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06 10:11:50| 人氣3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迎向未來消費性設計趨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何挖掘出消費者的需要,保持開放性的心胸,以前瞻性設計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與購買慾望,主動引導消費性市場的風潮,是從IT廠商轉型成CE廠商的必經之路…  

仁寶電腦(Compal)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蔡敦誼先生主講「迎向未來消費性裝置的設計趨勢」,從設計製造Device出發,到平台選用,以及所搭配的相關應用。他舉例,蘋果AppStore軟體商店的行銷模式,其他廠商也在觀察,期望複製這樣的成功模式。ApplicationAppStore深深影響device的硬體設計,甚至對整個行銷通路(Distribution channel)造成震撼,使得產品必須從一開始的包裝、支援性甚至連相關的產業鏈都跟著改變。 

而像小筆電(Netbook)、平板電腦(Tablet)連接網路(Network)時,如何讓所有的device連接,有智慧性、連接性的一起協同工作,也成為重要課題。接著則是該device銷售到用戶之後所衍生的相關服務(Service),與提供該DeviceApplicationAppStore軟體商店的營收都不會進製造商的口袋,製造device只能賺一次辛苦錢。 

行動裝置朝雲端化邁進 打破既有產品週期概念 

以往硬體廠商會持續研發新世代產品,並建議消費者購買、使用一陣子後再繼續購買新一代產品來更新、替換,當行動裝置朝向雲端化時,這種不斷替換的模式還能不能繼續下去,實有待觀察;而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特性就是不確定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這也使得OEM/ODM評估相關產能時會面臨許多變數。 

過去是產品作到最快、最好、最便宜就好了,到雲端之後,要考慮到這個平台依存性,應用程式從哪來,誰授權、如何授權、顧客怎麼賣;將來用戶應用application的網路連接會遇到情境,需要怎樣的服務,在將來的雲端化世界扮演什麼角色,這些複雜的過程,對轉型到設計製造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公司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供應鏈與程式發展模式的改變 

過去從桌電到筆電、從筆電轉到小筆電時,整體零組件數不斷減少,但客製化零件的比例越來越多。設計消費性電子產品時,客製化零件的選用與供應商的選擇是成敗的重要關鍵;若只想用便宜共用的零件,無法設計到最佳化,效能、性能都不對,因為要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消費性產品,整條零件的供應鏈也得跟著改。 

蔡副總也提出行動裝置AOAC(Always ON & Always Connected)永遠開機永遠連線的概念,手機是AOAC模式,為何電腦不用的時候要休眠而什麼都不能做?蔡副總也指出,當今每一家平板電腦都在比薄,從10mm挑戰到98.8mm甚至更薄,他認為追求薄度到一個限度後即可,因為再薄下去會影響到整體持有的質感。 

現在憑藉製程技術微縮,很多SoC晶片將很多功能電路整合進來,但行動裝置會有溫度與功耗的限制,導致很多電路區塊無法同時開啟,系統設計者付費取得20IP功能區塊,最多只能開15個,剩下5個就是Dark Silicon(蚊子矽電路),業界已經在檢討這種模式是否公平,有沒有更好的選用與驗證的設計方式。 

平台化的架構差異 「下定離手」挑戰CE開發商的選擇 

蔡副總認為,平台化的差異架構對消費性電子廠商造成困擾,無論是WintelWindows on ARMAndroidiOS或其他OS,若每一個平台都要follow的話,整個產品的development process包含schedule都要改變;若每一個平台規格、功能以及授權方式稍微有點改變,你的法務部門要參與,你的IP Process甚至整個developing cost都會隨著每增加一個平台支援性而對等增加。總之,裝置商選了一個平台就好像結婚一樣,當裝置商獲得某一個平台/Apps授權放入裝置後,用戶是無法在別的平台上使用的,如果要選其他平台,代價跟離婚一樣是非常高的。 

以前在PC寫的應用軟體(Application),一個程式包山包海把許多功能全都包掉,而今日AppleiPhoneiPad開發的App(s),你會發現它只能做單一功能,蘋果iOS號稱50AppsAndroid號稱10~15Apps。買一套MS Office要幾百美元,花得很心疼,但一個iOSAndroid App1~3美元,使用者買起來不痛不癢,漸漸的用戶會發現自己的很多device都有類似功能的Apps,或者某個Apps只能滿足需求的80%,於是又下載購買另一套App,就像買衣服一樣換來換去,整個商業模式跟著改變。但對企業來說,如何管轄旗下企業的員工用戶使用Apps以及資產控管就成為一項挑戰。 

AppStore對整個上中下游供應鏈在錢的分配上不均勻,下游AppStore賺最多錢,反而上游電信商賺不到錢,還得花費巨資投資建設電信頻寬。消費者要下載幾十MB甚至幾百MB的檔案容量,因此電信業者會鼓勵用戶用Wi-Fi去下載,避免電信公司的3G機房頻寬壅塞不堪。 

蘋果的精品店行銷模式 vs 既有IT產品的零售通路模式 

一般IT零售通路店賣十幾家或更多家廠牌產品,但是對消費者諮詢的問題沒辦法一一解答;但蘋果自家專賣店可以應付客戶對自家產品的種種提問與服務,且都專門設在各城市精華地點,具備Location based Service貼近地區服務的精品店特質,針對有錢人、雅痞族打造一條鞭或一條龍的採購服務,這影響了以往IT零售通路集中於資訊商圈、訴諸平價、什麼都賣的零售概念。但蔡副總也認為蘋果這種特殊的自有精品化的零售店模式,是很難被其他廠商所複製的。 

蔡副總指出,網通卡能提供的頻寬速率永遠處於過度承諾(Over promised),因為基礎頻寬的成本因素,他認為電信商會改採多個行動裝置可共用13G帳號,但總體使用流量超過一定額度就會加收費用的模式。其實在美國像AT&TSprint等營運商,已經針對用戶網路流量給予限制,例如1個月網路流量超過2GB以上便會加收費用。 

因為雲端把一切都朝向服務化,現在的I/O可能是一個服務(service),過去只限放置在本機裝置且體積龐大的應用程式時代已不復見。以前常說devicelocal storage沒有4GB以上是不夠的,但將來一切服務雲端化之後,也許只要找到一個Hot Spot熱點能上網就好了。 

從主從架構到雲端架構 思維的改變與因應 

從早期的區域網路到WebHttp都還是Client-Server的概念,這個概念到未來雲端架構下是否還能適用?但觀察近3年來,Cloud Server目前還有些問題,像Security目前無解且不敢保證;而2個月前Amazon停機,這一停也許對A公司只是回到上一動,對另一個全球化公司來說馬上什麼都不是了。對IT產業所提供的Service level agreement雲端服務協議,是否真能保證5~6天,誰也說不準。還有像金融機關的敏感性資料,真的要整個搬移到雲端的,就等著被稽核。 

現代人可能智慧裝置陪伴自己的時間比家人還多,如何從Location based ServiceSocial service社群服務的結合看到機會,如何從工作載重分擔以及合群工作,以及在本機與雲端的計算與工作分配比例,將成為決定裝置的硬體資源與效能設定,以及選用的製程技術與供應鏈的評估關鍵。 

蔡副總在演講最後總結認為,既有的IT廠商不要閉門造車,以舊有思維去應付當今消費者的需求,要重新評估你公司的核心價值,驅動新的消費電子需求,並評估研發工程能力、執行力與優勢化能力。從以前Open SourceOpen Source Hardware,到Open Hardware的概念風行下,保持開放創新的心胸,才能創造更有創意與競爭力的消費性電子產品。 

資料來源: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迎向未來消費性裝置的設計趨勢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id=0000238325_DHI28WY636G57O4IINRZ5&cat=15#ixzz1Q3US9dGa

字戀狂文創工作室  轉載分享






字戀狂文創工作室  轉載分享





台長: 隨遇而安
人氣(3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流行時尚(美容彩妝、保養、造型、塑身、流行情報) | 個人分類: 行銷 |
此分類下一篇:*誰能用想像力,制定遊戲規則
此分類上一篇:* 臺灣八寶箱 讓世界看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