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01 05:27:37| 人氣3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所認識的香港記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所認識的香港記者


■周建青(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香港傳媒完全由市場導向,市場決定其生存狀況,因此,傳媒之間競爭殘酷,記者之間競爭激烈。媒體的高度商業化,既帶來了許多好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正如英國《泰晤士報》一位資深報人所說:”香港沒有世界一流的報紙,卻有一流的記者”。的確,香港記者的敬業精神令世人欽佩。由於研究的需要,筆者在香港接觸過不少記者,發現他們身上有些長處值得內地記者學習;當然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

  香港記者現狀

據最新權威資料記載,”截至2004年年底,本港傳媒有46份日報,多份電子報章和799份期刊,還有兩家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3家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13家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一個政府電臺,以及兩個商營電臺。”1香港新聞從業人員共有3萬左右,其中編輯、記者將近1萬人。香港記者年輕化且流動性大。據統計,51%的香港記者年齡在30歲以下,85%的記者年齡不到41歲,50歲以上的記者占7%。在媒體幹過5年的記者,大多進入領導、管理層;很多”資深記者”年齡不過30歲;”老記”也是非常年輕,且一半以上是女性,平均年齡不足30歲。香港記者從事新聞行業的平均年限只有5年零9個月,55%的記者工作不到兩年就”跳槽”,真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2
目前,在香港設有新聞傳播院系的院校有4所:中文大學、浸會大學、樹仁學院、珠海書院。香港大學公開進修學院設有一項文憑課程,專門供在職訓練。從其他地方畢業來港當記者的,主要是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以及我國廣州的暨南大學與臺灣政治大學。

  殘酷競爭的記者行業

香港傳媒界的殘酷競爭,給記者生存造成極大壓力,但同時也鍛鑄了香港記者的優秀品質,下面擇其要點敘之。
  1.敬業精神強
近幾年,香港經濟遭受了一連串的挫折,首先是國際金融風暴的打擊,之後是禽流感爆發,接著是非典突襲等等,這些難以抗拒的災難導致香港經濟處於低迷狀態,從而影響到香港各行各業人員的薪水,記者也不例外。與金融風暴之前相比,香港新聞從業人員的整體收入已經下降了3成。過去大學畢業後做記者月薪在1.2萬元左右,現在只有7000至8000元;高級資深記者過去月收入在2.5萬元左右,現在只有1.5萬元左右;而部門主管過去都在4萬至5萬,現在已減至3萬左右,包括總編輯、副總編輯的收入也都大大減少。另外許多媒體為節省開支,還採取了減人手加工作量以及取消加班費、獎金、年末雙薪等措施。3
  雖然香港記者的收入低(香港的消費物價相當於內地的5倍左右)、福利差,但是,香港記者的敬業精神絲毫未減。無論在本港採訪、內地採訪還是在國外採訪,香港記者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次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危險之處,都能看到香港記者的身影;在大小記者招待會上提問較多的也是香港記者。因為年輕,香港記者善於”死纏爛打”,採訪中,他們有”等功”、”纏功”、”追功”、”闖功”等看家本領。為了采寫一個報道,他們可以守候數天,直到收為止。他們的”問功”甚是了得,直至對方一連串的”無可奉告”,然後挾起公事包逃出重圍,或者惹得對方滿臉慍色,才心滿意足就此收工。4

  2.報道迅速

  時效是新聞的生命。事件發生與新聞報道之間的時間差越短,新聞價值就越高。在激烈的競爭中,香港記者都明白這個道理,並且身體力行。《東方日報》副總編輯林彥森介紹,許多報紙的記者都配備高速機車、無線電設備、數碼相機;每天報社有專人監聽警方無線電、一旦監聽到某區有突發事件,就立即通知事發區的記者,記者立刻奔赴現場,通常比警察還要早到。這樣,就可以拍到未經破壞的現場畫面,通常為車禍、兇殺、火災等血淋淋的鏡頭。另外,香港記者有巡街習慣,早上到醫院、消防隊、警察局等地方轉轉,目的是想找一些晚上的突發事件。林彥森還介紹說,每當有大事發生時,許多報紙都有個第二次版,就是把事先排好版的一部分拿下來,重新換上突發事件報道的版面。例如,香港藝人梅豔芳2003年12月30日淩晨2時50分去世,當天香港的報紙大都報道了此事;只有一家日報沒有報道,結果主管的編輯總監被撤職。2004年臺灣的5.17聲明,晚上12點多才出來,《東方日報》、《太陽報》馬上改版,在它的第二次版加上這條新聞。報道迅速不但體現在記者的採寫要快,而且還表現在編輯、出版、發行等環節都要快,唯此方能贏得時效。據香港亞洲電視新聞總監劉瀾昌博士介紹,《東方日報》等市民報紙,晚上九十點截稿,十二點鍾第一批報紙就印出來了,過了零點在旺角就有賣了,雙方都在搶喝夜茶的客人來買報紙,可見競爭甚是激烈。
  3.採訪廉潔
在高度商業化的香港,雖然記者收入不高,但是他們廉潔的品質值得新聞從業者學習。有個香港記者曾向筆者講起他去廣東的一次採訪,一到目的地,主辦單位就給他一個資料袋,袋裏裝有600元紅包。採訪結束時,他把紅包退還給了主辦單位,並且說如果接了這個紅包,他就是受賄,將會受到處罰。劉瀾昌博士介紹,有一次,他們去湖南採訪。採訪後,對方給他們每人一個紅包,他們都不肯接受,並且明確告訴對方,收紅包是犯法的;如果收了,廉政公署會追查他們。在筆者接觸的香港記者中,他們都表示:採訪中不能接受對方的紅包、禮品、有價證券;如果接受了對方的錢物,不僅要留案底,連工作都很難找,拿紅包等於砸掉自己的飯碗。

  4.敢於承受壓力

香港記者的壓力大,這是公認的。其一,不同媒體的記者相互之間競爭激烈。香港面積不大,但媒體眾多,這些媒體完全靠市場生存。如果所在傳媒機構出現嚴重虧損,記者就要面臨失業,因此,不同媒體的記者相互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其二,同一媒體的記者相互之間競爭也是十分激烈。香港記者每天報道的任務繁重,其工作量相當於內地記者的3倍。許多報社規定一個記者每天要寫幾篇報道、多少字數或要拍多少張照片等;佈置的任務,記者必須想方設法去完成,否則面臨著批評、扣薪。有的報社採取”三個蘿蔔一個坑”的策略,因為版面有限,要各憑本事競爭,三個記者采寫同一新聞,最後只有一個記者的稿件能上版面。其三,面臨著同行失業者與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在香港,除少數幾家傳媒賺錢外,其餘都是虧損。許多媒體不是裁員就是減薪。現在,全港4間大專院校新聞專業每年畢業600多人,加上海外與內地的新聞人才計有800多人,而香港所有傳媒每年只能吸收400多人,計有一半人要改行,競爭激烈令人堪憂。5

  完全市場化帶來的問題

完全市場化的競爭環境帶來了進取、高效,但也造成香港記者中的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1.報道公信力下降
近年來,海外傳媒對香港新聞的轉載率明顯下降,反映外界傳媒對香港新聞真實性的存疑。香港傳媒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一些傳媒鋌而走險,只求刺激銷量,罔顧專業操守;為了製造轟動效應,大肆造假。以偏概全、完全捏造、花錢策劃等是香港某些記者在報道新聞時為了取得轟動效應的慣常做法。收集香港報紙上有關新聞訴訟的案例,完全假的、張冠李戴的”新聞”,屢見不鮮。例如2005年2月,鞏俐丈夫黃和祥控告《忽然1周》刊出一篇失實和誹謗他的報道,令他夫婦二人受辱和深感憤怒,陪審團判黃和祥勝訴並獲20萬元賠償。6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2005年11月22日公佈的香港新聞傳媒整體公信力評分(見下表)顯示,近6年來,香港市民對香港傳媒整體公信力的評分都在6分之下,這是一個”不及格”的成績。

說明:評分幅度1-10分,以上所列”年結評分”是平均值。
  2.采寫功底不深
香港記者在採訪中刨根問底的”問功”確實了不起,但提問的水平實在不敢恭維。例如,2003年10月9日有位元香港記者在菲律賓採訪該國總統阿羅約時,問”您是否仍有性生活”等等,實在是庸俗無聊。所有這些重大場合的提問,可以看出香港某些記者的提問水平不高。香港記者的文字水平不高,閱讀香港報刊或觀看香港電視節目,時常見到許多錯別字,例如,”摯友”錯為”致友”。許多香港記者對辭彙感情色彩的運用不是很清楚,因此寫出的報道與自己的觀點立場有時候不一致。還有些記者甚至缺乏必要的常識。比如曾有位元香港電視臺記者採訪江澤民主席時,竟然問:”江主席,您認為董建華的工作做得好還是朱鎔基總理做得好?”如果這位記者知道特區行政長官與國家總理的職能、職責的區分,顯然不會把二者相提並論。
  香港年輕記者占絕大多數,他們精力充沛,進取精神強;但業務素養不夠,需要經常”充電”,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業務水平。
  3.不斷衝擊受眾底線
市場導向下的香港傳媒,有關暴力、色情的報道隨處可見。血淋淋的圖片、美女性感照片以及展示暴力過程的電腦製圖,大量充斥著報刊版面,刺激著受眾感官。一些傳媒為求獨家報道,往往把公眾興趣凌駕於公共利益之上。常以知情權侵犯隱私權,造成社會心理緊張。不少被追蹤的藝人、名人都對”狗仔隊”的行徑反感,香港演藝界就曾經發起”閉嘴行動”,三天內不接受媒體採訪,以示抗議。許多家長在把報紙帶回家之前,先要丟掉不適合小孩看的版面。
  一些記者以”揭露真相”為由,不斷衝擊受眾的底線。香港曾有一名外籍妓女被強盜奸劫時乘機逃脫,赤身裸體跑到街上求救,到場的記者立即拍下她的裸體照,並刊登在頭版頭條。翻開香港報紙,幾乎每天都有跳樓、燒炭自殺與犯罪的報道,在這些報道中,詳敘其過程,尤其是對燒炭自殺描寫得很浪漫,這樣對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誤導頗大。■


(致謝:香港《東方日報》副總編輯林彥森、香港亞洲電視原新聞總監(現為副總裁)劉瀾昌博士對作者在香港調研時接受專訪並提供幫助。)



註釋:
1.《香港2004》第312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出版
2 及4.陳昌鳳:《香港傳媒:欲說還休》,《時代傳媒》2002年11月
3.于彥北:《從業者:編輯出題記者跑街名嘴”治港”》,《紫荊》2003年第12期
5.《壹傳媒旗下刊物涉及的部分訴訟及捏造新聞事件》,《東方日報》2006年3月2日
6.來源於香港大學民意網站2005年11月22日公佈的《香港新聞傳媒整體公信力評分》








台長: 一片汪洋
人氣(3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