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電影<挪威的森林>DVD,看完後心中又充滿了村上春樹式的淡淡哀愁,就如同洛可可時期繪畫風格,貴族們衣食無缺盡情享樂,徜徉於愛情中,卻總是籠罩著薄霧般的陰霾,帶者淡淡的哀愁。
原著小說與電影熟优熟劣因人而異因作品而異,我個人比較喜歡原著。小說擅於描寫心中的感受與細膩思緒的幽微變化,我常舉的例子就是納尼亞傳奇中那個貪吃愛德華,在冰冷冬天裡吃下土耳其軟糖時心裡感受到的溫暖滿足感動與喜悅,就是電影無法表達的(電影中的表情就只是一副很好吃的樣子)。電影擅於利用電腦特效表現出超乎我們想像力的視覺效果,印象最深刻就是電影魔戒裡令人震撼與瞠目結如的特效。特別的是看這部電影時會令我回想起往事,這是讀小說體會不到的,因為全副精神都集中在文字了。
春上村樹的小說擅於描繪意境彷彿讓人置身其中,記得小說讀到後半時必須上班,中斷閱讀後,此時手中雖然在做事但心中卻仍沈溺與停滯在書中的氛圍。這部電影對氛圍的鋪陳非常符合小說的精神,有些情節會覺得有點悶,也就因為這悶讓觀者有餘力回想起往事,李安曾在拍完斷背山回台宣傳中說:電影就像烹煮食物,不悶味道就出不來。
不論是讀完一本書或看一部電影我總是會想它告訴我什麼。有時它讓我體會到從未想到過的想法,有時它讓心中那晦暗不明的曾經想過卻未深入或稍縱即逝的想法重新被激活,如擴大機般放大的效果,重新浮現腦海。有時就如同郝明義在<越讀者>書中歸類為點心的書籍,帶來輕鬆有趣的閱讀經驗。看完<挪威的森林>感受最深的就是無條件付出的愛,完全不論對方能否回報,只有自己不斷的付出,例如初美對永澤的愛、直子對kizuki的愛、渡邊對直子的愛、綠對渡邊的愛,那是一種完全付出的愛。綠曾經對愛下了–個定義,她說愛就是假如我說想吃蛋糕,他就立刻去買,買回來後我說現在不想吃了就把蛋糕丟出窗外,他接著說對不起那妳現在想吃什麼。多像初戀的感覺啊!
主角的年齡大約從高中到大學這一階段,最常出現的場景往往不是校園與上課,而是酒吧喝酒、打工、聽音樂、看書(不是上課的教科書)、談戀愛才是常出現的場景,這也是春上村樹一貫的寫作風格。如果遇到佛洛依德學派心理分析文學評論者,一定可以分析出村上年幼時的成長背景,我想幼年時期的成長經驗,尤其與父親的關連對他的寫作有一定的影響。
我覺得<挪威的森林>不太適合青少年,太多負面的情節,倒是蠻適合無聊中年男子藉此勾起許多往事,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時中年的渡邊坐在機艙裡,飛机要降落時聽到<挪威的森林>音樂,回憶就像水霸圍體出現了一道裂痕不斷地汨汨流出,一個故事就綿延地開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