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周添城從比利時魯汶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就回母校中興大學(中興大學台北校區現改制為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書,短短不到6年,他從教授、所長一路做到系主任,人生順利得像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
有整整10年,學產業經濟的他,每晚回家後埋首書堆,忘情地著書立說;每年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並受邀到國外參與研討會。那是他最志得意滿的高峰時期。
1997年年底,他還預備競逐當時中興法商學院院長一職。而就在院長投票,可能帶他登上人生另一個高峰的前夕,女兒的發病,意外地把他絆住了。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這種病?周添城沒有答案。但她媽媽覺得這就是神經病,她會問,為什麼我們生一個神經病的孩子呢?我覺得機率是存在的,現在人越來越多心靈問題。
心理醫師王浩威表示,這一代的年輕人最不幸,他們處在台灣經濟高度成長後進入的高原期,不像他們的父母輩有很多機會;他們的父母苦雖苦,但很容易超越上一代的成就。但現在的小孩,他們的大好機會都過去了,因此心理面臨很大的壓力,很難超越父母親的成就。
周添城的女兒就是這種結構壓力的受害者。她高度自我期許,可是又達不到,所以很容易出差錯。女兒上高中後,非常不快樂,每次回家總是悶悶不樂。
周添城事後推敲,可能的原因是,她因為恐懼聯考,推甄考上衛理女中,但她國中好友有兩位考上北一女、中山女中,她開始感到念私校是個錯誤。
周添城有一次意外發現女兒寫著:我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事情,我會成為爸爸的負擔。爸爸給我很多壓力,我一輩子永遠都達不到爸爸的樣子。她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暴食完後又會摳喉催吐,很折磨
厭食症患者,對身體有很扭曲的認知,一直覺得自己過胖。他們承擔很大的壓力,逼自己不要吃,但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失控,就相反的產生暴食(Bulimia)。
周添城女兒發病後,也會暴食,常常半夜偷偷一口氣把冰箱的東西吃光,但一暴食,她又產生罪惡內疚,會摳喉催吐,反覆折騰自己。周添城不解地說:7年了,她到底怎麼吃東西還是一個謎。
他做了最壞打算。我想她也許今後沒辦法獨立過日子,那就爸爸陪伴一輩子,最差也不過是這樣。以前太太會擔心女兒如果長大嫁不出去,怎麼辦?周添城就開玩笑說:「那不是很好嗎?可以一輩子陪女兒。女兒生病後,他就以陪伴女兒一輩子的心情,篤定的走下去。
女兒住院第2天,周添城照樣到學校上班。一個禮拜後女兒出院,回家跟媽媽在一起卻出了問題。
女兒有厭食症時,吃飯時就盯著媽媽看,問媽媽,你怎麼不吃啊,你怎麼吃那麼少?一定要媽媽吃一口她才吃一口。
女兒發病,媽媽情緒也很低落,一頓飯讓母女兩人都束手無策。我是家裡唯一經濟來源,我不能不上班,為了女兒不上班,我想不出什麼道理。但她們母女不能單獨相處,尤其不能單獨吃飯。
所以女兒出院後整整有半年時間,當時擔任中興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的周添城,就開始帶著女兒上班。
當時他有四個助教,周添城從第一天開始,就沒有隱瞞女兒病況。
我把它當做很正常的事,就好像我們會胃痛、腸胃炎;我女兒現在生病,別人可能是器官生病,她是心理生病,我從不覺得這裡天譴、惡疾,或是奇恥大辱。
生病,是生命中必然之事,遇到了,就去面對。周添城上課時,女兒就在辦公室畫圖、織毛線。吃飯時間一到,他就拜託助教帶女兒去吃飯,幫助她更加融入常人生活。
他的助教表示,那時他女兒常畫房子、爸爸及花朵的造型,用色大膽活潑,周老師常把這些畫、卡片,貼在辦公室欣賞,看得出來他非常珍愛女兒的畫作。周添城那半年,不管走到哪,都一定帶著女兒,一度,他還安排女兒遠赴澳洲參加活動。他希望女兒放過自己,他就必須先學習放手。
我就是弄很多活動,讓她有點事做,不讓她陷入那個情境中。後來我發現,你可能無法癒治她,只能陪伴她。
周添城問醫生他該怎麼做,做什麼?醫生思索很久之後,只說出兩個字:陪伴。至於要陪多久,醫生也擺擺手,不知道!
夫妻對女兒態度歧異
周添城對女兒的病情採取輕描淡寫的態度,但他太太卻主張積極介入性醫治,兩人對醫療方式的歧異,慢慢導致婚姻危機。
女兒衛理休學後,隔年重考到華岡藝校,一學期念完,就吵著要出國。最後,周添城找到紐西蘭好友的寄宿家庭,在醫生的支持下,讓女兒出國念書,徹底離開令她崩潰的熟悉環境。沒想到,這項決定的代價,是讓他們維持20多年的婚姻以離婚收場。
周添城對婚姻不願多談。他只有回想著,以前他們的生活平凡而滿足。每年全家都會出國遊玩,10幾年下來,幾乎玩遍世界各地,那是他最感幸福的日子。
以前我的生活非常穩定,像列車運行在軌道一樣規律,我的同事朋友都非常羨慕我有個美好的家庭。如果女兒沒有生病,相信我的人生到現在一定還是一樣。
我們三人的毛病是彼此過分互相依賴,依賴到很難分開。當女兒生病,我們三個人就變得不能在一起。
他送女兒出國後,回到家裡不到5天,他就留了一封信主動要求和妻子離婚,把所有家當留下,獨自一人搬出去住。他從看房子到租房子,身邊沒有一個人知道,周添城希望人生能重新開始。
搬進去住的第一天早上,他從床上醒來,腦海裡出現四個字:妻離女散。我在想我前半生過得非常順,幸福不就是那樣子嗎?但怎麼一夕間就沒有了?
在人前,周添城一樣教書研究,維持過去生活樣貌,只是,從外面回到家裡,一切都變了。
周添城體惜妻子心情說:她一定怨我,直到現在,她都認為我對她做了最大的背叛。
周添城了悟,人生裡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事先選擇的,我不願稱無奈,我高中念很多存在主義,有句話我記到現在,人生的意義、價值在過程不在終點。
這幾年,周添城慢慢體會聖嚴法師「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處世智慧,他認為,同樣一件事可以不斷轉念,將煩惱化成積極的力量。我認為天塌下來還可以過日子!
這幾年,周添城讓女兒遠赴紐西蘭,獨立生活,差一點就完成大學學業,我採取放任的方式,對待我女兒,給她空間,也許有一天,她建構出自己的力量,走出內心的風暴。
周添城經歷過人生的順景,也體嘗了意外的逆境,問他此刻,最大的體悟是什麼?
他毫不遲疑地說:我50歲後開始學做人。我又重新學做兒子,他的父親今年80歲,母親77歲,自從結婚後自組小家庭,周添城就離開父母,直到去年才把爸媽接過來同住,現在他們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在這時候,親情的溫暖顯得特別珍貴。
除了學做人家的兒子,他現在還學做人家的老闆、學做人家的部屬,擔任景文校長,有董事會、董事長監督,我要學習管理一個營業額10億、400多位員工的機構。也許,我們人生的劇本老早就寫好了,差別在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但不妨礙我們盡其在我。
榮總後方有一個隧道,連結醫院和陽明大學,在冬颱來襲的週末午後,周添城走在長長的隧道裡…遠遠近近的水聲,迴響在空洞的隧道。隧道口,大雨兜頭而來,天空裡,飛雲疾走。周添城體驗著,生命裡總有意外,像原本夏季該來的颱風也可能等到冬天才颳過來。
周添城小檔案
出生:1953年
學歷: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職:景文技術學院校長暨講座教授
文/ 摘自商業周刊第 890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