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篇
01.
「無我」的人不需要別人的讚賞,也不在乎別人的褒貶;「忘我」的人則從不意識到「別人會怎麼想,我要怎麼做更好」。放下「我」的執迷,即能達到「放下解脫,萬般自在」的悟境。
02.
如果你經常為小事煩惱,要記住,那是因為你沒什麼大煩惱;如果你還有空間去煩惱,要記住,那並不是什麼大煩惱;如果你真的有煩惱,要記住,別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煩惱。人生中所有的苦樂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因此,處逆境時若能比較於更差情況,則心境自可舒坦,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相對論」。
03.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洗衣機,心靈是水、是洗潔劑,而所有的問題就像衣服、襪子。衣物進入洗衣機是為了純淨而清洗,就正如問題的發生是為了學習而創造,如果你用的是污水,當然衣服會愈洗愈髒,你將不斷重複將衣服丟入洗衣機清洗,直到乾淨為止。問題的解決也是一樣,教訓會一直重複出現,直到你學會為止。任何你沒學會的功課,都會以不同的面貌不斷地出現在你生命中,直到你學會這門功課為止。
04.
你害怕別人拒絕你,又怕自己會成為孤家寡人,所以你盡量避免對任何人付出太多感情。結果,你還是孤家寡人一個。你壓抑自己的情緒,盡量控制自己不要發脾氣。結果積壓的太多,反而一發不可收拾。當你遭受某種壓力時,身體就會惡化。你愈是不想去解決你的壓力來源,身體就愈差,身體愈糟,承受的壓力也就愈大。不論你想避免的是什麼,「你愈是想避免的,就愈避免不了」。這是不變的法則。刻意強求就像在流沙中掙扎,想要脫身反而愈陷愈深。
05.
真正的學習來自於嘗試錯誤,從過去所犯的錯誤中,學得教訓,因而說,經驗是智慧之母。所有的事件都是經驗,都可能是有益的。只要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看,犯錯了,又何必太自責呢?下次做對就好。所以沮喪根本是不該存在的情緒。我們要原諒自己,感謝各種學習的機會。把今天的錯誤,當成是明天的導師。想想,如果你從每天、每個事件都能學到一個新想法,用它來幫你放下過去,創造生命中的和諧,那該有多棒?
06.
轉世論相信,肉體雖死,但靈魂為了延續修業,以便晉升到另一個更高的生命層次,便會藉另一副肉身,在另一個時間地點再次降生,再來學習歷練,學習那些還沒學會的功課。當你不再怨天尤人,你學會了一課;當你突破困境,你學會了一課。如果你老覺得諸事不順,表示你上輩子有許多功課都「不及格」,這輩子須重新學習這些功課。如果你還是學不會,那麼下一次或下輩子還是會再重複相同的學習。人,來到世界上,是為著學習新事物,並藉著學習新事物,來提升自己的靈性境界。
07.
生命的遭遇如水中的浮草、木葉、花瓣,終究會在時間的河流中飄到遠方。像現在,就在此刻,不管你是喜也好,悲也罷,「一切,都會過去的。」事情總是來來去去.有些事帶來一些快樂,有些則令人不悅,但不論發生什麼事,一切都會過去,都會結束的。
08.
我們看到外在的一切,其實都是心境的反照,投射在一個叫做「世界」的銀幕上。簡單地說,你生命中的每件事、每個遭遇、每個關係,都反映出你的真實自我。你最愛的人以及你最恨的人,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例如:如果你在工作崗位上總是受到批評,那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愛挑剔的,甚至吹毛求疵。我們批評別人的地方,正是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部分;別人惹我們討厭的地方,也就是我們最受不了自己的那一點。反之,你最喜歡的人事物,也就是你自己具備的東西。將這種「反映」的關係當成映照自我的鏡子,我們將不再受有限的視野所限制。
09.
你是否發覺,憎恨使你困縛在痛苦之中,使你成為往昔傷害的受害者,一次再一次地受其折磨。不肯寬恕往往會比你怨恨的對象傷你更深。例如:當一個人為自己年輕時被情人「拋棄」而痛恨一生時,便無法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愛與親情。原諒別人,事實上是救了自己。當然,寬恕並非易事。不過,當我們拒絕原諒別人時,反而要擔起憎恨、痛苦和報復的重擔,這就像情緒上的垃圾一樣。如此一來,重擔就落在我們身上,而不是壓在犯錯者的身上了。記住,最難以原諒的人,往往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寬恕是心靈的陽光,就像當你打開暗室的門窗,過去的黑暗,不論時間長短,都已不再重要。透過陽光,黑暗頓然無形,不論黑暗曾經持續二十分鐘,或是二十年前都無所謂。」
10.
人心之不安,源於妄念執著太多、貪慾過重;因為有所必有所得,有所得避有所失;得失之間,內心忐忑,心豈能安寧。我訓練自己擺脫過分執著的方法,就是送走我所珍惜的東西,比方我會把喜歡的書籍送給來訪的朋友、把珍藏的作品或禮物送給有緣人,另外也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這個訓練讓我能超越物質,即使失去了某些東西後,還是可以過得很快樂、很富足。那是一種很奇特的感覺,當我每放棄一個「執著」的事物的時候,心靈就感到再次的「解脫」。正如年長的印地安人所說,能把自己意義重大的東西丟棄,生命必可換然一新。
11.
痛苦會過去,但是美麗會留下來。活著就是要受苦,受苦是要找出受苦的意義。當你知道生命中的苦痛就像幫助我們成長的階梯時,是否也準備好更上一層樓呢?每一種病痛後面,都有值得學習的一課。
12.
大部分的人遇到問題時,常會不自覺地產生妄念,把事情往壞處想,最後果真陷自己於危厄之中,在詭譎的環境裡撞得遍體鱗傷,渾然不知人生還能有別的選擇。心,是可以選擇的。苦難可以折磨,也可以是啟示;考驗可以是挫折,也可以是機會。人生是一個選擇題,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隨時都在做選擇。我們選擇自己的生活如何過,也選擇快樂與痛苦、成功或失敗、勇氣或懦弱。你目前的生活即反映了你過去的選擇。你期待未來有所不同,那就要有不同的選擇。當你必須大吼大叫時,改用微笑代替,看看結果會有什麼不同。
13.
為什麼我們總要靠著災難最露骨的召喚,才能使我們看清原來我們彼此是如此地深愛?為什麼我們總要到太遲的時候,才恍然醒悟應該去愛?為什麼總要在將失去一切的時候,才懂得珍惜所有?你有沒有想過,當你正在閱讀這些文字時,有人正在急診,而有人剛剛分手:也就在這一刻,有人剛剛死亡,也有人正在哭泣、後悔。請記住,「如果你想對他(她)說什麼或做什麼,請早。」那麼在他(她)哪天不預期撒手的時候,你就不會有太深的遺憾。幸福往往是事過境遷之後,你才體會到原來你已經有過的一種境地。
14.
試試將左手放入冰水中,右手放入熱水裡,然後抽出手,同時放入溫水中,這時,我們將感覺水溫有了差異,左手覺得水溫是熱的,右手覺得水溫是冷的。在對比之下,我們的知覺顯然受了影響。同理,比較的心理,也常受這種對比的錯亂,這又何苦呢?「認同,但不比較。」不管什麼時候,當你想和別人比較的毛病又犯時,踩一下煞車,用力地提醒自己這句話。一個人只是希望幸福,這並不難達到;然而我們總是希望別人更幸福,這就很難了,因為我們總堅信別人比我們幸福。
15.
「你愈去注意某事,那些事在你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就愈重。」如果你的注意力放在某一事物的匱乏時,那不滿和匱乏就會增加。反之,放在某一事物的富足時,則心田就會滋長喜悅和感恩。當我們被「小事」困擾時,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大事」去吧!我想很快,你的注意力就會轉移。
16.
其實,生氣就好像小孩的行為。因他們常不講道理,當他要的東西你不給時,他就以發脾氣來達到目的。生氣是希望落空的一種幼稚反應。當你生氣也是如此,生氣可算是一種成人式的撒野。然而,你憑什麼認為,樣樣事物都要順你的意呢?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可能按照你的希望改變。不要選擇生氣,你可以開始想,別人也有權利不贊同你喜歡的那種。你可能不喜歡,但你犯不著去生氣。當你對他人的行為表示憤怒,多半是想控制他人,希望別人照你的心意做事,然而,當你用生氣來傷害自己時,你反而讓別人控制。
17.
大部分的人都忽略,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跌落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因為他們停住腳步,蹲在山谷自艾自憐的緣故。想想看,你的境遇真的是最糟的嗎?你只有在不是最糟時,才還有時間和精力去抱怨,不是嗎?假如真的已經糟糕透頂,那表示情況只會變得更好,那又有什麼好自艾自憐的呢?這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覺得不太舒服的人做出來的。命運可能發給你一副爛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其實可以換牌啊!當有一扇窗和闔上的時候,就會有另一扇窗開啟。我們應該去看可能開啟的另一扇窗,而非注視已闔上的窗戶。
18.
我們常會發現與配偶或別人爭吵時,因太過情緒化而使衝突很快升高並惡化。再爭執的當時,我們往往忽略了情緒產生的真實感受,而是以過去經驗為反應,「互掀對方底牌」。有時候憤怒是那麼地強烈,其實是因為觸動了過去的某個情境,對往事的憤怒甚至超過當下的情況,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如果你也常動不動就發怒,或是為了小事抓狂,建議你開始回顧過去吧!你可能已經鬱積了層層遭到壓抑、否認及忽視的挫折,對不對?問問自己,你目前的感受是否讓你想起過去。敵對的情緒緣於對過去傷痛的護衛,當你撫平憤怒和怨懟的情緒時,你的舊創也就自然痊癒了。打開塵封的記憶,揪出讓憤怒發酵的黴菌,拿出來曬曬太陽。
19.
凡事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每一件事皆有優、缺點,而抉擇通常意味著必須放棄某些事。事後追悔,不如面對問題,不再追究過去的滄桑往事,只問現在,做為一個「活在當下」的人。不要做「假如」的思考,要做「如何」的思考。也就是集中於現在你能做什麼?而不是那時你做過什麼。事情如何發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處理,且最後學到了什麼。錯誤的問題不可能帶來正確的答案。問自己哪裡錯了,而不是怎樣才能做對,等於是把注意力放在錯的地方,而非對的地方。這樣結果又怎麼可能變好呢?
20.
我們都擅於抱怨,有事沒事就愛發牢騷、嘟嚷、詛咒、吐苦水。將芝麻小事形容成天大的不幸,實在是大多數人的通病。神經質地生氣的人多半對人有雙重的要求。表面看來爭執的雙方意見相左,然而在潛意識裡卻是共謀。很多人心懷不滿,但是又不敢承認這種不滿來自內心,所以一有機會就借題發揮,將不滿發洩,然後再名正言順地說:「都是你惹我生氣的。」利用別人的行為來當做發洩的藉口,這就是我們經常有神經質情緒的原因所在。
21.
仔細想想,你是否也有吹毛求疵,老是為小事抓狂的傾向,是否也常由別人的舉動中看出「玄外之音」,誤以為別人冒犯你而大驚小怪?如果你正是如此,那我想你必定經常感到挫折、沮喪和憤怒,對不對?現在,教你一招。連續幾天忠實地記錄下每天發生的任何事,你會發現,有些事一再重複,已成為個性或行為的習慣模式,這即是你的神經質情緒的誘因。認清這個事實,不再為你的行為找藉口,你將回復內心的平靜和喜樂。「假如你被絆倒,並非大樹攔阻了去路,而是那小小的藤蔓所致。」莎士比亞
22.
大部分的人深信:「當別人對我們造成威脅時,我們必須反擊回去、報復回去,才能嚥得下這口氣,否則我們便是懦弱無能的人。」然而,大家沒有想通,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們有責任「保護」自己,但是卻忘了我們為什麼會有要「報復」的意念?我們是否應該回頭檢視一下產生這個意念的源頭?其實那個源頭無他,是我們對自己的不肯定,害怕別人看輕我們,以為我們好欺侮,因而急於「表現」自己。反擊的心理需要,實在是源於內在的自俾及恐懼。了解自卑會產生什麼之後,我們就能清除對可惡的人所生的責怪之心。愈是需要靠外在聲勢來壯大自己的人,其實內心愈心虛。記住,頑強的外表下,常包裹著一顆脆弱的心。
23.
大家都害怕死亡,因為它是人從「在」變成「不在」的不確定狀態。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肉體的死亡在整個施命過程中只是一個過度階段而已,不死的靈魂隨著肉體的死亡將邁向生命的更高層次,因為它是永生的。生與死不是一切的有與無,而是物質世界的入與出,進入物質世界就擁有身體,出去了就消失。死亡即是另一個世界的重生。靈魂若得永生不滅,面對死亡也許就容易多了。肉體是靈魂在世的家。在臨走之時,你以感激的心情,回顧自己的一生,並以回家的心情,面向死亡。
24.
何謂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反過來說,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錯地方的人才。其實,所有的人事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屬的地方適不適合而已。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一件東西,是沒用或卑賤的,任何人或物,只要放對了地方,都會成為有用的「可造之材」。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選對舞台,走出自己的路,然後盡情地發揮獨特的才華與能力。
25.
凡事都會有第一次,不要以為沒有可能就不去嘗試,也不要以為沒有機會就輕言放棄。要知道,即便是治理世界的人,也不是打從娘胎就擁有領袖風範的。人生中有許多境遇,當你越拼命去想怎麼做才好時,達成的機率越低;反之,當你放手去做,跨出步伐,一切似乎又充滿好運道。美國演說家貝爾曾經提醒大家:「如果你總是把事情拖到胸有成竹時再開始做,那麼你將一事無成。」你想得愈多,疑慮就愈多,以致讓你愈來愈相信,你的點子,一點都不可取。要學走路,便要站起來移動你的腳。一旦你跨出第一步,你便開始擁有不同的視野和體驗,機運也從此不同。
26.
先賢造了一個「吉」字,上為士,士者讀書人也,意思即說:讀過書的人出口,應多說吉利的話。當你心情不好時,換個說法,讓心情轉個彎,不是更海闊天空了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