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家康(1543-1616)任職(1603-1605)
二代‧秀忠(1579-1632)任職(1605-1623)
三代‧家光(1604-1651)任職(1623-1651)
四代‧家綱(1641-1680)任職(1651-1680)
五代‧綱吉(1646-1709)任職(1680-1709)
六代‧家宣(1662-1712)任職(1709-1712)
七代‧家繼(1709-1716)任職(1713-1716)
八代‧吉宗(1684-1751)任職(1716-1745)
九代‧家重(1712-1761)任職(1745-1760)
十代‧家治(1737-1786)任職(1760-1786)
十一代‧家齊(1773-1841)任職(1787-1837)
十二代‧家慶(1793-1853)任職(1837-1853)
十三代‧家定(1824-1858)任職(1853-1858)
十四代‧家茂(1846-1866)任職(1858-1866)
十五代‧慶喜(1837-1913)任職(1866-1867)
德川家康
(徳川 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1542年12月26日—1616年4月17日),出生於名古屋市附近的岡崎市。德川家康本姓松平,小名竹千代。其父松平廣忠是地方上的一個大名,擁有三河的土地和家臣,母親是岡崎附近刈屋城主水野忠政的女兒於大之方。
家康三歲時,由於娘家的人投靠了其父親政治上的敵對方,松平廣忠將妻子送回娘家。1547年,廣忠為了與熱田的織田家對抗,將家康送往今川家作為質子,以換取今川的支援。不料半途被織田信秀派人搶走。兩年後,廣忠擊退了信秀,但在出外狩獵時遭下級武士刺殺。今川家以立嗣為由向信秀討回家康,並立其岡崎城城主,實則為今川家的傀儡。
雖然名為誠主,但年幼的家康一直在駿府城今川義元帳下繼續過著質子的日子,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他十八歲。14歲元服那年,改名為松平元信,兩年後,再次改名為松平元康,同時奉今川義元之命娶其部下的女兒為妻。這時家康才得以回到岡崎城,真正成為一城之主。
1560年,今川義元於桶狹間之戰被信秀的繼任嫡子織田信長擊敗身亡,家康返回岡崎城。兩年後,家康與織田信長結盟。1563年,家康攻打今川義元之子氏真大勝,佔領了遠江,並將居城遷往遠江,成為坐擁三河與遠江兩座城池的大名。1566年,家康正式改名為德川家康。1572年,家康與上洛的武田信玄軍於三河城外的三方原交戰卻大敗(史稱三方原會戰),不過幸運的逃過一死。
1590年,德川家康隨豐臣秀吉滅北條氏有功,轉封關東八州,改建江戶城為居城(今東京)。1600年,在關原之戰統領東軍打敗石田三成率領的西軍,三年後出任征夷大將軍,並創立江戶幕府,也稱為德川幕府。1610年,尾張名古屋構築了名古屋城。1616年,病故,法名東照大權現。法號安國院。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業績在於他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是他最為被後人詬病的地方。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這給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莊園制時代略好一點的社會環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組和強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嚴格的身分制度把每個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個狹窄的框子裏,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他推動海外貿易並非要民間貿易自由發展,走上近代重商主義的道路,而是出於幕府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譬如像是炮轟大阪的國崩大砲,為了維護封建的政治統治,其範圍只限於由極少數幕吏、大名、特權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貿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締或限制。後來因感到西方文明與基督教危及日本傳統的封建統治,1612年幕府在直轄地首先頒佈禁教令,翌年便把這一法令推行到全國。這項政策實際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鎖國的開端,1615年接著便開始對朱印船貿易的限制,展開部分的經濟鎖國,是為德川幕府後來全國鎖國的先聲,到後來三代將軍家光實施的更為徹底。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對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壞的束縛作用。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綜觀德川幕府,以佛儒思想控制民眾加上鎖國政策來鞏固當時執政者的地位,導致日本嚴重的與世界脫節,直到美國的黑船到來,德川幕府大政奉還,才又與世界接軌。所以日本有許多人對這200多年停滯不前的情形普遍給予壞評價較多。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德川慶喜
(天保八年9月29日(1837年10月28日)-大正二年(1913年)11月22日)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也是末代將軍。
將軍生涯
出生於德川御三家之一的水戶家,父為水戶齊昭,母登美宮吉子為齊昭的正室,慶喜在眾多兄弟中排行第七。11歲時奉將軍德川家慶之命,過繼到御三卿之一的一橋家為養子,直到出任將軍為止。慶喜面對日漸衰落,原希望在繼承後借助法國協助進行西化(取得法國貸款600萬美元以招募法國軍官、購買兵器及船隻,並組成日法的公司發展工商貿易),重提公武合體以改革幕政。不料1866年7月,法國新外相穆斯蒂(Marguis de Moustiers)出掌政府,不再支持法國公使羅叔亞聯結幕府的外交路線,反而與英國採取同一陣線,傾向組成解除幕府的公議政體;慶喜頓失外援,加上在1866年尾,一直支持公武合體,反對倒幕的孝明天皇暴斃(因此有傳是倒幕派所為),更使慶喜維護幕府政權合法性的美夢幻滅。
結果在1867年6月,土佐藩的坂本龍馬及後藤象二郎定下「船中八策」,主張幕府奉還大政,組成以天皇領導的大名公議政體,更取得薩摩藩、土佐藩及安芸藩簽訂約定書支持。1867年9月,薩摩藩及長州藩達成出兵協議,後再加入芸州藩組成倒幕同盟;10月,三藩代表更在京都集合,取得天皇討幕密詔,決意出兵。慶喜為避免一場日本內戰,主動在二條城裡舉行了大政奉還的儀式,將奉還大政予天皇。天皇頒佈《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慶喜希望以此作為苦肉計,以令最終能在新政體下保留實力,以便爭回主導權。不過倒幕同盟並不信任幕府舉動,決心發動以「王政復古」為名的政變,建立由天皇主導的新政府。
慶喜面對朝廷及倒幕派的苛刻要求,迫於一戰,帶領幕府軍一萬五千人由大阪進攻京都,決戰為數五千人的政府軍,最後幕府軍卻於鳥羽及伏見兩地大敗,慶喜只得逃回江戶。
最後,慶喜在海軍奉行勝海舟遊說下,同意投降,在1868年5月,德川慶喜交出江戶,改封於靜岡,領70萬石地,江戶在德川幕府265年的統治下結束。
歸隱生活
退任將軍後,德川慶喜對政治活動興趣明顯減退,連一些舊家臣因在新政府任職,他為免被人猜疑,亦盡量避嫌而不見面。反而熱衷於投入攝影、狩獵、民謡歌曲研究等趣味的生活之中。他在日本的攝影史享有一定地位。徳川宗家的家督由他的養子德川家達,田安家的龜之助接任。1897年(明治三十年)他從靜岡回到東京居住。翌年他前往皇居(即前江戸城)参覲明治天皇,之前他因為自小便受水戶藩盛行的尊王學說薰陶影響,認為自己是亂臣賊子,故一直都無意面見天皇。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他被冊封為公爵。1913年因肺炎而逝世,享年七十六歲。
文章定位:
人氣(40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寂靜涅槃 |
此分類下一篇:
明王此分類上一篇:
文殊&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