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家考試而言,個人失敗經驗遠比成功經驗多。要名落孫山很容易,不要讀書、或是缺考就行了。要榜上有名就不簡單囉。以下提供幾點[贏的策略]供大家參考。
一、慎選考試類科:
一般人大多報考高考一般行政、一般民政或人事行政。後二者錄取名額較多、因此報名人數也很多。以錄取率而言,1997年行政4.18民政3.70人事1.80;1998年(開始採行分試制度)行政5.52民政5.17人事8.98;1999年行政7.11民政12.79(因錄取高達137人)人事8.67;2000年行政7.69民政7.01人事7.99;近幾年三者互有高低。
但錄取標準來說1997年行政57.21民政58.52人事57.34;1998年(開始採行分試制度)行政58.43民政56.14人事56.00;1999年行政61.57民政54.57人事58.86;2000年行政59.43民政55.14人事57.14;很明顯採行分試制度後,一般民政錄取標準較低。如果有特殊專長或喜好,筆者建議另闢蹊徑報考勞工行政、或政風人員。如果遲遲不能決定,報名時看看當年度預定錄取人數再說吧。相關數據請見考選部
http://www.moex.gov.tw/u01/rate.html
二、精選考試用書:
法律科目盛行甲說乙說通說....一個科目得讀好幾本書。例如[民法]要讀總則、債總、債各、物權、親屬、繼承至少六本書,每本往往還分上下冊。行政方面類科就無此困擾,另一方面目前常常自題庫抽題,因而可以採[一本書主義]--每一科精讀一本教科書即可。好的教科書深入淺出、說理詳盡、容易記誦,例如丘昌泰老師的公共政策基礎篇以及公共管理一定要讀。至於補習班編的考試用書,過去自己也參與編輯,內容多半大同小異,第一年編的到第二年換封面加幾頁當年考題就再拿出來賣,有些號稱重點整理的書,什麼雜七雜八的細節都印上去,讀起來更累。因此必須謹慎挑選。
三、善定貫徹讀書計畫:
過去考試時總覺得,第一天考完、還有二天,第二天考完、還剩一天,到了第三天考完,唉,還有三百六十五天。其實如果一年之間天天都在讀書、就算考上也會精神異常。建議半年為期,前三個月細讀一遍,目的是完整架構、強化基礎。要在書上畫重點或做筆記整理、則任憑個人習慣。再以二個月讀第二遍,加深記憶,目標在考名詞解釋時可以蓋得出來。最後一個月只讀重點、提綱挈領翻閱一遍即可。另外要注意時事,例如知識經濟、企業化政府或新政府運動,一定是必考題目。
四、反省經驗與重視專長:
重考一般民政時根據經驗,如行政學內容繁瑣重點太多,就放棄了。但是自己本身法律長才就重點加強。其實只要平均可以提升到錄取標準,不必每一科都企求高分。
五、讀書要領
讀書第一前提是專心。專心時能達最高效率。專心的方式,可以試著深呼吸。調整呼吸、靜坐、或進一步禪定的修持,另外再詳述。
應付考試要靠理解力與記憶力。理解力即是注意推理與邏輯觀念。先建立完整的架構,才能推衍論述。例如了解行政,要先讀我國中央政府與組織,明白31個行政院直屬的部會署局處個別的職掌為何,各部會向下對應各級地方政府的局處室又是什麼,很多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記憶力的加強除了死記硬背之外,建議一運用右腦直覺與圖像式全形思考,例如畫成樹狀圖、魚骨圖、矩陣圖、甚至圈圈叉叉都可以加強記憶。建議二是編成歌謠(著名歷代順序例句:唐堯虞舜夏商周、歸秦及漢三國後、魏晉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民)、或截取一個字串連起來(例如內外財經教法交國為八部)。
六、安心之道
古人面對科舉,考試之難不亞於今日。有人說中舉的條件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也就是說,讀書只列於最末,其他都在於天意。因此有人發願吃素、有人祈禱上帝;或拜文昌孔聖、或供文殊佛祖;有奇門遁甲之術、也有咒語神符之說。個人在考試那時,意外遇到同學提起刑總假釋修正,次日就考假釋。又有一科,於休息時見鄰座認真讀筆記,好奇探頭觀看,那一題即出現在下節考卷中。命運之說,寧非無稽。
就因果業報的道理來看,佈施、放生都能累積相當福報。但佛教重視發心(菩提心),所謂佈施,並不是表面的捐錢供養而已,而是需要出自內心、希冀利益眾生的心意。如果能夠從發菩提心開始,時刻提醒自己的心念(培養善念、注意惡念的升起),所有言行舉止都是功德。也許你說學生並無多餘錢財,可是也能夠幫助別人啊。舉例來說、見到一篇好文章或知道一些消息,趕快分享給大家而不藏私自用,就是正確的發心。
考試的時候,保持愉快的心情、運用平常心作答,下筆前先深呼吸放鬆心情,才會有超越水準的表現。
七、各盡所能
即使名落孫山,可以暫時怨嘆時運不濟、但絕對不等於證明自己無用武之地。人各有志,每個人的生涯規劃都不盡相同。有人進了公司企業激發潛力、飛黃騰達。也有很多人考取公職之後、案牘勞形、默默而終。考試這條路總是名額有限,就算金榜題名,也不過是短暫的快樂與滿足。人生不同的階段有更多的挑戰、選擇、橫逆與不如意。最後僅借用前人形容彌勒佛的對聯相互勉勵: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苦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