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手記>脾氣與福氣 ■王壽來
《2007/12/19 17:43》
多一分脾氣,少一分福氣。
以前我帶過的同事跑來找我,氣嘟嘟的說已決定跟其主管攤牌,要把一肚子的委屈講個清楚,若是話不投機,舊曆年過後她就辭職,另謀出路。
她口中的那位仁兄,相當能幹,但脾氣之壞,人盡皆知。我自己就親身領教過兩次,而這兩次都是發生在我主持的會議中。其實也不是遇到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只是跟別人在言語中稍有齟齬,他就忍不住高聲斥責,講到激動處,甚至乾脆把椅子一把推開,臉紅脖子粗的站起身來開罵。
公務體系中的會議多如牛毛,與會之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在所難免,但絲毫不給面子的直言責難,把場子搞得如此難堪,卻是少之又少的事,也讓我這個做主席的坐立難安,備感尷尬。
脾氣壞,說得好聽一點,是心直口快,說得難聽些,就是修養不夠。年輕人氣盛,偶而發點小脾氣,還可原諒,中年之後,還動輒大動肝火,就不免要被人非議了。在公部門裡討生活,有誰沒碰過觀念或想法跟自己背道而馳、難以溝通的人,我們據理力爭當然可以,然若以發頓脾氣來收場,就很離譜了。
有人說脾氣是天生的,跟基因很有關係,因而一個人脾氣好壞,都是天性使然,勉強不得,這樣說聽來好像也有幾分道理,可是,任何人從小到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無不是耳濡目染的學得種種做人處世的道理,而內化成個人的價值觀與人格特質,難道說他本身就不要負點責任嗎?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記者訪問兩位被惡言所困的政治人物,一位回應說這是他磨練自己修養的機會,另一位只淡淡的說了聲「謝謝指教」就走人,都表現得可圈可點,令人打心裡佩服。
這讓我聯想起修習律宗,被佛門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的佛門大德弘一法師所講的「止謗」的方法,就在於「無辯」,否則愈辯謗愈深,讓人疲於口舌之爭。弘一大師對此更進一步開釋說,就像白紙染了一滴墨,不去動它就不會擴散,若加擦拭,反而染成一片,難以收拾。
再如,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在一次演講中,被人問到要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氣及情緒,他所開的處方很簡單,即是:「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不斷的自我磨練。一次沒有控制好脾氣,下次再試。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練習自己的心性,直到成功為止。」
最近,有朋友以電子郵件傳給我一則英文小故事,大意是說:有個小男孩,脾氣很壞,做父親的,給了他一包釘子,要他每發一回脾氣就在後院的圍牆上釘根釘子。第一天,小男孩竟一口氣釘了三十多根釘子,後來他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牆上釘釘子的數目逐漸減少,最後,小男孩變得不愛發脾氣了,他就把自己的轉變告訴父親,他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可以從牆上拔出一根釘子。過了一些日子,小男孩終於把圍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
父親就帶小男孩來到牆邊說:「孩子,你做得不錯,但你看看釘子在牆上留下的千瘡百孔,牆壁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怒責別人時,也會和這牆一樣,在對方心上永遠留下疤痕!」
我年輕時脾氣亦很火爆,家母常勸說:「多一分脾氣,少一分福氣。」那時,直覺以為這話講得太玄,沒往心上擱。如今年事漸長,人生閱歷日多,才漸漸體會到其中的道理,而也才感覺此言就像人們常說的「平安是福」一樣,淡淡的話語中,有著深長的意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