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07 21:29:27| 人氣12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哈佛家訓-169-172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共計197篇文章,篇篇精彩

 

《哈佛家訓》不僅是一部教子課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

本書作者透過一則則小故事,深入淺出闡述人生的道理,書中每個故事都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義,不僅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社會人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還可以點燃他們內心深處的智慧火花,使他們見微知著,從一滴水看見大海,由一縷陽光洞見整個宇宙。

 

169.人生四句話

一位16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老人。

少年問:我怎樣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同時也能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呢?

老人笑著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實屬難得。我送給你四句話吧。少年細心聆聽老人的教誨。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

少年說:在我痛苦憂傷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別人,這樣痛苦自然就減輕了;當我欣喜得意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樣,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是不是這樣?

 

老人點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了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要,並給予他人適當的幫助。

 

老人笑望著年輕人。老人繼續說: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默默地思索著,然後抬頭看著老人:這句話是不是說,要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很好,就是這樣!

 

老人接著說: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見年輕人似懂非懂,老人溫和地說:這句話理解起來也許太難,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沉吟很久,說:我想,它至少包含有這樣的意思,那就是:我們必須為自己負責﹂老人微笑,未置可否。

 

少年又問:請問,這四句話怎樣才能統一起來呢?老人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把自己當成別人是豁達,把別人當成自己是寬容,把別人當成別人是睿智,把自己當成自己是徹悟。

 

 

170.生活永遠有兩個選擇

傑里是一個永遠充滿快樂的人,他不僅自己生性樂觀,並且善於激勵別人。他有一套獨特的人生哲學,他堅信:任何時候人都有兩種選擇,那麼你應該去選擇積極的那一種。

 

一次,傑里遭人搶劫,腹部被三顆子彈擊中,他住進了醫院,很多人都為他擔心,可是不久他便痊癒了。同事們關切地問他:中彈的時候.你想些什麼呢?傑里拍了拍同事的肩膀,哈哈一笑:在那一瞬間,我想到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選擇生,一個是選擇死,而我選擇了生,所以我認定我去的那家醫院,是全國最好的,那裡的醫療技術更是一流的。

 

傑里喝了點水繼續說,可是,他們在手術時,好像是把我看成一個垂死的人。我向醫生們做了個鬼臉,使勁地喊了起來:啊,我過敏呀!當他們問我對什麼過敏時,我說:我對子彈過敏!還對冷漠過敏!醫生們都大笑起來,我的手術順利地做完了。

 

一天,一個朋友問傑里:我不明白,你怎麼可能一直都保持積極樂觀呢?你是怎樣做的呢?

傑里笑著回答說:每天早晨醒來,我就對自己說:傑里,今天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選擇一個好心情,也可以選擇一個壞心情。而我選擇了好心情;每當有壞事發生的時候,我可以選擇受害者的角色,也可以選擇主宰者的角色,而我選擇了後者;每當有人向我抱怨時,我可以消極地聽取抱怨,也可以給他們指出解除煩惱的方法,而我總是選擇主動幫助別人,向他們提出好的建議。

生活永遠是由兩個選擇構成的,你要永遠選擇好的那一個

 

一個積極進取的人,必然會擁有一個絢麗而熱烈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巨大無窮的精神力量。

生活看起來沉重而複雜,但將它簡化為兩種選擇之後,一切都變得輕鬆明瞭。

 

 

171.億萬富翁還抱怨什麼

有一位生活在費城的年輕人,整天唉聲嘆氣,愁眉不展,逢人便吐苦水:我實在是太不幸啦!父母沒有給我留下遺產,我沒有別墅,沒有小汽車,甚至連到海邊度一次假的錢都沒有。

一位老者對年輕人說:我有辦法讓你很有錢,但必須用你所擁有的東西來交換。你願意嗎?

 

年輕人高興地說:我有什麼東西值錢嗎?如果有,你要什麼我都願意,只要你能讓我成為富翁。

我出50萬買你的一隻手,你願意嗎?

啊?一隻手?我捨不得手。我不願意!青年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那麼,我用100萬買你的一條腿,可以嗎?年輕人又堅決地搖了搖頭。

一隻眼睛呢?200萬?年輕人恐怖地直搖頭。

 

老者笑了:你看,你現在至少已經擁有了350萬,只是暫時還不想要這筆錢。年輕人,一個有手、有腳、有眼睛的人還怕沒有錢嗎?實際上,憑你所有的一切,你已經就是一位億萬富翁。一位億萬富翁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聽完老人的話,年輕人怔了片刻,羞愧地走了。

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什麼都有了,如果我們不快樂,也許因為我們還缺少兩樣東西:一個是自足,一個是自信。

 

 

172.金錢怎樣考驗我們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伊曼,第一次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

研究結合在一起,對人的行為,尤其是對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和決策行為提出了嶄新的解釋。

 

他發現,風險決策後的輸贏結果對人而言是不對等的,減少一百元帶給人的痛苦,遠遠大於增加一百元帶給人的愉快。

他的基本結論是:人們最在乎的是他們已經得到的東西。

 

我們是不是這樣:收別人的錢時可以少收一角,給別人付錢時卻不願多付一分。

 

有錢的人很容易成為守財奴,沒錢的人卻並不幻想成為富翁。

 

賺了10天的100元錢丟了,只痛苦一天。攢了10年的100元錢丟了,要痛苦100天。

 

欠別人的錢一天,可能一天都心有不安。如果欠了一年又一年,則可能永遠心安理得。

 

一個窮人可能會一輩子過著貧窮快樂的生活,而一個一夜之間變成窮人的富翁則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

 

沒到手的錢很多人都不願意伸手,到手的錢很多人都捨不得撒手。

 

有人為了討回自己的1元錢,甚至願意花100元錢去打官司,但沒有人願意花100元錢的成本,去賺別人的101元錢。

 

有時,我們寧肯少賺100元錢,也不願與人吵吵嚷嚷。但有時,我們為了少付10元錢,卻不惜與人斤斤計較。

 

煮熟的鴨子飛了,有人可能要發瘋。活鴨子從眼前飛過,人們卻可能無動於衷。

 

在這個世界上,會省錢的人,總是比會賺錢的人多。

 

如果沒有那一筆錢,你可能不會覺得命運對你不公,如果失去那一筆錢,你就會覺得命運總是與你過不去。

 

你可能為此驚奇過:如果你有一張百元大鈔,10天後,你發現仍原封不動地裝在身上;如果你有100元零鈔,三天後,你發現竟在不知不覺中花光了。

 

有錢的人想的是拿一分錢賺一分錢,沒錢的人只是想怎樣將一分錢掰成兩半兒花。

 

什麼都沒有的人看起來卻像什麼都有,什麼都有的人看起來有多少都不夠。

 

在消費環節,富人總是賒賬,比如簽單,而窮人總是付現錢。

 

在適當的時候,裝成一個窮人,可能會對錢看得淡一些;同樣,在適當的時候,裝成一個富人,則可能對錢看得清一點。

 

到了手的才是錢,不到手的錢再多也只是一句承諾,或者一紙合同。

在不同的錢面前,人與人不一樣;在不同的人面前,錢與錢不一樣。

 

金錢的價值本來是人賦予的,但當它擁有了流通和交換的價值功能時,就開始無情地左右人的思想和行為。

 

看一看我們的生活,有多少時候,我們的快樂或痛苦、寧靜和煩惱是由我們自己做主?是金錢在每時每刻讓我們流淚或歡笑。

這到底是金錢的可惡,還是人自己的可憐?

 

 

台長: 昕哥
人氣(121)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hgf
<a href='http://www.administereddead.pw/35932.html '>native專賣店hk</a>
<a href='http://www.administereddead.pw/35933.html '>高雄情侶專賣店</a>
2014-03-08 09:56:02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