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金馬(上篇)
由於眾周知的原因,四十多年來,金門及馬祖一直是台灣當局所謂的「戰地戒嚴後的陣地」,直到一九九三年,兩地才同時被解除「戰地政務」,開放民眾觀光,從而引發外界對它們的極大興趣。對岸的福建省沿海幾個港口,也都做好了直航的一切準備。在這樣的大氣候下,金門和馬祖身價不斷看漲,一些商家早已捷足先登,搶做頭盤生意。
踩著時代的腳步,讓我們走近金門,走近馬祖。
上篇 金門開放金門開
1.
這些年,我曾數度來到金門對岸的晉江圍頭半島及鄭成功故鄉石井鎮採訪。當地的老漁民向我談起記憶中的金門,總是興致盎然,卻又惆悵不己。斯時,一種強烈的渴望便在我的腦海裏湧起:哪一天能從這裏搭船到金門去看一看?!
自從五十年代末那一場震驚中外的炮戰之後,金門便成為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一夜之間在神州大地家喻戶曉。大陸作家劉白羽有一篇激情盪漾的通訊《萬炮震金門》,每一個大陸中學生都曾經讀過。三十幾個春秋,彈指一揮間。於今,在圍頭、石井一帶的許多漁村,當年的彈痕仍歷歷在目,記載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
令人欣慰的是,昔日戰火紛飛的前線,已經戲劇般變成了兩岸民間往來、投資經商的熱線地帶,近在咫尺的金門也開始逐漸揭去層層神秘面紗。儘管兩岸還沒能走上三通的大道,但交流總比交戰更符合中華民族的發展潮流,顯示兩岸之間對話的時代即將來臨。
所到之處,圍頭人也好,石井人也好,最為津津樂道的是台資企業,海上貿易,或者誰家親人從對岸回來看看,誰家的女兒明天要渡海近嫁……
2。
對許多大陸人來說,位於大廈門灣內的金門島可望卻不可即,人們只能在廈門用望遠鏡一睹金門風貌。
是的,金門曾經是孤島,但金門不會永遠孤獨。
特別是近幾年,與金門有關的大小變化,可以說是兩岸關係的「晴雨表」。記得一九九四年春節後,一位林姓金門同胞,在香港閒聊時對我說:「金門離大陸太近了,對海外開放肯定為時不遠了!」果然不出林伯所料,近日中央社發自金門的一則電訊,引起人們的注意:金馬地區入出境管制,從五月十三日起開放,國內外人士憑身分證明文件或護照,即可自由入出金馬外島。這一消息又一次勾起了我對金門的嚮往。
至此,金門終於打開了封閉近半個世紀的「金門」!
從地理意義上所說的金門,共有大小島嶼十五個,總面積一萬七千八百多公頃,其中大小金門島佔總面前的百分之八十五。金門人口至一九八八年約為四萬互千七百多久不包括四萬五千名駐軍),不過,散布於世畀向地的金門籍鄉親卻多達十四萬之眾。
金門離大陸最近的地方僅二千三百多米,可講「雞犬之聲相聞」。這麼近的距離,如果讓游泳好手暢游的話,恐怕只須半小時。因此,長期以來,金門一直作為台灣與大陸對峙的前哨陣地,加上四十多年的軍事戒嚴,令金門成了台灣島內民眾心目中一塊與世隔絕的軍事禁地。
歷史上金門隸屬於泉州府,至今仍被大陸列為福建泉州市轄下的一個縣。金門居民多數祖籍閩南,泉州最多,漳州次之,主要從事農業、漁業生產,目前唯一的工業是生產高粱酒和陶瓷。人們的生活習慣沿承泉漳風俗,民居亦多為古色古香的閩南傳統式建築。金門本島上擁有四十多處名勝古蹟,是觀光者尋幽訪古的好去處。其中號稱「閩台第一」的風獅爺是風上特有的人文景觀,相傳祂能鎮風、驅邪、避魔,成了當地人的守護神。此外,當年國共軍事對峙留下的設施和遺跡,對遊客也充滿吸引力,包括古寧頭戰史館、瓊林地下村等等。
另一位從金門來的朋友潘先生告訴我,更有趣的還是金門駐軍營房附近溝堡中,由於眼下還埋著不少地雷,為警告閑雜人走近,避免發生触雷傷人事故,大兵們特地用汽水罐穿繩做起一排排圍篱,沒想到居然成了具有金門特色的軍事旅遊一大景觀。
在長期的軍事管制下,台灣當局並不重視金門的民生建設,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低,一年多前人均收入大約只有台北居民的百分之六十,人們維持生計的收入,相當部分來源於駐軍消費。
3.
金門告別沉寂歲月,驟然出現熱鬧的景象,是備受海內外各界重視的焦點新聞。
一九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台灣當局宣布在金門全面終止「戰地政務」(即解除戒嚴)後,當地政府接手管轄島內政務,並決定在政策定位上走觀光路線,要求台灣當局撥款,呼吁商人到金門投資。自此,台灣島內掀起一股「金門熱」,台灣游客絡繹不絕湧向金門,爭睹久負盛名的「戰地」,以及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峽邊疆樂土」真面目。不過,能獲台灣軍方批准前往金門觀光的海外人士仍寥寥無幾,由此籲促台灣當局向海外全面開放金門觀光的呼聲日益強烈。
據統計,一九九九三年台灣島內申請到金門觀光的人數約二十四萬,使金門成了熱點旅遊勝地。這一年,金門各方面的建設也大有起色。因為「解嚴」開放帶來了人潮,更來了誘人的商機,尤其是投資旅遊業的良機。每天往來台灣本島和金門的班機,班班客滿,一票難求,以致金門旅館、酒店生意異常興隆,許多財團瞄準這一機遇,搶先進軍金門,大興土木,興建酒店和娛樂設施,捷足先登者包括新加坡、菲律賓、文萊等地的金門籍商人,同時也帶動了餐飲、影視、娛樂業的大發展。只只要台北有的,金門也有,不過賭、毒、色情行業亦隨之成長。這不能不使民風樸素的金門,受到嶄新消費流空前的衝擊。
觀光業迅速崛起,外商競相湧入,促使金門的房地產業後來居上,地價一夕暴漲。據台灣有關部門披露的指數顯示,金門的地價漲幅居全台之首,一九九三年地價比上年上漲近六成,寸土寸金不再是金門人的夢囈。據悉,以往離鄉別井謀生的金門原居民,已逐漸回咆,至今不下二千。
為了適應遠期的發展需求,金門島上各項基礎設施和旅遊設施正加緊興建。耗資八億二千萬元新台幣的金門民用機場定於一九九五年底落成啟用,每天航班可由原先的十班增加至二十五班,必將給金門帶來更多的觀光客。除此之外,金門政府還決定建規模巨大的「國家公園」,為金門增添又一迷人的觀光點。
根據「金門縣警局」統計,僅自一九九二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四年四月底,前往金門觀光的遊客已多達三十三萬人次。金門的非凡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僅是陌生遊客對金門相見恨晚,連金門的島民也慨嘆,再早十年二十年就打開「金門」,這裏肯定是另一個世界了。當然,現在還來得及。
4.
伴隨著海峽兩岸關係日漸緩和,金門正扮演著越來越受注目的角色。幾年來,已有多批私渡台灣的大陸客,經兩岸協商後由金門遣返大陸。一九九一年八月,台灣船隻還首次正式由金門直航廈門。當時,因「閩獅漁事件」被台灣軍方扣押的十一名大陸漁民,先被台方送到金門,後由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台灣商定,將他們直接從金門送往廈門,震動海內外。
狗年初一晚上,昔日兩岸軍事對峙互相炮戰的廈門與金門島,一同燃放煙花賀歲,一時傳為佳話。是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與福建省黨政軍負責人,登上廈門云頂岩,觀看海峽兩岸同放焰火。廈門市長還即席講話:廈門和金門隔海相望,語言相同、風俗相同。當年,雙方軍事對峙,互相打炮;如今,同放焰火,歡度新春。海峽兩岸氣氛日趨祥和,這是兩岸且胞所樂意見到的。
從當年隆隆的炮聲,到如今交相輝映的煙花,海峽兩岸走過了一段何其曲折的歷程?在金門,在廈門何厝,在圍頭半島,多少殘垣斷壁上至今仍留著千瘡百孔的彈痕?!不過,那頁不堪回首的歷史已經翻過去了,金廈兩岸人民對放焰火,總比昔日兩地對打炮彈好呀!
近年來,海峽兩岸民間發出的「三通」呼聲此起彼伏。實際上,台灣船隻從海上直航到福建湄洲島媽祖廟進香,或在福建沿海從事貿易活動,早已不是甚麼秘密了。彼岸的老百姓遠遠走在台灣官方意愿的前面。台灣當局沒有理由違背民意,拒絕與大陸「三通」。
一年多前,福建省方面曾提出,在兩岸實現全面「三通」前,可以實行「小三通」,即金門──廈門「兩門對開」,馬祖──馬尾「兩馬先行」。這一設想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一九九三年十月,由金門和馬祖人組成的「兩岸小三通促進會」,還公布一份「金馬與大陸小三通說帖」,指出兩岸直航是大勢所趨,在直航前政府不妨考慮以金馬對大陸試行「單方通航」、「多點直航」,「兩門對開」、「兩馬先行」,可以「先空後海」或「先海後空」,初期實行「先貨後客」,以後再「貨客同行」。這些構想,既現實又富有遠見,台灣當局理應順應兩岸民意。
我們的祖先尚且能夠「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今天,即將跨向新世紀門檻的兩岸中國人,為甚麼不能呢?
每一次,面對碧波中的金門島,我都有一些茫然;但當看到海上往來不斷的兩岸漁船,心,便再次升帆。
5.
台灣官方一些有識之士也不斷出謀獻策。在一九九三年台灣國民黨「十四全」大會上,即有逾百名代表聯署一項提案,建議規劃金馬為「兩岸和平建設實驗區」,建議讓金門成為非武裝區,進行有計劃的兩岸交流模式,包括合作興建基礎設施,開發農漁業、發展文教事業,互設工廠、銀行,進而促使租稅、通關、貨運以及勞務供需,在適當的規範中合作,作為兩岸推展和平統一的參考。
如果有相應的政策措施推動,相信金門定能發展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繁華海上都市。我甚至還想,要是金門和廈門能夠組成一個經濟開放區,並興建金廈跨海大橋,兩岸精誠合作,憑藉廈門經濟特區的基礎和優勢及自由港的相關優惠待遇,金廈經濟區將成為台灣海峽一顆光彩奪目的「國際明珠」,成為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橋樑。
值得高興的是金門已經全面對外開放觀光了,進一步開放開發金門的春天就在眼前。所以,我更加念念不忘在不久將來的某一天,能自由自在地登上金門島,讓所有從廈門、從圍頭、從石井眺望金門的經歷,在揮一揮手之際成為往事。
這一天為期不會太遠。
我們堅信!(1994.05.15)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