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心得
我與佛法的結緣,始於牙牙學語時,記得每天母親忙完家事,就會帶著我跟背三字經,還有吟唱心經。那時不懂經文的涵義,只是覺得心經唱起來悅耳動聽,偶而吵鬧不聽話時,母親總會要我去背誦心經讓自己安靜下來,或許我的個性可以這麼靜蘊,該歸功於心經的薰陶。雖然當一開始的時候,因為年紀小,所以根本還不能了解經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只是單純的隨著經文朗讀帶的朗誦,但沒想到在不知不覺中,卻無意的將整首的經文都背誦進了心中。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環境的歷練,現在才能漸漸的體會出許多經文中所蘊藏的典故和寓意。沒想到當時無心的舉動,卻對日後的我亦有不小的助益。
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每每遇到困境或挫折時,心經的經文總會自然浮現心頭,陪我度過每一個低潮,讓我自然沉澱雜緒,淨心而能得到方法解決問題。
心經經文中,我最喜歡"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句,人生要做到心無罣礙是多麼的不容易,因為人太容易讓自己執著於煩惱,罣礙多所以恐怖的意念就油然而起,這應該是現在社會亂象之源吧?!所以學習過程中我只要遇到困境,吟誦心經就成了我安頓身心的法寶,在唱誦過程中,心中雜念就可以漸漸澄靜下來,煩惱、憂悶也可隨之減輕。所以心經可以說是我學佛入門的第一步,引領我進入佛的聖地!!
尤記五歲時,母親帶我跟妹妹去皈依,那時根本不明白甚麼是皈依?為何要皈依?只記得皈依時承天禪寺中的大雄寶殿的三寶佛,莊嚴慈悲的法相,讓人心生喜悅,爾後常常要求母親帶我跟妹妹去那看佛像,聽法師們誦經文,雖然當時年紀小聽不懂,卻很喜歡在那莊嚴聖殿中,聆聽經文梵唱罄鼓悠揚的飄然感覺,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安然歡喜。
母親善用故事啟發的方式來引導我的妹妹的學習,學佛亦是。記得從小母親就將佛學教義改成短篇故事來說,讓我們明白人的身口意是影響行為最大的障礙,要讓生活達到十善必須先修好身口意這三業!!
從母親的佛學故事中,明白人生一切苦難,都是由於自己的惑起造業,而能讓自己行為端正善行唯有自律,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方能避開製造三業的惡果,學習佛法讓我體會喜捨的快樂,人生很多事情不是獲得才會快樂,而是懂得付出,從付出中了解到天助其實是要先自助,自己願意先去幫人,無形中就能獲得更多的助力回饋,這便是因果關係!
學佛收穫良多,第一個收穫:便是懂得自律,管好自己日常言行,不但自己少麻煩,與人相處更是融洽無礙,我個人覺得行為修養的第一步,便是自我管理, 能掌握自己的心,才能掌握行為的表現,學習佛法讓也我知道不瞋不貪無欲才能領略滿足的快樂,現代人太愛追求物欲享受,常感不滿足,心就會不得安寧,感謝佛法讓我知道不貪求人世間的物欲,就不會起瞋念,心自然會無所掛礙而覺平安。
第二個收穫是懂得分享,佛的世界是大愛的淨土,想要明白佛法慈悲喜捨的真諦,必須懂得分享,才不會讓自己淪為自私狹隘的人,能跟人分享美好的事物,不但自己開心別人也會快樂,往往得到的回饋更多更大!!從小我跟唯一的妹妹就懂得分享與禮讓,所以我們之間沒有過衝突,我想這都要感謝佛法的薰陶,讓我跟手足間能如此親愛的相處。
第三個收穫是當身心感覺壓力時,會很快的調適過來,我人生裡感覺最大壓力,多為在課業的學習上,因為家裡經濟不好,父親的負擔很重,我唯一能幫忙家裡的,就是用功唸書,爭取獎學金,才能減輕家裡的負擔,但往往會給自己很多無形的壓力,而讓身體頻頻出現病況,每次因為生病就醫時,沮喪的感覺加重我的不安,就會想起生、老、病、死真的不是那麼容易超脫,想要放下煩惱往往增加更多,這時母親總會勸慰我,恭誦心經,讓自己的心先靜下來,更以許多法師成佛前已都是忍受很多的辛苦才能成佛開導我。生活既是修行,當遇見無法立刻解決得困頓,應該是以持續不斷的願力勤行才對,而不是令煩惱住心,而困入無明,所以當我的人生遇到了困難,我會以持誦心經來增加自己的信心。
我們家學佛的方式很簡單,母親因自小體弱多病,一直誠心持誦大悲咒,每當家人有誰生病或不順心,母親就會更加誠心持咒。我在耳濡目染之下,平時也很喜歡持誦經咒,尤其是當身體不舒服時,就更加勤行。心誠則靈的信念下,每每總能化危轉安,這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感應吧?!
生活中隨著每一段成長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困難或挫折來試煉人心的承受度,我感恩自幼就能接觸佛法,讓我懂得在世為人自律自重是一切行為修養的基本法則,明白要能知足喜樂的生活,必須放下貪、嗔、痴的妄念,必須喜捨佈施眾生,才能得到更多的好因緣,人生不是每一階段都是順遂的,遇到逆境時,更要堅定信心積極的面對困難。
過去我是一個很容易焦慮擔憂的個性,隨著母親唸佛後,發現自己較可以克制許多負面的情緒,對於自己的未來規劃也積極多了。因為對佛的信念讓我選擇走上醫護的道路,我對自己期許很大,期待自己將來在醫護的志業道上能不畏辛苦,能提供給病患的不只是身體上的照護,還可以給予心靈上的支持。這些能量當然都是來自對於佛法的覺悟與信心,過去我若有任何執著,願當下能捨放,更望未來能勤行佛的教義,更願我能以佛的智慧服務眾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