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錯綜複雜的、難以理解的、眼睛無法看見的、抽象的事物,如果有一個具象的模型參考,比較容易釐清事物的真相。
就像曾經學過的原子模型,原子由中子、質子、電子組成,不帶電荷的中子以及帶正電的質子構成原子核,外圍則是帶負電的電子環繞著原子核。就像曾經看過的太陽系模型,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按照既定的軌道繞行。就像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空間會受重力而扭曲」,而物理學家也確實觀測到此現象,但實在很難想像這到底是什麼情況,此時模型就派上用場,想像將一顆金屬球放在彈簧床上,彈簧床因重力而下陷,金屬球就是星球,下陷的彈簧床就是被重力扭曲的空間。
但必須注意的是模型與事物的真實性仍有差距,說的更明白一些,模型有可能是錯誤的。例如在原子模型中,電子並非如此簡單平均地分佈在軌道上繞行原子核,而是隨機出現在某一能階的某處,這屬於量子力學的課題﹔太陽系模型中,關於距離的比例更是十分巨大的錯誤,太陽系不像模型顯示地如此推擠,而是非常空的(星球彼此之間的距離隔了很遠),如果太陽像顆球般的大小,海王星必須距離太陽數公里遠,當然模型必須把星球的距離拉近。
但是只要能瞭解模型的侷限性與錯誤之所在,模型仍是十分有用的工具。
泡泡模型的發想,其中泡泡的概念來自史考特‧佩克<精神成長之路>一書,模型的概念來自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史考特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作者瞭解到人生中許多重要的課題,例如紀律、愛、成長與宗教、恩典等議題,並藉此重新尋找生命的希望。萊布尼茲是天才中的天才,與牛頓大約同一時期,各自獨立發展出微積分(誰先是科學史的公案,牛頓的名氣遠大於萊布尼茲,但是現在微積分使用的科學符號則是萊布尼茲所創),其博學之深之廣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泡泡模型指的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泡泡。
嬰兒時這個泡泡很小,並且不太會移動,隨著人的成長,藉著與人的互動,以及家庭的、學校的、社會性的學習,這顆泡泡愈長愈大。
泡泡長大的同時,泡泡的膜(即最外面那一層)也會發展出各種接受體,分別有接受感官的、情感的、知性與理性的接受體,這些接收體就是接受世界資訊的平臺,每個泡泡各種接受體的數量與密度不同,所以每個人對同一件外來事物的感受也不同,這些不同的感受無法用簡單的是非概念來判斷。泡泡長大的同時,泡泡的膜也會發展出各種發射器,將內在的思惟、情感、想法、概念等等發射出去。這些接受體與發射器成就了每一個人的個人特質。
人生的意義在於將泡泡適性地成長,泡泡的表面積愈大就愈能發展出更多高質與高量的接受體與發射器。如此不僅可以接收更多來自外在美好的事物進而自我滿足,還能將自己發光發熱,照亮別人,溫暖著周遭的人。
泡泡是會運動的。運動的能量來自學習成長後產生的動力﹔來自泡泡本身的磁場與電荷,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力量﹔來自不可知的命運所帶動,命運宛如一根攪拌棒在容器中攪動,泡泡也就開始了不可知的旅程。
泡泡的運動會帶來彼此的碰撞。泡泡的膜有各式各樣,平滑的粗糙的柔軟的堅硬的冷的熱的尖剌的...,泡泡的大小、運動的方向與速度、彼此碰撞的角度、表面介質的狀況、環境的因素,各種變數相乘出無數的碰撞可能性,而這種複雜性就是人際關係的複雜程度。
如果因著倫理道德的自制,宗教的啟發與感召,法律規範的約束限制,或許泡泡會朝向比較正確的方向移動,移動到比較良好的環境中,物以類聚的泡泡距離較接近,加以適當力度的能量,比較有機會產生良性的碰撞。
良性的碰撞是在彼此接觸(可能是兩個泡泡或更多)之際,感覺到溫暖、良善、舒服、愉悅、滿足,同時也彼此交流內在的訊息。這種良性的碰撞,也成為泡泡成長的能量之一。反之,惡性的碰撞,感受到的是冷漠、尖銳的剌痛、暴力、欺騙,同時也傳遞了內在惡意的訊息。
泡泡碰撞時,依據膜的物理狀態、能量與質量體積大小、碰撞角度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有可能彼此朝反方向彈開,也有可能彼此交流溝通後朝同方向前進,也可能互相吸引產生了交集、甚至融合(後再詳述),最糟糕的結果就是碰撞後毀滅。
泡泡並非一定要碰撞才能溝通,就像無線電波的發射、傳送、接收,超越了距離的限制,泡泡的溝通也可以超越時空,這或許是心電感應、前世今生、奇蹟、星象命理的溝通模式。
胎兒在母親體內時,小泡泡就在大泡泡裡,出生後,小泡泡逐漸與大泡泡分離,父親的角色亦同此理。許多父母的泡泡在小孩成長後,仍不願與小孩的泡泡分離,仍將小孩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大小泡泡仍連接一起),像掌控自己般的掌控小孩的學業、工作、愛情。反之,如果小孩成長後無法順利與父母的泡泡分離,就成了伊底帕斯的戀母情節,或者戀父情節。
每個泡泡成長後都應該是獨立的存在。
但是獨立存在的泡泡也會與其他泡泡融合。融合的泡泡就像兩個圓圈圈有了共同的交集,這種情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個人談戀愛。愈是熱戀中的倆人,交集的部分就愈大。因著交集的部分,就會將自己心中完美戀人應有的形象,轉移到戀人身上,這也就是為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之原因。泡泡融合還可以發生在志同道合的泡泡上。
熱戀中的情侶,兩人的泡泡可以無時無刻地交集在一起,將對方融入在自己之中。一旦熱戀後回歸成為正常的愛情,兩個泡泡還是要分開,但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開關係,就像倆人有著相同的印記或符碼,倆人有著相同通關密語似的咒語,只要願意召喚,兩人就連接碰觸了。而倆人的感情不再,這個神祕的連結就失效了。
親子關係的泡泡在分開後,也存在這種神祕的連結,各自獨立的泡泡,在血緣親情的召喚下,又緊緊的在一起。
戀人、夫妻、親子間神奇神祕的連結,在理性上很難推演論證,舉個例子說明,戀人夫妻親子間吃東西時,常是你一口我一口,完全不在乎對方的口水,或者也可以說交流著彼此的口水證明了彼此的泡泡連接在一起了。我想若不是這種神奇神祕的連結,彼此是無法共享唾液的。
夫妻、親子間神奇神祕的連結還是有所不同,親子間的連結有血緣做為基礎,所以鍵結的力量強大,不容易被破壞。戀人或夫妻間的鍵結則有專一性,憑藉著專一性才能將兩人召喚連結在一起,一旦專一性被打破連結就會被打斷,此刻泡泡的膜的性質也會發生劇烈變化,彼此成為摩擦的、相斥的兩個泡泡。
泡泡模型試著要解釋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所有一切,透過模型的理解,可以將糾纏成一團的線,抽絲剝繭,沿著線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不要迷失了方向,不要被紛紛擾擾所惑,不要在死結裡走不出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