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避免將分享的活動排在下午,擔心孩子昏昏欲睡的精神狀態,
導致分享時哈欠連連的慘況,於是我很不喜歡將分享活動排在下午,
但是時間上真的不夠用,
早上分享了食物組的彩色麵糰之後,已經接近12點了,
孩子開始不耐煩的喊著:我肚子餓。
於是將畫畫組的分享放在下午。
一開始我張貼了四張圖在白板上
(白板不夠大,不然我想將全部的作品都貼上去,共有13張呢!),
我請孩子先仔細看看,哪一張圖最有感覺?
哪一個顏色很舒服?喜歡哪一張圖?
我每問一個問題,孩子就急著要回答,
「先等一下,你先看看嘛!欣賞一下別人的作品,等一下再說!」
我要孩子學會”欣賞”,而不要孩子急著發表意見,
請孩子分享感覺的時候,大多數的答案都差不多:
「我喜歡這一張。」孩子上台指了其中一張圖畫。
「為什麼?」
「因為很漂亮。」孩子的標準答案。
「哪裡漂亮?」
「這裡。」手指向圖畫中的某處。
「是顏色漂亮還是他畫得很漂亮?」
「顏色很漂亮。」又是另一個標準答案。
孩子還會演變成:我喜歡這張圖,因為這是某人畫的。
因為作者,所以喜歡,而不是因為喜歡圖畫。
對於分享活動一直覺得很無趣,台上的孩子不好意思,
台下的孩子無心傾聽,我在想,要怎麼讓孩子可以參與作者的圖畫?
我先請作者分享自己的作品,之後請台下有問題的孩子舉手發問,
作者可以選三個人,這麼一來,的確達到了我希望的效果,
大家都很注意台上的圖畫,
但是有一個問題產生了:孩子的問題過於直接!
「為什麼他沒有手?」真像立法院在質詢。
「在這裏啊!」作者好像做錯事情一般,怯怯的回答著。
「為什麼那麼短?而且手指頭呢?」咄咄逼人的功力真不差,
原來人從小會挑人的毛病!
「藏起來了。」小畫家眼睛望著我,希望我拯救他。
「畫畫是很自由的事情,畫這張圖的人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有手有腳。」
我試著打圓場。
「為什麼他沒有鼻子?要怎麼呼吸啊?」
哎呀!怎麼還是沒聽懂我說的呢?
「我不想畫。」小畫家開始不開心了。
這麼直接的批評對孩子來說會不會太殘酷?
我應該可以教孩子轉變說法:我覺得…會更好。比如說:
「我覺得畫上手會更好。」
「我覺得如果他有鼻子會更好。」
這樣的說法比較婉轉,比較不傷人,
孩子需要學習挫折忍受度,也該學習溫和的說話方式,
這是分享活動的附加學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