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節前夕,你寫這樣一篇文章,你在討罵嗎?
且慢開罵,請耐心看完在說。
每年的母親節,在一片歌功頌德中,做子女的,配合演出,請母親上館子吃飯、買花、買禮物、吃蛋糕,在一片歡慶聲中,有多少人是真心在慶祝?又有多少人只是在「盡義務」?
如同情人節一樣,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過母親節的,你知道嗎?(有好情人,才會想過情人節的FU;同樣的,要有好母親的人,才會想過母親節的。)
這幾個月,我帶了許多父母團體,感觸良多。
她們大多是年過半百的家庭主婦,孩子有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畢業在工作的,但是,當她們說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經驗時,依舊淚流滿面(別忘了,他們也曾是小孩)。雖然,這些事情、早已經過去、且過去很久了,但是,心裡有個「東西」(傷)、就是過不去。不管你活到幾歲。
因為這個故事療癒團體,讓這些父母有機會去把自己內在小孩找回來,好好疼惜他(惜惜勒)。幫自己內在小孩「療傷止痛」,這是一件重要的功課。不然的話,那個傷、會跟你一輩子,然後,就算你以後日子過的在成功、在美滿,你都永遠無法享受幸福的「美好果實」。我的很多個案,都是如此。請相信。
團體裡,一個母親一談起童年就哭。她說她自從念大學離家以後,就不曾回家。直到出嫁、生了孩子以後,那個家,還是回不去(心裡有個結、就是不想回去)。每次母親打電話來,邀請她回家吃飯,她總是推說很忙。無法回到這個家、長期跟家產生「斷裂」,這件事本身已經夠叫她痛苦了,但是,內在還有個聲音、不斷地在譴責自己不對、不孝。那個聲音、更叫她痛苦。
如果你聽過這個母親的故事,你自然會明白為什麼她不想回家了。
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在父母的眼裡,她是空氣(被忽略),,爸媽只看得見哥哥弟弟,不管她再怎麼努力、認真唸書、把所有的家事做的盡善盡美,一樣得不到父母青睞。然而、只要弟弟一犯錯,被打的一定是她、不是弟弟,理由是,「你沒帶好弟弟」。從小,她是被物化、被虐待長大的孩子。身心嚴重受創。所以,當她長大、念了大學、可以自食其力了(當家教),她毅然決然選擇離開傷害她、叫她傷心的家。「夠了」,她說、她的心裡這樣告訴她。
離開家、就沒事了嗎?不、所有的孩子,永遠在期待父母的「認同」。這是一個「魔咒」,解不開的。
所以、縱使離開家,但她這十幾年其實過的很辛苦。一個人邊唸書、邊工作,大學畢業後,認識一個男人,結婚、生子,幾年後、先生外遇,痛苦的離婚。這些事,都是她一人獨自承擔。這個堅強的女子、勇敢地帶著兩個孩子,繼續活下去。不容易啊。
因為這次團體,讓她有機會去療癒自己內心的舊傷與新傷(一個來自父母、 一個來自丈夫)。她流了很多眼淚。
我告訴她說,我很欣賞她當年有勇氣離家,那是她「保護自己」方式(對,夠了。這一聲「夠了」,真有力量)。現在她不想回家,是因為她內在小孩還是「很痛」,她還沒有辦法原諒她的父母、是正常的。我邀請她「接受」自己:目前還不能原諒父母這個事實,不要在責怪自己,自責會消耗能量、會把自己「拉下去」。「原諒自己不能原諒」(上一篇的主題),先寬恕自己,我們才能寬恕別人,這是不變的真理。
她聽進去了。兩個月後,團體最後一次時,她告訴大家,上週日她帶著孩子回家了。第一次,她感受到父母對她的善意(母親煮了一桌的好菜請她吃)。大家一聽、驚喜、也十分訝異,這故事是怎麼產生的?
她說,很奇怪,當她開始「允許」自己就是做不到「寬恕」、原諒父母以後,反而心裡有個東西、鬆了。經過這兩個月團體裡的流淚、療傷,讓她內在漸漸長出力量,心也變得比較柔軟,她可以同理父母對她的「虐待」,其實是與他們自己成長歷程與傷痛有關。所以,上週當母親又打電話來邀約回家時,她答應了(這次是心甘情願的)。她說,她想帶著她內在曾經受傷的小孩「一起回家」。果然,這次的母親,終於、第一次扮演了「好母親」角色,撫慰了她內在小孩。大家聽的痴迷、感動,紅了眼眶。
離家,其實是為了「回家」。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再」回家的。因為、你不能指望你的父母改變,那怎麼辦呢?
這個母親是幸運的,她終於回家了。但她的回家路是辛苦的、走了很多年。這回家的路,是從她開始願意照顧「內在小孩」、開始起步的。
我最常被問到:如果父母不改變,怎麼辦?沒關係,那我們就扮演自己「內在小孩」的好父母好了,透過聆聽、接納、照顧、疼惜內在小孩,如此,你就已經帶他「回家」了。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也是我幫助我個案的好方法
父母也很多種,你知道嗎?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是「滋養型」的父母。他們也會犯錯、不完美,但瑕不掩瑜,沒關係,重點是他們內在有滿滿的愛,發自內心地、可以全然地給出來(如果你的父母是這種型的,恭喜你、你上輩子有燒香。哈)。對這樣的父母、孩子們一定一輩子感念的。這時候、過父親節、母親節,是有意義的。我的父親、就是屬於這種滋養型的,雖然、他已經過世十一年,我們兄弟姊妹卻時時懷念他。
還有一種父母,是「剝削型」的父母。他們把孩子當做「佔有物」、「工具」,剝削、掌控、物化。他們給不出愛來,因為她們身上沒有這件東西(我們不能給別人我們身上沒有的東西、切記),她們小時候大多數也是被虐待的小孩,他們會用過去他父母教育、對待他的方式、繼續用在他的小孩身上。她們內在小孩早已經「傷痕累累」,滿滿內心的怨恨、無處發洩,於是不自覺地帶到她的孩子身上,傷害她的孩子,但他們往往不自知。
很遺憾,我的母親就是這種剝削型的母親。
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自己的母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是嗎?
少來,這句話最「傷」了。也因為這句話,讓我們很多的傷、出不來。(所以所有個案、都只有在我們心理師面前,才敢承認自己受傷的童年)
相信我,要承認這件事是需要極大勇氣,不容易的。唯有透過「承認」、並接受我的母親「就是這樣」時,我才能開始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我也才能開始去當我內在小孩的「好父母」。接受,是療癒的開始。十年來,透過故事敘說與書寫,我就是在做這件事,這是一條辛苦的自我療癒之路。但值得…。
透過書寫自己的故事、也寫了母親長長的故事,我開始「認回」了自己。剛開始、我得先允許我自己,不要那麼快原諒母親,我得先照顧我內在那個受傷、憤怒的孩子。然後、如同先前那個團體中的母親一樣,我內在有個東西,漸漸鬆了。於是、我內心也長出了力量,及一些的溫柔慈悲,我才有能力同理母親,並看見母親背後的「傷」、是如此的深。我開始心疼她。於是、逐漸我也願意跟她產生「連結」。
這幾年,我經常打電話回去跟她聊天,雖然每次說的都是同樣的話,「你甲飽了沒?今天吃什麼?身體好不好?」等等表淺的話。我們依舊無法深談的。接受、接受、接受。我不想再為難她、也為難自己。
到了今年,只要有空、我就回台中陪她吃飯。連錦敦也發現了。每次我下高雄帶私塾時,坐高鐵路過台中,我一定先下車、回家陪她吃個午飯、再到高雄。「感覺你跟母親關係、越來越不一樣了?」錦敦說。好像是,我也不知道我怎麼辦到的?這件事、就是自然這樣。我想,跟我這幾年寫博士論文有關吧。說完自己的故事、母親的故事以後,心裡真的「鬆」了。
其實,母親這一年也變的溫和許多。她不再會跟我說太多負面情緒的話,連最近我塞錢給她,她開始會說「不用」(以前是有多少、拿多少,她永遠嫌「不夠」。她內心有個洞,永遠填不滿。就算偶而會說一下「不用」、也是客套演戲的。但現在是真的,我分辨的出來)。漸漸地、她越來越像一個「母親」。
所有的孩子,永遠在等父母兩句話,一句是「我愛你」、一句是「對不起、請原諒我」。我跟參加團體的父母這麼說。相信我,沒有人是完美的,縱使你在愛你的孩子,你也一定傷害過你的孩子,如果有,二話不說、趕快去跟你的孩子懺悔、道歉吧,這是多大療癒你知道嗎?(因為、懺悔需要很大的勇氣,背後是極大的「愛」做支撐的,不然、你絕對說不出口。記得,愛、就是療癒。)
大姊是家裡被母親傷的最重的孩子。前年,一次事件裡,大姊終於跟母親發飆,把內心從小對她的怨恨說出來,那一次,很神奇地,母親竟然可以聆聽、不防衛,然後跟大姊說:「對不起、請原諒我小時候沒讀書(冊)」。那個道歉,很重要。雖然不能完全抹滅大姊的傷痛,但至少,讓大姊開始在去年有力量去做她想做的事(開了一家優雅的咖啡廳),然後、在每年的母親節,她總會陪母親去百貨公司買衣服送她。老實說、要做到這樣、是很不容易的,我很佩服大姊。
母親節前夕,很抱歉、我選擇、不是歌功頌德我的母親。反而,我願意說說我母親的故事,期待、這個故事也可以讓更多父母有深刻反思。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請接受吧。唯有接受、懺悔,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才會靠近、改善。在我的團體裡,許多父母是用這種方式,改善親子關係的。
所以,如果你傷害過你的孩子(不管是言語上、或肢體上),請你、誠實面對(你真的不需要完美),然後、找一個適當時機、跟你的孩子說,「對不起、請原諒我」。如此,你將給你孩子一個永遠難忘、最美好的母親節禮物。如此,當你在接受孩子的母親節禮物時,也才能「受之無愧」吧。
但是、孩子們,如果你的父母到現在還無法(沒有能力)說出「我愛你」、「對不起」這兩句話怎麼辦?那就接受、接受、接受吧(這樣你會好過一點)。然後、請你、轉身、去跟自己「內在小孩」說:「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謝謝你」,這樣就夠了。零極限這四句話,很好用的。
周志建老師的部落格--敍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