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桃姊」讓劉德華與葉德嫻拿了2011的金馬影帝與影后,許鞍華也拿了最佳導演,感覺就是輕描淡寫的一部電影,卻整個威脅到台灣前所未有的大格局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就讓當時我的臉書首頁被"好想看桃姊"的貼文洗版。
於是大家都關注著這部電影的上映。
終於在台灣上映的這一周裡,身邊討論過的許多朋友果然也都進了戲院欣賞,連我爸我媽我弟我妹都連成一氣的闔家觀賞,我趕緊也在今天補上。
不知道是華語電影的細膩與成熟大進步感動了我,還是我真的長大了(笑,畢竟人生也算是有些歷練了啊)?真的是越來越愛這種情感滲透進心理的故事了。
電影「桃姊」,有與我們貼近的文化背景倫理觀念,甚至聽著與我的母語客家方言語法相近的粵語對白,感覺真的好像是在看身邊的故事。甚至是自己親人的故事:我想起了兩年前往生的我的阿婆。
雖然從小沒有住一起的我不算是阿婆帶大的,可是每個周末幾乎都會跟著爸爸回龍潭老家探望。長大了以後阿婆身體也差了,臥病在床的七八年間,就算沒有每周末回去,我們也會默契的安排每隔一段時間就回去看看,說真的,有時候是為了討好老爸,盡的是我們自己這一代的這一份孝心。時常看到阿婆帶大的堂姊堂妹們與她相處的情景,與我們就是不同,還真羨慕她們的感情呢!
阿婆因為中風剛開始無法行走時,我也是輪流陪睡的名單之一,好像是她白天也都躺著休息,所以晚上睡得很少,可熬夜是我的專長之一,記得第一次我可是卯足了勁想說可以聊聊天也很好!一來可以練習我的客語,二來我超喜歡聽老人家講古的!甚至還備了小說應戰,也做好換尿布的心理準備。
後來為了長期考量,我們開始請外傭24小時照顧。之後阿婆再度中風,連說話的能力都失去了。忘了幾年過去,雖然她不再能用言語表達任何事情,可是我依然記得她說話的聲音與喊我名字的語調(阿小芳,客家話再講名字的時候前面好像都會加一個"阿"做發語詞),尤其是那一夜我陪睡,可能就是唯一一次祖孫兩人的一對一說話。
要我爸爸去看這部電影是不是太殘忍了?我爸有神似劉德華的那隻鷹勾鼻,阿婆坐在輪椅上需要用毛巾在腋下固定以免身體滑落,喜歡推出去在附近散步,遇到天氣不好就要發脾氣。
是對我太殘忍了吧?
幸好,導演一點都沒有煽情的來陳述這個就存在你我身邊的真實故事。那些我以為會出現的昏厥與倒地不起的畫面,表現生命跡象的醫院儀器靜止的刺耳爆炸聲響,通通都沒有。劉德華唯一用力的演技就只有忘了帶鑰匙猛拍家門那一段。
這樣很好,完全鬆了一口氣。
那天,是我跟印傭黛西陪阿婆從醫院搭救護車回家的。就像「父後七日」講的那樣,是"無醫~無醫~"的那種鳴笛聲,而且也真的有聽佛經還是聖歌的選擇。
阿婆一直都有著清亮的眼神,即便到了最後那段沒多少清醒時間的日子。在八零四的時候,我三天兩頭就去,因為我的保險工作時間彈性,最來得及趕下午的醫生巡房,可以報告狀況及聽取醫囑,不然每次都是印傭難免的雞同鴨講也頗辛苦,聽完之後我會分別打電話給爸爸給伯母給姑姑們各再轉述一次。這時候就覺得兄弟姊妹多些真好!做二休二的堂姊堂妹還有弟弟我們都長大了,可以輪流也可以盡一份心,大家在這時候更顯團結。
後來轉院到了我們附近的壢新醫院(當然不是因為身體變好了),媽媽及姑姑們更是每天輪著陪伴阿婆。感覺爸爸較少去,但我知道為什麼,跟我一樣的理由吧。
除了中風,其實更困擾阿婆身體的是糖尿病。昏睡的時間更多,無法自如活動的身體部位如末梢開始出現了發黑的情況,我覺得好可怕,為什麼人都還沒走身體就開始腐爛呢?脆弱的皮膚讓阿婆已經不能再包尿布,那夜,我想爸爸也看見了排泄物就這樣流了出來,愛乾淨又要面子的阿婆怎麼再忍受?終於爸爸含著不捨的眼淚,輕輕地用他與兄弟們專屬的方式叫了母親(阿奶的客語),跟她說:嗯裡來轉壘吼摩?
(我們來回家吧好嗎)
那個上午,在救護車上我一點眼淚都沒有掉,觸碰著還有溫度的阿婆,跟她說:我們回家囉!當時大著肚子的堂妹已經在門口等,淚流滿腮,我才意識過來般的,覺得鼻子好酸好酸,但還是鎮定的付救護車費給救護人員並"簽收"了阿婆。
以上那些回憶,在電影欣賞的過程裡不斷的穿插在畫面中,我看到了鍾春桃與Roger,同時也看到了好些些阿婆與我爸爸的身影(我們家還與桃姐同姓呢)。
我問媽媽電影好不好看,她說沒有<陣頭>熱鬧(當然!這是完全不同類型的電影啊!囧)。
我問弟弟電影好不好看,他說有些慢(但我以為所有的醞釀與細節表現都很必要)。
我問爸爸電影好不好看,他給我數回左右各60度的大幅度搖頭(爸爸,我只能說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想我懂你覺得不好看的點)。
洪金寶與徐克客串演出自己,黃秋生客串演出畫龍點睛的江湖味安養院金主,也是這部戲給觀眾的驚喜之一。
對了!電影裡著墨很多的還有老人養護院。
還記得大學最後一年,我們班上幾個女生一起到老人安養中心當志工(有算時薪的,與義工不同)。在每天固定的時段每周輪流排班幾天,陪阿公或阿婆吃飯,推有需要的人到養護院樓下附設的門診中心看醫生。每次重頭戲是飯前的運動時間,印象中會發些簡單的道具給大家(鈴鼓三角鐵之類?),放類似國民健康操的音樂,年輕人帶動唱,阿公或阿婆們(男女分樓層)在輪椅上排排坐加減動一動。由於我屬於國語客語台語三聲道(?),又加上就算有些阿公阿婆口齒不清晰但我非常會聽關鍵字猜語意(這才是實情),其實還挺有成就感的,但每次用方言想與他們聊天,不管是台語還是客語都覺得自己詞彙好少!一點都安慰不了他們的寂寞。有次阿公們因為要聽客語新聞還是台語新聞而大吵,遙控器在我手上真是嚇死我了!還有次阿公罵外傭服務不周到,說自己每個月花很多錢都是因為機構要發薪水給她們。當時遇到老人家不和藹可親的時候真的很不能諒解,現在也許能好一些些了。
有時看著布告欄上他們的名字,幻想著每個老人家身上都經歷了甚麼有多少的人生故事,總之那段時間雖然不長,但對我來說竟算是新鮮的體驗。因為我還在青春的照耀下沒有真正歷練過至親的死亡(不然就是還太小的時候印象很薄弱),不能完整的感受到他們遙想當年的窈窕美麗或英姿煥發,又看著同伴凋零萎縮,心裡也許有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或是恐懼害怕的心情。
回到這部電影的技術面,老實說劉德華的演技是真的很用心,但開頭的那些想要表達他與桃姐多有默契多被寵愛的相處,在我感覺就是還少了那麼一咪咪的自然。葉德嫻就不消說的根本就是你我身邊的桃姐化身啊!當然我還有發現她漸進的老妝很完美,片尾上字幕時顯示是日本化妝師,但果然老人家都長得好像啊。另外我還很喜歡秦海璐飾演的安養中心主任蔡姑娘,雖然她的粵語是配音。而關於導演許鞍華,我有注意到她細膩地將許多畫面轉到某些景物上然後切換(也許這是我弟感受到的"慢"的原因),好比窗外的持續移動的車子和一整面虎爬牆植物,在我的感受裡面,這也許是在講不管我們的生命如何殘忍的持續新陳代謝,所有的人事物都還是照著既有軌道不停的運轉。就像我超愛的那首英文老歌The End Of The World(腦海有旋律自動播放中)。
果然又是一部好電影,又讓我共鳴著久久都是自己的好電影,讓我有衝動抒發了累積已久情緒的好電影。
旅行,很好,但總有許多去不完的地方。能夠愛上看電影,學習在兩個小時內融入體會另一種人生風景,然後回饋到自己,真的很好。
看電影,就像另一種方式的旅行,豐富了你我的人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