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16 12:52:16| 人氣9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創新業Know Why 新思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lee

 

作者: 李文龍

學歷:

美國企管碩士

現職:

理得創新商機智庫公司執行長

簡歷:

上通BBDO廣告公司市場調查部經理、副總經理  

台灣柯達KODAK公司行銷推廣部經理 、

郭元益食品企業副總經理、元祖食品企業總經理、

理得企管顧問公司執行顧問、 

貝立茲 BERLITZ 國際語文機構 Country Manager 台灣區總經理

 

                   創新業Know Why新思維

867 字× 0.8 元= 3094

 

         我們台灣目前共同面臨了一個未來發展的大危機;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如何從世界金融風暴危機後復甦,還有未來轉型升級的嚴峻的挑戰,四十年來台灣偉大創業家們用勞力,時間,和犧牲環境的代價換取了財富, 創造了台灣的經濟的奇蹟, 但是日換星移,時空變遷,當年有利的競爭條件已經喪失了,明星產業變了,產業看來似乎升級了,而實際上卻不然,我們依然脫離不了代工的角色;只是以往靠的是勞力密集的代工業,現在換作是密集資本的科技代工業,同樣是賺取 4-5% 的微薄代工利潤,我們都有個迷思,認為科技行業就是創新的行業,但有些號稱科技行業,不但不高科技,且更稱不上是 創新 企業,不但沒有自己開發技術的能力,更沒有創新文化和組織,沒有創新的行銷策略及能力,更不說有什麼長期的發展願景。

      “傻瓜”!因為我們缺乏「創新」 ,所以我們只能當一個跟隨者 Follower ;因為缺乏創新所以我們只能成為一個模仿者 Me Too ; 因為缺乏「創新」所以我們只會學習他人的知識,而且把國外企業的典範當聖經,以為「引進」、「學習」就是創新,卻無法創造自己的新知識;因為缺乏「挑戰與 超越」的企圖所以我們只能承襲過去的成功經驗,卻無法創造因應未來的新知識;因為沒有挑戰真理的勇氣,所以我們只能知道 Know-How 而無法探究 Know-Why ;因為沒有創新超越的長期願景,所以我們的創業家只追求短期的利益和炒短線,因為缺法創新力的策略性規劃,我們到現在仍沒有幾個國際性的品牌。

超越 Know How 才能有真正的差異化

        Know How 是完成一件事情知識,是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的累積,他提供給後進一個進入新知識領域和新事業的快速導引,但卻可能也是阻礙創新的絆腳石;就如在商學院裏所學的『過去式』的商業知識,大都是成功企業、領導者、商業傑出人士的成功 Know How 的累積與整理;同質性的知識與思維,教育出同樣腦袋的商學士與 MBA ,畢業後進入社會,大家也幾乎運用幾近相同的 "Know-How" 在工作上,用 SWOT 模式分析市場機會點和威脅點,運用 Michael Porter 的競爭力策略擬定行銷差異化策略,學習“藍海策略“,以避開紅海的惡性競爭,學習相同的領導理論、組織學、財務分析理論等等。因此有人就譏笑說:「商學院只是製造出來一批批標準化和同樣思考模式的 MBA 」,而這也才是企業經營愈來愈困難,新產品有百分之九十的失敗率,市場行銷愈來愈激烈的主因。而企業界的競爭就依賴,誰的組織大、資本足,可以建造夠大夠經濟效益的生產線,廣告預算夠大,可以創造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認知度,更好的薪資結構,可以聘請到更好的管理人才及 CEO ,可以挖到更優秀的 R&D 團隊。就連 NBA 籃球和大聯盟棒球也是一樣,看誰出更高的價碼就可以挖到最好的教練,最強的投手,最好的球員,這看來似乎就是球隊勝利贏球的唯一 Know-How 及秘密。

Know How 可能成為創新的絆腳石

         Know How 是過往經驗和知識的累積,可以讓我們不必重蹈錯誤的覆轍,可以激發我們的智慧,但是 Know-How 絕對不是聖則鐵律,也絕對不是勝利的唯一公式,如果 Know How 可以必勝,那麼為什麼市場上每年仍然有那麼多的大公司倒閉,失敗的新產品 ? 通用汽車兄弟、雷曼兄弟,花旗銀行,柯達公司這些巨型企業不乏世界一流的哈佛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與博士,可是他們為什麼還會讓這些世界一流的百年企業虧損不堪或倒閉呢? Know How 是知識的捷徑,但絕對不足以為恃, Know-How 是人類過去智慧的結晶,但絕對不能成為未來進步與創新的絆腳石,更不可以成為不能懷疑與挑戰的權威。

我們不是不會學而是不會想

        要突破現況就當然要有突破的創新思考方法,我們不但要學習新的與先進的 Know How ,而更重要的是對 Know How 要有探根究源的態度,及對絕對的 Know-How 有懷疑和挑戰的精神,並且要有創造新 Know How 的創新力。

        如何培養創新力呢 ? 首先就是要能對一般人所看到的事物及公認的道理有不同的看法及想法,並且要能不斷的提出 Why ?為什麼會如此呢? Why Yes? 為什麼一定要如此呢 ? Why not ?為什麼不可以不如此呢?要提出懷疑並說 "Why" ,是創新力的起點,也是創造新 Know-How 的原動力。

成功者也會變成慘敗者

        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管理的理論當然也隨著變,成功的模式也在變, 1982 年出版的「追求卓越」 (In Search of Excellent) 這本管理暢銷書中所標榜的 43 家卓越公司,據「商業週刊」 (Business Week) 揭露不到二年功夫至少有 14 家的公司已利潤下降或經營困難重重,這真是一個大諷刺。為什麼這些卓越公司事過境遷後會成功不再呢?這些公司的經營方法和策略,不是曾經一時間被一些公司奉為圭皋嗎 ? 是環境或時間改變了這些卓越的公司 ? 還是這些卓越公司自己改變了自己 ?

        創新者要不斷的對於自己原先的定位和成功原則提出挑戰,不能一味的遵守既定的規則,要不斷的因時、因地、因人而做變化並且改變遊戲規則。唯一可以讓自己保持持續性的成功方法,就是要對自己不斷的提出 Why? 不斷否定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

學會如何看事情,才會有有創意

        假如你能教一個人如何去“看事情”,那麼這個人才會有創意;但是只有你教一個人如何忘記他自己,那個人才會開始學會“看事情”。 創新的教育及訓練一定是要能啟發學員 Know Why 的思考訓練方式,學習探根究底,學習如何知道根本後才能創造,爾後才能創新,運用於不同的狀況與情境。有人說:直接告訴學生數學答案的老師是三流的老師,教學生如何快速解數學題的老師是二流老師,啟發學生如何去思考解答的才是一流的老師。

 Why? 破壞傳統要使 " "

創新思考三步驟 1. Why?    2. Why Yes?    3. Why Not?

如何讓自己使 " "Why

        在我們成長與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這個社會的各種框框把我們的創意鎖住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把我們不同的個體塑造成同一個『模型』,因為這樣子 才容易管教、管理、統治,才不會經常出現一些『異議份子』來搗蛋。這樣子的社會最後會演變成如何的結果呢?我們變成這個社會大工廠裏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產 品』,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具有同樣思想方法、行為模式、價值標準與喜怒哀樂的方式。當這些都是『同質性』的人,走進市場進入社會開始就業、創業與他人競 爭,他們會變成如何的情況呢?因為是同一個框框塑造的思維,所以就創造出大同小異的競爭形式;就如在台灣,百分之九十的三明治早餐店,都是同樣一個經營模 式和口味;百分之九十的牛肉麵店都是使用相似的配方和烹飪方式;冷飲小鋪,不但經營式一模一樣、口味也一樣的;百分之九十的麵包店賣同樣的蛋糕和麵包;海 鮮店賣的是相近的海產與同樣的烹煮口味;商場裡販售幾近相同品質與款式和價錢的電視機與電器產品; DRAM 、 面板廠生產出幾無差異化的產品。同質性的競爭最後的結果一定會淪為惡性競爭,價格競爭。因此難怪百分之九十的新事業和新商品是失敗的,因為這個家庭的小染 缸、社會的中型染缸、國家的大染缸,把我們每一個人都染成同樣一個色彩,把我們天生就擁有的『創意』特質給抹煞掉,也把我們通往『創新』之門給鎖住了。

解脫阻礙創意之無形之網

        Why ?是創意發起的第一個動力,對於所有的現象和事物就像小孩子般,抱持著好奇與追根究底的強大的驅力;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到頭,開啟了他的 Why ? 念頭,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可是當他提出這個問題時,大伙都笑他白痴,蘋果從上往下掉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什麼好懷疑的,像這樣子本來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 事,根本就不需懷疑的,但是因為牛頓的懷疑和探根究源的精神,終於發現了萬有地心引力。在這社會上是不是到處都有這種不需懷疑的既定答案及框架框住我們呢 ?

        我們社會表面看來非常自由,可以自由言論、發表意見、自已可以行使自已的意志,實際上卻不然,有一個無形的網 (invisible Net) 把我們重重框住,這個無形的網,包括了許多的倫理、規範、法令、守則、禁忌、身份、知識……等,一層層的把我們給網住,讓我們不能提出 Why ?缺乏了這個 Why 動機,就缺乏了創新的原始驅力。

讓我們一起來使 使 Why ?Why Yes

        有了懷疑 Why " " 念頭後,再來就是要對目前現象的進一步的探究,『為什麼事情是這樣的呢?』、『為什麼蘋果從上而上的掉落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是如此呢?』、 Why Yes ?由此推論而漸次的找出真正的答案,而不是『本來就 如此』。

        對許多商業上成功案例子成功的原因,我們經常只看到假相,失敗的個案也是一樣常常不清究理,沒有去探究「最終的原因」。如果你沒 Why 的發想,沒有 Why Yes 的 探究消費者潛在的需求內涵。就向消費者訂婚時為什麼要訂購「喜餅」?「喜餅」除了習俗與好吃之外,而商品真正內涵是,它傳遞了一種喜訊和與朋友分享歡樂的 期待,那麼由此推論,除了傳統型式的喜餅外,有什麼可以創新的,甚至是可以改變原來外部的形式,但內涵意義依然存在的創新產品呢 ?

        另外如「生日蛋糕」代表是什麼樣的消費價值呢 ? 好吃 ? 美味 ? 好看 ? 如果你不清楚消費者的真正潛藏的需求,你的蛋糕店當然會倒閉。消費者買蛋糕慶生,最主要的目的是,“同樂”,並且製造在掀開蛋糕時那煞那間的“驚奇”,與點蠟燭祈禱時的“祝福”,這才是消費著的消費價值核心。繞著這個消費價值核心,你才可以創造符合消費者需要的創新商品。

        你也不妨從這個 Why Yes 的基礎出發去探討一些你曾經都不假思考的問題,也許可以發掘出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找出最能感動消費者商品賣點。


http://youthbusiness.nyc.gov.tw/knowledge_detail.php?sn=177&page1=1

台長: 隨遇而安
人氣(9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創意 |
此分類下一篇:* 日本·IDEA INTERNATIONAL品味從生活細節開始
此分類上一篇:* 創意盆栽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