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當倫理和正義分歧,你該選哪邊?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
全新的校園犯罪書寫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是「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本書日文版編輯平野優佳的話),《讀賣新聞》報導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
〔句子摘錄〕跟誤入歧途回歸正道的人相比,一直都循規蹈矩的人絕對比較偉大。可惜的是這種人不會成為聚光燈焦點的。
把日記當成最信賴的人傾吐吧!人腦雖然可以努力什麼都試圖記住,但寫下來就可以安心忘記了。腦子裡只要記得愉快的事,傷心事寫了忘掉就好。
分明一無是處,只有自尊高人一等,我最討厭這種人了。
〔讀後感想〕告白,透過每個角色依各自的觀點告白,顯露出每個人各自的人格偏差,失去愛女的中學女老師發現兇手就是自己的學生,在母親與老師兩種角色中抉擇,她應該以身為無辜遭殺害的女兒之母親報仇亦或以身為老師的職責原諒學生?每個人的性格都始於原生家庭的培育,尤以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甚巨,但未成年者犯罪就只輕罰而已嗎?未成年者犯罪就可以受年齡與人格不健全的法律保護傘下以輕罪給予自新機會,並不是所有犯罪都可以給予自新機會的吧!尤其是犯下泯滅良心的殺人罪的兇手,有必要給予自新機會嗎?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兩位殺人犯學生各自來自不健全的家庭,一位在母親溺愛下成長,另一位幼年即遭母親拋棄,但最可憐的終究是慘遭殺害的四歲小女孩,不管兇手的身世如何,都不可能消除今日所犯下的罪惡,不是每個來自不健全家庭的小孩都會走上歧途,走上歧途絕對是自己要負全責,會不會有壞人一犯再犯是因為我們的法律與社會會一直給予他們人權與自新機會呢?孔子都因材施教了,法律刑責為何就沒有因人因罪而異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