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對於中華文化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清明時節讀幾首傳世經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我們古代面對清明節時的心境,傳承中華文化。
一、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賞析
前兩句令人愁腸寸斷心神惻然,後兩句則開拓出廣闊的想像空間。全詩意境悠遠、清新明快,留韻邈然。
二、清明
朝代:宋代作者:黃庭堅
同類型的詩文:清明節寫景感嘆人生
原文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
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里感到難過。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 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里,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后,不要高官厚祿,寧可隱居山中。 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賞析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觀造就不同的人生。
三、清明日對酒
朝代:宋代作者:高翥
同類型的詩文:清明節感傷相思
原文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譯文
清明這一天,南山北山到處都是忙于上墳祭掃的人群。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凄慘地哭泣,如同杜鵑鳥哀啼時要吐出血來一般。黃昏時,靜寂的墳場一片荒涼,獨有狐貍躺在墳上睡覺,夜晚,上墳歸來的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因此,人活著時有酒就應當飲,有福就應該享。人死之后,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過陰間呢?
賞析
掃墓的悲涼對比生者的生活,活著即生活,省思自身活在當下的生活時光。
四、蘇堤清明即事
朝代:宋代作者:吳惟信
同類型的詩文:清明節春游寫景
原文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
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賞析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熱鬧場面。后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反映了清明時節郊游踏青的樂趣。
五、寒食野望吟
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
同類型的詩文:寒食節思鄉
原文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賞析
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描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六、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朝代:宋代作者:張先
同類型的詩文:寒食節風俗寫景
原文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賞析
吳興健兒駕著龍舟,在水面上疾馳。用毛竹做的秋千架上載著少女,宛若天仙。綠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兒興正高,夕陽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兒秀,踏青的人兒,來往游不定。 行云飄去遠山暗,夕陽西下,游春的人兒都不見,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無聲。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無數楊花從空中飛掠而過,不曾留下一絲花影。
靜中有動,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

清明祭祖,飲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