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香的種子〉
通常朋友間是不做所謂的諮商(協談),因為朋友關係是平等的;或許會因為很信任對方,我們往往會找好朋友談談,聽聽他的意見;這時候我們可能不會把自己剖開得很徹底,問題困擾也通常是在一般程度上而已 (冰山之角而已 )。
進入所謂的諮商(協談\輔導,或者更專業的治療),就必須是一種「專業關係」,因此才會產生諮商「效能」,可以進入「工作期」;因此,它不同於一般朋友間談談或吐苦水,除了當中使用的專業技巧不同外,最主要的是當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自我狀態的不同;他需要真實地面對要不要深入探索自己,要不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談話內容會涉入隱私及自己所不知道的某一面向,這些需要專業上的處理。
所以,朋友間不宜涉入太深隱私的吐露,常常也會因為這樣而失去了朋友。
(因為,往往對方事後會後悔告訴你,且擔心你不知將如 何看待她;進入專業關係沒有這些顧慮,也才能產生效能;所以,朋友間不容易同時存在專業關係;少數的、彼此若能保持一種平衡關係,這是很重要的。〉
這裡,除了牽涉協談者的專業能力,牽涉彼此的信任關係建立與否。
另外,最重要的,是自己!是當事人的態度。
當事人面對自己的不快樂、困擾,一般粗略分為下面幾種自我狀態:
1.不清楚自己如何了,只覺得不好受。
2.知道自己發生何事,自己有了困擾,但不知道原因為何。
3.知道困擾問題、知道原因為何,但卻無能為力。
4.以上的都知道,但抗拒,把問題歸因「都是他害了我,都是如何如何,否則我不會~~」。
5.慢慢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該怎麼辦?」
6.更多的「解決問題的動機」產生,「如何才能解決問題」是此時最主要想法,願意去思考要如何改變自己。
7.有第六點的想法與態度,但面對自己時,因為有太多的防衛與恐懼,仍會有猶疑、矛盾等缺乏勇氣的狀態。
如果,你只是想吐吐苦水而已,通常是不準備調整自己、進而處理問題,就是你還沒確定好要解決問題,那就繼續承受自己的痛苦吧!
※
這好像是幾米在網路流通的一份資料,覺得很有道理,也與我想說的有所相關,就貼上來。
《人生的五個境界》
1.我走在街上,街道旁有一個很深的坑洞,我掉進去了,我迷失了,我感到無助;那不是我的錯,我永遠找不到一條路走出來。
2.我走在同一條街上,街道旁有一個很深的坑洞,我假裝自己看不到它,我再一次掉進去了,我不能相信自己重蹈覆轍,但是那不是我的錯,我仍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一個解脫之道。
3.我走在同一條街上,路旁有一個很深的坑洞,我看到它在那裡,但我仍掉進去了,那是一種習慣,我的眼睛是張開的,我知道我身在何處,那是我的錯,而我很快的就走出來了。
4.我走在同一條街上,路旁有一個很深的坑洞,我轉個彎、繞過它。
5.我走在另一條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