投資。
如果經評估後,屬意投保美元保單,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單?多數專家都建議,以自己的風險屬性為主要評估標準,才是上策。
若想降低匯率風險,中國人壽行銷企畫部副總經理蘇錦隆指出,不建議躉繳保單,可選擇分期繳費,或每年給付生存金的險種。
還有一點,民眾若想留意何時解約才不會損及本金,投保前務必留意商品DM的成本分析表,以免後來面臨提前解約後血本無歸的困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