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兵制是政府控管國家很有效的手段
這點將上一代的生活態度和現在新兵的思想作比較就能確實體現,
體現服役制度與社會模式的關係
軍隊的管理體制是下階遵從上級指示並不得異議也不可過問,
只要打理好自身業務就可安飽,回觀上一代的行事習慣也是這般
入伍服役多半正值20~25的青壯年,性格已大致成形,
且帶有理想抱負與實踐所需的旺盛精力,同時少不了應有叛逆,
也就說處理事務時習慣依個人意志判斷,甚少顧慮週遭所需與眼前狀況,
然而進入部隊除了鍛鍊體魄,根除不必要的自尊與虛榮心才是此制度的主要用意,
兩三年都能在沒來由的刁難或克難式的訓練敖過後,
『 刻苦耐勞 』早已成了國民奉守精神,國家型態因此而生,
且『 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男性是意志的象徵,退伍役男順勢接棒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
國家動向取抉於政策,政策預覽了社會面貌,社會制定了國民的生活內容,
生活內容決定了國民氣質,表面看來國民是國家的建造者,內在卻穿戴著傭兵習性
當政府看出國民對於生產之外均一概不知時,便著手提升國民水準,
這能讓國家的未來走向更多元更發達,也就防止停滯的可能性
塑造國民的過程中,相對也會遇到國民提升智識後反過來要求政府績效的情況,
這就是當人拓展視野後所涉略的層面跟著廣泛
當人民與政府共同為了將來的願景互相督促時,理當拋擲問題作為進步的引線,
而環境也就在這樣的形式中演變,換句話說,便是人類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只是人心矛盾之處在於明知何種做法最具公益時,還是不脫著眼利益維護勢力,
所以『 歷史是人類墮落的講義 』實不為過,只要具備一點洞悉力,
就能看穿人類本質的佔有慾,為了稱王而盲目的進行爭奪總是普遍常見,
就是再完善或公平的制度仍避免更別說根除人類天性,因此人權與政府的關係就像拉鋸,
政府提供福利給國民只是為了博取向心力讓國民繼續效力的把戲罷了
除了徵兵制是制定社會模式的手法之一,利用親子間的觀念傳承也是,
其他諸如宗教,政黨,學社等團體機構多半也是意識形態的灌輸場所
從役期縮短和操練程度降低說明了轉型因應問題的現況,
依循入伍前的教育制度,學子長久偏重學科研究而忽略體能相對造成心智的幼嫩,
且政府已不朝軍國主義發展,改走重商與高科技路線,
基於防止新兵無法忍受軍中嚴苛的制度,政府不得不作出妥協,
若不如此,儘管政府仍握有統馭的強制性,但國家命脈得繫於國民支持,
如果統治方式不能獲得多數國民認同,將會引來危害國家成本的抵抗行動
且基於國家不斷壯大的慣性和國民只求安穩之間,
優先的可行方案自是消彌國民不滿,讓國民願為政府的資產進行生產,
譜出好比交易的關係,實際上政府是利用國民必須湖口為把柄,
制定各種管道讓其循線發展,而出於維持國民認同以鞏固勢力的前提,
策劃出多數國民嗜好的生活環境,比如國民獲取溫飽後便會另尋滿足,
這時想當然爾會興起觀光產業和娛樂業,藝文界卻難發展蓬勃呢?
這實在是值得省思,很明顯的,國民已經習慣政府給予的『 實質 』交換模式,
像藝術或思維這類抽象不可實握的,國民無從得知『 價值 』所在,
也就提不起認識的興趣和需求感,就像先前講的,
國民已經習慣以社會依據來衡量價位,如果不被大多數人認同,跟著產生先入為主的否定
轉型是因應社會問題的處方,以結婚率和產子數舉例,
倘若國民對愛情喪失期望總一昧從工作找尋成就勢必造成普遍化的單身現象,
而結婚制度是產子的門檻,如果國民不接連繁殖後代,國家產量日趨萎縮,
政府也等著壽終正寢,意識到將來的危機理應改善現況,
無論從教育灌輸家庭的可貴價值還是增辦男女交流的活動都是處理手法
種種說來,政府都是防範問題滋生才採取行動的模式不外乎為林義雄所說:
『 政府是最保守的團體 』
『 實質數目 』是政府可資運用的建國籌碼,政府當然也對此多加讚賞,
相對國民若生產越多,回收的利益也就越多,這種雙贏局面表面看來何其美好,
實際上也是如此嗎?
對『 國民 』來說是的,對『 人 』而言卻不見得,
『 人 』需要超脫社會價值才可能從藝文之鏡找到反映,或者突破現實限制以達開闢精神樂土,
尤其思維的養成須經歷變動和自發的重建才有獨立可言,樣貌卻又非具體而是抽象,
政府當然不會對此獎勵,而是驅策『 國民 』為生產賣力,越是服從體制者,
政府越以資獎勵,綜觀政府控管國民的方式莫不是藉由人性嗜好受到肯定的慣性,
標示出社會價值中的優劣,促成國民相互競爭的現象,實際都是為政府所需效勞
一旦政府轉換路線,所需的資源也不同以往時,為求刺激國民生產,
勢必重訂另一套價值觀來誘導國民,變得人只能盲目在政府所設的大目標上不斷追逐,
造成人民以為誤以為方便政府管理與發展的制度也適用於生命,一如上一代的人們一昧生產,
這一代的人們不斷消費,都顯明了每個世代的群體朔型始於政府的操作
但身為『 人 』,不應讓生產佔滿了生活,因為生產是種因應社會需求與獲取報酬的技術,
也不可讓消費和娛樂填滿了心靈,那只會讓人越來越膚淺,眼神顯得越是空洞,
當然生理需求得仰賴物資補給,但生命的版圖絕非物質的重複填入,
生命的探索不應拘泥形式,但『 創作 』能讓人超脫世俗,發覺內在樣貌,
雖不可能完全脫離『 現實 』,但從事對人有意義的活動與建造私有的精神淨土,
才能不受世態主宰
種種說來,政府對國民多半是刻薄無情的,出於相同的人性
為了生存和目的不惜利用國民提供生產,犧牲『 教育 』只要國民服從體制,
在在說明了『 國民 』與『 人民 』間的職權差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