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18 09:26:17| 人氣3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只因心聲永恒 --香港作家秦島側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谷音



1.首次公開提出「新聞散文」

  國家通訊社記者出身的青年作家秦島,十多年來寫慣了人物專訪,但大概沒想到有一天也成爲被採訪的物件。這次,終於被我逮個正著──他送我一本墨香仍四溢的新著《香港 美而不麗》,封面上那四個藍底反白字:新聞散文,特別引我注意。
  「秦島,我好像沒見過新聞散文這東西……」我帶著疑問的口吻,單刀直入。
  他,嘿嘿嘿,似乎在嘀咕著甚麽,然後才淡淡地說:「是沒見過,現在你不是見到了嗎?」
  接著,點燃一支煙,秦島來勁了。他說,新聞散文,這一新聞文學新名詞,由我通過《香港 美而不麗》這本書首次提出,看上去的確有些新鮮,甚至怪異。在海內外,已往有過所謂散文化新聞或新聞散文化的說法,但一直沒有得到比較明確的界定,更沒有形成獨立的文體。新聞精於「報道」新近發生的客觀事實,求真求快;散文長於主觀的敍述與抒情,求善求美。如何使兩者雜交變種,成爲嶄新而自成一格的寫作樣式,實在不是記者加上散文家那麽簡單。因此,《香港 美而不麗》的問世,只是一次有意識地將新聞與文學相互融通而成爲「新聞散文」的試驗。
  秦島慨歎,很多時候,讀者會嫌棄記者敍述新聞時過於匆忙簡要,「生活真實性」很強,卻使人對「人、事、情」的體認不夠深刻──當然,傳統意義的新聞的使命,只在於以最快速度傳達最新鮮的資訊。與此相反,散文家所寫的東西,往往離讀者的生活經歷遠了一些,抒「外情」、敘「舊事」有餘,傳新聞、繪世態不足。這兩件事,著實令記者和散文家尷尬不已。
  秦島自言歷來鍾情散文。他在大學時代讀的是中文和新聞專業課程,畢業後如願做了職業記者,在採寫新聞之際,總覺得還有一些話要說,但又礙於新聞的種種莫名其妙規限,常常作罷。特寫、通訊、現場新聞,雖然可以借用散文的某些描寫和抒情手法,來豐富其可讀性及情境容量,不過其主旨仍然是「新聞性」,而非「散文性」。
  我稍有不解地問他:「那應當怎樣看待新聞散文呢?」
  原來,秦島心目中的新聞散文,包涵客觀的「見」和主觀的「識」,即用散文的形式來描述新聞事實對心靈的滲透,它具備散文和新聞的主要特徵;消息、通訊、特寫、時事隨筆、時評等新聞文體的形式,都可以兼收並蓄;所寫的人和事絕對是新聞,但注重輻射與新聞有關的事與情,給讀者更廣闊的文學性回味空間。
  我還是有些擔心:「新聞散文這樣新奇的提法,恐怕會引起新聞和文學界的大爭議」。秦島的回答倒是很乾脆:「有爭議才是好事,在爭議中不斷完善它,大家共同努力。許多新生事物,都是這樣。」
  我想,秦島的這種創新意識,不管是文學的,還是新聞的,都值得讚賞。


  2.「寫稿機器」的詩情畫意

  最近,偶然讀到秦島的太太周蓉(也是詩人)的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的文字:「十多年前,血氣方剛的秦島在千年古城泉州的「金山小屋」牆上貼滿了手抄新詩作。我多少感到他有點「瘋」。不過讀他的情緒詩(秦島自己製造的名詞),又覺得他心地很「天真」,有時幽默得讓人噴飯跺腳,惟他寫起稿來始終拚命,不太浪漫。好多人稱他是寫稿機器。」
  是的,秦島經常在文友面前自嘲是行走於新聞與文學之間的「兩棲動物」,且長歎寫詩「只因心聲永恆」。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新聞和詩一樣耐讀。他沒有時下自翊爲現代派的詩人那種故作高深與浪漫,也沒有傳統詩人那種執著卻古板的詩歌理念。拿秦島的說法是:詩必須是詩,寫出意境來,帶給讀者美的享受。
  此刻,他又動情地朗誦起自己的詩作:

  沒有你/任何語言都是生命的隔閡/我愛/千萬次心跳/不如突然窒息
  永遠作爲第一次/當我們在另一個緯度相遇/站在同一條地平線上握手/我會習慣地把你的深情接住
  對所有我所愛的人我都微笑/即使我只見過他們一次/對所有相互愛著的人我也微笑/即使我和他們並不相識
  秦島就是這樣一個坦坦蕩蕩的「文化人」,喜怒哀樂,一覽無遺。難怪他老覺得自己今年二十八。

  他說:「詩人之所以被稱爲詩人而不是詩家,我認爲在於他或她對於社會、人生,時時刻刻都應具備一種強烈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感與智慧的探索。就一個並不是因爲想當詩人而寫詩的人而言,偶而有意痛苦和經常強調歡樂一樣必要。」
  秦島來自中國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的故鄉福建平和縣,或許是山裏的孩子渴望著千帆競發的大海,他的筆下總是一片汪洋,巨浪滔天。
  正如秦島大學時代的班主任、中國當代文學評論家、廈門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朱水湧教授,在秦島的處女詩集《渴望夏季雨》作的序中所說:「秦島有著站於季雨中的激情和從鄉野大自然中攜帶過來的和諧與向往,他總是徐徐地梳理著青春的情感。」
  朱水湧教授又說:「那時現代主義詩風被大學生們所青睞,秦島卻沒有趕著去作現代主義的憂慮與無奈,而帶著青春生命比較熱著的向往。沒有太多的苦痛但也並非輕輕鬆松,對生活不想有太多奢求,因此也就不至於陷入焦灼的精神煎熬。」
  我想說的都被他說了,我只好打住。
  但據我所知,至今秦島已寫了七本詩集,加上散文、時事評論、人物寫真等體裁的著作,多達十八部;目前正在撰寫一部關於香港作家作品的論著,兩部關於香港傳媒的理論性著作。
  秦島如此勤力地耕耘,成果又這麽豐碩,實在讓我「妒嫉」不已。


  3.是「文化人」而非「文人」

  秦島常說:「文學是我的愛好,新聞是我的職業。」
  在閒聊中我瞭解到,他曾經參加一九八七年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藝術節及北京亞運會等衆多重大活動的相關採訪工作,先後採訪過江澤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政治局委員賈慶林、廖暉、毛澤東之子毛岸青及孫子毛新宇、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華人巨富鄭周敏、俄羅斯駐香港總領事伍康寧、國際著名導演謝晉和侯孝賢等海內外政要名流,至今他的新聞作品約三百五十萬字,被海內外一百多家傳媒採用,其中一系列涉台報道受到廣泛關注。至九三年前,曾先後四十三次獲得國家級及省市級新聞獎,作品被收入大陸出版的十多種文集。
  至今,他的頭銜也越來越多:中文大報編輯主任,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常務理事,中國高校香港校友會聯合會監事,香港記協會員,香港作協、香港作聯永遠會員,香港政經文化學會會員……
  我很難想像,眼前這位身材並不魁梧的小夥子,何以有這麽充沛的精力投入創作?
  「一切只因心聲永恆!」秦島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絕沒有一般文人酸溜溜的拐彎抹角。
  誠然,自稱是「文化人」而非「文人」的秦島,目前還談不上香江文化界的大名人。但他孜孜不倦爲繁榮香港文化所付出的努力,應當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他對香港文化的見解也常有獨到之處。
  「香港被譽爲亞太金融中心、資訊中心、航運中心、國際旅遊中心,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一談起文化,至今仍有不少人自然而然地把香港與「文化沙漠」相提並論,儘管持此觀點的人也不能不承認,近二、三十年來,香港的文化氣息日漸濃厚。但平心而論,相較於香港作爲亞太重要的經濟城市,在經貿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香港的文化顯然遜色多了,難怪人們有種種誤解或偏見。」
  秦島還認爲,實際上,一百多年來中西文化在香港撞擊折射出的絢麗火花,不僅僅映照著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六百萬黃皮膚、黑頭發的香港人。它是一個文化積存上沒有甚麽「家底」的「暴發戶」,和中國許多古城擁有的千百年文化發展史相比,香港也許不能稱之爲「文化綠洲」,但也決非「文化沙漠」。在這個繁華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里,有著許多令人心動的文化景觀,那不是茫茫沙漠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之都,這些活生生的存在,使它在中國,在亞太,都顯得「珠」光照人。客觀地說,香港不是只瀰漫「銅臭」,還散發文化的「香氛」。
  他說,文化來源於生活,更來源於生活的昇華和發展。生活是一代一代延續下去的,那麽,文化也就有著它自身的傳統。沒有傳統,就沒有真正的文化,沒有發展,文化之花也必將走向枯萎。如果把文化一味當作宣傳的工具,完全忘記普通老百姓也需要愉愉快快地享受他們創造的文化,這不僅是文化的悲哀,也與文明社會的本質背道而馳。從這個意義上說,香港文化是值得自豪的,因爲她的文化空間是自由的。
  「與香港的經濟優勢相比較,香港這個城市,還未構建起同樣讓世人矚目的人文文化的優勢。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文化中心,是巴黎、紐約,第三個就有爭論,有說是倫敦,有說是法蘭克福,無論如何亞洲還沒有,照理香港有可能,但現在還不是,故在新世紀必須努力進取。香港在經濟穩定繁榮這方面比較樂觀,如果這座城市要讓人更充滿自豪感的話,就一定要在文化上有非常大的構建。」
  「香港應當有條件實現亞洲文化中心之夢!」秦島大膽地預言。
  我以爲秦島的一席話,可謂發人深省。不知香港和海外的文化界人士以爲然否?
       2001.03


台長: 一片汪洋
人氣(3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