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如何看待老年人,可以反映社會文明的程度,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敬老尊賢是基本道德,付出一輩子辛勞的人即使年老後毫無貢獻,仍然擁有尊嚴與敬重是人權的高度表現﹔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老人就僅僅是不具生產力的消耗者,例如電影<櫛山猶考>中,老年人就被兒子背上山,遺棄在山上而死亡。
那麼看待死者的態度也可以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中國傳統習俗對先人慎終追遠,祭祖緬懷先人,而祖宗牌位更是凝聚成宗族的核心價值。近年來喪禮中電子花車的現象,就反映現在價值觀的轉變。王羲之<喪亂帖>講到北方家鄉祖墳被刨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帷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延續不斷戰火的摧殘,連墳墓都逃不過破壞,那麼活著的人的遭遇可想而知。電影中對往生者尊重的態度正說明了人類的文明,考古學研究古代文明重要的一環就是葬禮的物品與儀式。
日本311大地震造成極大的破壞與傷亡,當時媒體就注意到一個現象,日本民眾在面臨災變與生離死別表現出異常的冷靜,我想這是日本獨特的文化表現。劇中家屬面對亡者內斂的情感,也就不難想像,但是強忍的悲痛,尤其是男主人強忍的悲痛最終還是會爆發開來,我想情緒還是要有宣洩的管道,強加壓抑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大的爆發。
許多電影情節還隱隱透露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從明治維新推動西化至今,日本接受外來文化的衝擊,並非全盤吸收而是保留了最核心的價值。反觀台灣曾有段時間急著拋下傳統的包袱。並非我主張男尊女卑,而是主張我們對自己的傳統要有自信,唯有穩固的站在既有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在面對瞬息萬變外來文化的衝擊時,才能大步向前邁進。
劇中也出現老人家要守住傳統家業,而下一代想將老房子拆除以都市更新,面對這傳統與現代化的衝突,劇中留給觀者自己想像的空間。
面對如此沈重的議題,劇中非常難得穿插許多輕鬆幽默的一面,幽默往往比聲嘶力竭的吶喊更有力量,也更容易打動人心與說服人。
印象中的日本人做事都一板一眼一絲不苟,劇中為往生者準備的步驟彷彿有標準作業流程,這使得一些簡單的動作,充滿了美與寧靜的視覺震撼,這種做事的態度自有其可觀之處,而非僅以龜毛二字形容之。
這部電影不僅讓我們瞭解日本文化,更可以讓我們自己反思。不僅讓我們面對死亡-這一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卻又無可逃避的議題,更讓我們可重新檢視目前的自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