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02 03:33:29| 人氣7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北美館2005年常設展 數位展覽vs實體展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我數位典藏的報告
不小心寫太多了
但是因為是我喜歡的北美館
所以就當作跟老師談心吧
這個題目就是說
你網路逛一逛數位博物館
跟你實際去北美館看展覽的使用前後分析
我放上來不是為了讓大家仔細看
只是因為我最近打好多字阿
這只是一天的量

使用者 我 21歲 大學生 台南人

前言
我高中為美術班學生,每年都會經由師長安排來北美館和故宮朝聖一遭。而常設展每一年我都有印象,尤其是陳進的那幅圖,女子躺在床上的皮膚白皙,每年我都會來看她一次感覺又陌生又遙遠。

這一段我想點出兩個重點,一即是地理性;北美館對於中南部學藝術的學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觀摩殿堂,其重要性也在我大學時期非常顯著,這幾年舉辦過國際大展也吸引了大量人潮參觀,從過去的藝術相關領域橫跨到大眾文化所熟知的場域,我認為北美館在經營多元化和多量化非常成功。但我不認為實體展覽要往大眾化邁進。因為北美館是台灣的藝術殿堂,而不是社區活動中心,頻繁的藝文或動和親子遊戲,幾乎每個禮拜都在北美館的LOBBY喧嘩不止,這部分我認為要有民間的藝文中心來策劃。北美館應以美術和展覽作為重點。

第二個重點即是不管我去觀摩幾次,如果不是為了作報告,我始終不會明白台灣藝術家陳進為什麼要畫這幅圖,我心中會覺得這幅畫很吸引我,但如果是當時的參觀心情(大部分的人參觀心情),是不會去找資料的也不會了解到陳進是新竹人,從小為富家子女,高中畢業後便進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就讀,接受純粹的日本東洋畫。陳進應該是第一位以東洋畫成就而躋身於台灣畫壇的藝術家。意思是說大家大部分多是看過去而已。

我是在這份報告之後以一個民眾的心情隨意點點北美館常設展的數位典藏的部分發現了《悠閒》為陳進1935年的作品。因為傳統社會裡女子不能拋頭露面,所以模特兒多半是身邊的親人,畫中女主角是陳進的姊姊,身材豐腴,眉清目秀,皮膚細緻白皙。她身上所穿戴的耳環、手鐲、戒指都是翡翠祖母綠寶石,穿著旗袍側身半躺著,流露出上流社會人家有教養的模樣。她的玉指輕輕握著書卷「詩韻全璧」,枕頭旁放置一個香爐,古人多焚香讀書,暗香嬝嬝上升使得畫面有動態感覺。畫中寢俱為木質的雕刻,加上嵌進去的貝殼,顯得精緻富貴,畫中女主角背後斜掛的紋帳,是輕柔的絲質材料,似乎可感覺到清風徐徐吹入,營造出房內一片舒適,悠閒的意境。整個畫面簡潔大方、清雅、又不失金璧輝煌,好一個上流富貴人家閨女閒情的寫照,也是書香門第高貴氣質的流露,陳氏的《悠閒》實在是台灣的經典之作。

聽完網頁的導覽我過去的情感找到一種解釋,那種悠閒和美麗的意境被文字和聲音形容出來,是站在真品面前無數次的我,到此刻才體會出來的,也可以說我開始對陳進所身處的年代好奇和畫面本身的構成有一個理性的解釋。這是我首次對於數位博物館產生好感的經驗。

**時間的花費
北美館2005常設展的數位博物館來說單幅要花的時間較長,每一幅我在北美館的2005常設展的網頁,因為有文字也有聲音的帶領之下,雖然真圖很小,但是我卻會仔細聆聽他在說什麼,聲音是與人同在的,有聲音的講解之下讓我會耐心聽完,因此花費在每一幅的時間大約是三到五分鐘。但實體展覽,我會選擇我知道的或者視覺效果較強的來仔細觀看,其他多為走馬看花,甚至完全不逗留。

**作品量蒐集
數位博物館的介紹數量不多:常設展的數位博物館作品稿數有限,只有幾件較為經典的,因此無法了解全部,而實體展覽的作品種類多元有現代藝術也有較為後現代的作品,在數位典藏的部分並沒有介紹,若只使用數位典藏,會以為這個展示濃厚的東方意味和本土意涵。

**金錢
相對於北美館的門票最貴為三十元,如果是上網點選的話,幾乎免費,只要上網就可以使用,不用門票也不用交通費,但北美館來說,有他本身交通的考量,我從陽明山下山到達要花六十元來回車錢,如果是在台北縣市以外的民眾花費就更多了。

**參觀門檻
數位博物館的的門檻較低:網路的異質性以及便利性,讓所有人只要你想的到你就可以使用,普及率使得沒有分歧點,最簡單的來說,進博物館你不能穿拖鞋進去,而網路上你只是參觀人數上的一個代表數字,去社會化的結果人人都可以使用,而北美館要求的安靜、乾淨,以及來觀賞的人多半對於美學和藝術有一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來說,北美館的網站並不如奇摩入口那般的龐雜,幾乎是有在去北美館的人才又使用的必要,所以網站也自動的刪除了一些人。


**網路裡有教無類
而北美館本身流露的布爾喬亞意味濃厚,幾乎將不關心藝術的人擋在玻璃門之外,純白的建築和位於中山北路的世外桃源,距離圓山站也有一定的距離,除了交通以外,展覽內容並非當代藝術或通俗藝術,如果看不懂的人來參觀只是約會聊天和當做比較有氣質的逛街,所以應該要有個通道讓人們先了解作品本身或者展覽性質,而網路可以減少數位落差:好比北部的學生享有許多資源,在於台北對於藝術和所有媒體是有領導性和前鋒性的,北美館的展覽多元又精緻,許多南部學生甚至要坐很遠的車來增廣視野,對於台北學生的薇薇安絲伍德在北美館所引起的是一個流行話題,但對於奔波來台北的屏東師範美術系的學生在人潮中,那是一種對於知識的崇拜和渴望。而數位資料介紹詳盡,這點是跟展覽的現場DM和作品旁邊的題卡相比,數位博物館會將作者創作動機和歷史年代交代清楚,而不帶太多主觀意識,文字當然還是由館方操作,但民眾對於作品本身會了解較為清楚,因此教育意義大於觀賞意義。


**在家跟作品對話
我的數位博物館參觀行程於家中完成:我在家裡連上網,後面還有電視機的聲音,我穿著睡衣拖鞋,電腦視窗有很多個,但我最後選擇專心的投入在數位展覽之中,因為我的動機夠強,(有報告的壓力),如果我只是一個普通人經過,也許我就看看那些圖就轉去看更有趣的東西(網路是快速選取、快速放棄的)


**用幾次都不會壞
數位可頻繁使用,不管我上幾次網站,資料都不會流失,而我也不會失去什麼,所以可以無止盡的網路衝浪。這樣子大量複製和大量輸送狀態下,作品本身不代表作品,而是網路上的資料和目錄,而且只能按照網站設計的頁碼來進行,是誰規定上一頁和下一頁的?為什麼我不能自由點選我要看哪一呢?這是北美館在作這個常設展的數位展覽沒有作目錄的缺點。


**朝聖的心情
而北美館裡的作品,會讓我們站在前面聞到味道,看著形狀,只要頭湊地夠近,畫框上的紋路也能夠看的仔細,但是我們有時間壓力,五點半怎樣都會關閉,所以不可能一直看著同一副畫發呆,所以常常都只是挑我們想看的感動一下。奇妙的是我們很少人會對電腦上的藝術畫發呆,但在北美館裡常常對著真正的作品發呆。因為作品本身真正的意義我們無法從旁邊的作品名稱和年代和作家名稱去了解,誰會知道他1955畫這幅畫有什麼背景呢?我們又不是每個人都是南方朔。

**數位典藏的矛盾
數位博物館的圖文小,較難一目了然。個人認為這是極大缺點,尤其是和實體展覽相比,小圖和照片某一部分來說就像是不重要的東西一樣不值錢,沒辦法感受到筆觸,也無法看清楚重點所在,以林之助作品《小閒》右邊這一位女侍圍裙口袋中放了一張傳單,上面印了當時流行的坦克車圖案,透露了當時大戰的氣氛。 但你在網路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 。但看的太清楚的話就不用去北美館了。

****總結
我認為現在數位典藏和實體的作用顛倒了,數位典藏的量不多,作的也只是制式化的上傳和小段解說,入口機會更是少的可憐,沒有人在使用這部分,大家都知道保存很重要可是數位的傳播擴散功能沒有被活用,人們到現場才知道有這個作品,人們也不知道這作品的內涵,使用數位典藏可能只是作報告來偷一下說明或解釋時才想到,政府投入大量的金錢來作數位博物館,我覺得其意義和架設出來的也不錯,可是實用性和親近性嚴重不足,反而北美館本身像是一個親近的帶領者要不斷的經由媒體和活動曝光來拉近與民眾的距離,等到把人拉近了之後,人們還是不了解作品。

數位典藏應該是作量的蒐集和初步介紹,也就是說讓群眾先了解作品本身,進而引起興趣到達現場之後才會有一種:『原來你就是長這樣阿!!』的驚嘆,而北美館本身或者博物館本身所要作的就是在收藏上以及對於作品本身陳設的設計和包存的價值作註解,意思是說實體展覽是我們廣大群眾情感的都市回憶,要將其地位和價值提升作一種質的包裝,有一點點距離的美,但是你站在他面前的時候,你是懂他的。好比說你看到一個帥哥,你就已經知道他心底在想什麼,那種感覺很靠近,但你會有感情也有知識的想法在擴散。我認為這是現代社會複合式的相互配合,實體展覽和數位展覽所要注意本身的角色扮演。

台長: S.
人氣(7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