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念 』是因地制宜的產物,也就是與世銜接的用具,更是驅動行為的板機
而個人性格的成型,除了遺傳這根基,其餘區塊多半由觀念組合而成,
因此不同文化下會薰陶出不同性格是普遍現象,亦如各部落間的差異於此衍生
也就是代溝的肇因,親子或異族間之所以有代溝或芥蒂,
實是長久處在不同環境下造就相意的性格使然,而不同環境會運行不同模式,
模式引領行為,行為和環境的互動演譯成思想,思想由言行表露,
而言語是最被大眾慣用的溝通方式,如果講出了能被大眾認同的理念,
往往也是指中了當代的集體意識,符合大眾眼中的焦點,
但在每種環境中生活都會有針對的要件,環境的某項條件略有所差,
聚焦的指針立即偏差,爾後形成的觀念必不盡同,
對立者應當格格不入,甚至有衝突的可能
這項主題站長在這以親子關係為探討對象,
個人認為實在有必要要求那些批評上一代古板的小孩子們回觀過往年代,
上一代多半從年輕即背負著為謀生而勞動,反應各種未被教育過的狀況,
遵奉舊有的制度教條,尤其科技的出現革命了人類史,
這是在富裕中出生的新一代所不能理解的,
因為『 時機 』的差異影響了『 地位 』,
假設從有記憶就瞭解電腦功能性便很習慣其存在,
但生活原已不缺乏的人們為了因應社會趨勢才將其納入,則有產生負擔的可能,
另一種比喻的話,原本以為生活已臻方便的人,當更為方便的制度或產物出現時,
因為他已經習慣原先的模式,雖不至排斥,卻不認為有『 必要 』或『 非要不可 』的情形,
狹義的解釋,兩者的差異即是『 必要 』和『 不必要 』的拉鋸,
但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在於新一代的要對上一代的有包容的態度才是,
就人的本質來講,適應環境後往往也受環境侷限,不再有開闢或攀伸的意欲
因為當他認為具備了充分經驗,不會有無法應對的狀況時,所思所見也就處在停滯,
這就好比觀念對處理狀況得心應手自然興起成功能往後延續的信心,
信心如同坐落城市的聳天大樓,鞏固在『 現實 』的根基已深殖內在,
也就只有壯大意欲而無後慮,此現象在度過青壯年時期的身上尤其可見,
那時無論外型或內在皆已固化,頂多是細微處的轉變罷了,
另外一個可供探討此現象的觀念則是不同的活動賦予不同的狀態,
世代差異顯現在從事的皆是不同活動,接觸的皆是不同態勢,
對應舊態勢的觀念被置入在新環境必形同廢棄,
況且不曾有過經驗者何有體會之能?更幌談彼此的共鳴了
親子關係除了世代間差異,生命時期的轉變也是隔閡所在,
除非走在相同路線,否則精神年齡的差異將在上一代年老時越發擴大,
依據自然法則,年老者的欲求日漸稀少,薄弱的行動力也限制了活動範圍,
重要的是這種時期,總是獨享著某段特別時光,並持續予以緬懷
但活動的範圍在廣,獲取的『 觀念 』仍是侷限在當下的『 時 』與『 處 』,
『 閱讀 』這時便顯得相當重要,它是條康莊大道,
是條思維捷徑,也能認識時光等等,
且閱讀能演化『 思想 』,可以說是匯集思想所需的材料,
所以說思想絕不是用來應對一時的現實,若有人這麼認為,那真是太矮化思想價值了
思想本身雖是抽象不可實握,卻可以無限開展的,
就台長這段時間的體會,思想的生成好比播種的程序,
起初是不知裡頭包含什麼的小小種子,經由時日交替與季節變遷,
透過無以數計的灌溉和鬆土,終待成熟時呈現的是與原出截然不同的豐滿果實,
這段過程不能確定時數,只要時機得宜,自然會浮出或落下,供以人們享用
當然不是每次都可如願以償,做法錯誤或半途而廢都不會有所成果,
也或許它還處在生長的時期,畢竟越能歷久彌堅的思想越是經歷艱難的鑄造,
思想的東西到了適當時機就會在腦中釋放,也別忘了養分是取材於平時的吸取
人類為了取得性情上的舒坦並融於當下的前提自是將性格做適度的修飾,
而『 觀念 』即是最易調解的輔佐程式,簡單的說,
『 觀念 』是表面上迎合外界的思想,與內化性格的『 智慧 』毫不相同
某方面來講,『 觀念 』與『 道德 』相似,適用於合群以確保生存的協調手法,
頗佳舉證便是李安所說:
『 道德在人際關係間是很重要的,但道德之下往往卻隱藏了很多真正的自我 』
『 智慧 』依我現時判斷,其本質是無法形容,無固定形狀,
但隨處可用,基本上,智慧是溶解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
簡單說來,人要取得平衡狀態就是其中一環,說來也很難解釋呢,
因它是無遠弗屆,不可概括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