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海安路於過去曾因運河交通的地利關係而繁華一時,是當時台南市著名的五條港商區。但因運河功能衰退等諸多原因,逐漸衰敗。民國八十二年,當時市長施治明任內,規劃發包「海安路道路拓寬與地下街工程」,施工至今已13年,歷經三任市長卻仍未完竣。由於施工期過長,附近原本的鬧區人潮逐漸消逝,附近居民也因工程導致環境充滿人身安全問題,紛紛遷離。民國九十一年底,台南市市長許添財考量後,先行開放路面通車。
直至民國九十三年,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執行長杜昭賢,特別針對海岸路之街道景觀改善,而向台南市都發局提出「台南市海安路示範點美化造街補助」。此案因而使得海安路變得渙然一新,人潮因而再現。如今海安路成了台南市夜間喝咖啡、聊天聚會的熱門據點。
這些轉變皆涉及到公民美學的社區營造,相當值得探究其策劃的成功因素。
二、海安路的地理與歷史興衰
海安路是台南昔日的五條港區,是當時府城繁盛時的轉運重鎮。過去五條港為台灣島內外的物流中心,熱鬧猶如今日台北市東區,為府城、乃至台灣全島最興盛的商業中心。物換星移,五條港運河情景消逝,河港填為陸地,往日風華不再。13年前地下街開挖及道路拓寬等建設工程,工程延宕至今,產生諸多如產權、建築立面、岐零地等問題,最後造成街道發展停滯,參差不齊的街道現況破落零離。
民國九十三年12月,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所策劃執行的「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介入」,藉由藝術再塑找到新的可能方向,以創意連結產業發展,建構發展中的新商圈。此乃第一階段,以「藝術介入」為題,由策展人杜昭賢邀請八位藝術家,清理海安路原先殘缺的壁牆與凌亂的空間,並於凋零殘壁上創作。
第二階段以「啟動公民美學運動-海安路藝術造街」為主題,獲得市政府大力推動,且獲得文建會支持。此階段接續第一階段,以裝置藝術、壁畫等藝術來美化環境,提供當地藝術氛圍,喚醒公民的環境美學意識。
三、藝術活水注入-海安路重生
(一)第一階段:「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介入」
第一階段主要以街牆裝置藝術的靜態方式進行,讓藝術自然而然地與街民、市民鄰近。此階段共八位作家參與,利用破舊畸零的空間牆面創作。藝術介入所注入的新能量,使廢墟變成市區街道的焦點與特色,殘缺的美感更是藝術家的滋養與靈感來源,不同藝術領域的藝術家盡情擁抱殘缺的空間,用藝術語彙來喚起更多不同領域藝術形式的關心,期許更多的迴響。駐地藝術家以藝術來呈現當地的駐地生活體驗,並與民眾的互動及參與,一同完成街牆藝術作品。
神農街口有三件作品,分別為盧明德(生態物語)、陳浚豪(義蓋雲天)與李明則(生活寫意)三人因地制宜,考量在地風土民情、地域歷史典故,以不同創作材質和「土地」對話,讓原先淳樸的先民生活面貌添上一層優雅的藝術面紗,讓神農街入口意象有了新契機與新鮮感。老街頓時絡繹不絕,造就當地新鮮話題,也藉此帶入了更多人的對神農老街的關心,往來路人也一改過往的呼嘯而過,而緩緩而行,引領而望,抑或下車佇足探究。
和平街口至忠明街口亦有三件作品,分別以劉國滄(牆的記性-藍晒圖)、郭英聲(烙印)、盧建銘(夏了)。友愛街口近中正路商圈則有兩件作品,林鴻文(自然來去)與方蕙光(young)。
第一階段主要強調介入,但是藝術介入並非侵入,而是在特定的區域文化基礎上與之對話,是啟動「公民美學」的初步。
(二)第二階段:「啟動公民美學運動-海安路藝術造街」
相較於第一階段的藝術介入,此階段強調市民的參與和互動,更貼近公民美學的精神。因第二階段街牆創作強調全民參與、高度互動,其中陳順築的作品「發現海安路」便是以攝影比賽得獎作品排列所成,凝聚當地影像,成了全民創作牆。
此外,吳瑪悧所領之南藝大團隊則以田野調查、深入民眾以溝通、攝影紀錄,以「公民論壇」為核心論點來裝置牆面。主辦單位邀請台南老戲院全美戲院的廣告畫師顏振發繪製「請你跟我這樣做」的壁畫。另外還有李宜全(怪花森林)、吳東龍(PEACH)、黃偉成與曾文山合作製作(魔結構)與南藝大團隊(神龍回來了)、崑山技術學院團隊(窺、竄佛頭)、梁泓(殘片)。
(二)第三階段:「街道美術館」
民國九十四年七月15日,台灣第一座的「街道美術館」在海安路誕生。此乃第三階段的「藝術造街」計畫,包括推出首期展覽「2005繁殖計劃B:非間帶——開放實境」、以及兩場以海安街道美術館為主題的國際與國內研討會。海安路第三期的藝術造街運動,以打造「街道美術館」為訴求,落實文建會所推行的「公民美學運動」。
在文建會的補助和指導下,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所執行的計畫,期望打破傳統美術館的概念,將海安路上「現成」(ready-made)的藝術作品作為凝聚社區共同體的媒介,建構台灣第一座虛擬的街道美術館及民眾的生活美術館。
四、藝術與公民生活之結合
雖因政策的錯誤而衰敗,但因為藝術的介入而使得廢墟成了鬧區,由此可見,藝術宛如活水一般,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身為台南人,在海安路藝術造街施行以前,從未注意海安路的存在。然而藝術造街的施行,成功地吸引人們對海安路的注意。除了吸引了人潮駐足,也吸引了人們對海安路錯誤的地下街都市計畫的關注。一個施工13年多的地下工程,怎可能呢?
撇開與複雜政治相糾葛的政策問題,海安路的藝術造街計畫,真是美事一樁!對台南人而言,入夜後的台南市是沒有地方可以去的。沒地方去、無聊的青年,一個個變身飆仔,加入飆車族;或者在家抑鬱寡歡、悶不透氣;抑或花錢去KTV,夜唱度過。多了海安路、也多了個夜生活選擇,為都市生活添增了一份消壓的管道。其中,也潛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藝術美感。
海安路過往繁榮的港口歷史,是當地耆老們共同的記憶。過往榮景是因港口的商貿功能所致,吸引了人氣、也造就了商機。然而港口功能衰退與後來地下街的問題,致使海安路的衰敗。衰敗似乎已成定局,沒想到,因為藝術,人氣再現,商機也跟著蓬勃。對於當地的老居民來說,應該會有時空瞬息遞嬗的無限感觸吧!
話說,藝術造街的中心理念乃「公民美學」,但對於商家來說,我總看不到藝術的熱情。雖然多了露天咖啡與小吃店,藝術看似幫助了當地居民,實際上卻只是造就一群資本家的商業收入。當地居民真有享福到嗎?倒是噪音變多、遊客變多了!而這些商家究竟對藝術造街有啥幫助呢?看來只是投機客罷了!
主辦單位拋了前兩階段的藝術造街引子,企圖引起居民與商家的共同響應,但是,最近再度踏上海安路,發現藝術氣氛已經逐漸消逝,留下的只剩那些咖啡店與小吃店。多數的裝置藝術品,因為涉及停車格的租用費與相關政策問題,皆不見了!許多人因藝術品消失而感到惆悵。沒有藝術品,單只是掛著「街道美術館」的名號,海安路將如何持續它的藝術香火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