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好的書評,讓你在看完書評之後幾乎掌握了原作的精華;
一本好的書評,讓你在看完書評之後還想再讀一次原作。
我手上正抱著一本好的書評──《懂了,紅樓夢》。
發現國文教育最糟糕的事情是:
在你還沒能一窺經典作品的宏偉之前,就讓你先掌握故事的大綱;
太多訓練判讀能力的選擇題,讓我們一看到相關詞就能聯想到正確答案。
看到吳剛就知道要問他在月亮上伐桂,即使不知道他為什麼要伐桂;
看到紅樓夢就想到寶玉黛玉寶釵三角戀,最後誰和誰結婚了、誰又死了。
我們的國文考試考這些,但,文學的本質是什麼?
文學存在的意義為何?一部好的作品為什麼讓人欣賞?
國小、國中、高中課堂上教修辭學時,總是說:
修辭學可以讓你知道一篇文章好在哪裡。
但當你被一篇文章感動,
回頭重新閱讀、仔細分析時,究竟心裡被觸動的是什麼?
也許好的修辭讓文章鮮明流暢,精確的辭彙傳達意義更清楚;
但文章的背後,是人。
人筆下的生命體會,才是文字存在的意義。
了解「誰發生了什麼事」,是概括、找重點的能力,
這當然是需要培養的學習能力,
但文學貼近生命本質的部分,是不是更該被傳承呢?
找一個理由,讓自己去閱讀經典吧!
你會發現,生命沒有離散性,
前後夾擠,你並不孤單。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