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9 22:47:24| 人氣2,29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殊&普賢




佛門中稱文殊菩薩為「大智文殊」,稱普賢菩薩為「大行普賢」。二位菩薩是釋迦如來大乘佛法二位左右大士。

文殊菩薩騎獅子侍佛左方-以智慧立德。

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侍佛右方-以大行立德。

文殊菩薩騎獅子手持劍,獅子和劍,表示文殊菩薩智慧威猛,智慧堅利,能斷一切煩惱,也能斷一切眾生的煩惱。

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手拿蓮花,表示普賢菩薩具足大行的精神,以及大慈悲願力,度眾生清淨自在,忍辱負重。

六牙──表示六度萬行。四足──表示四如意足。欲、念、進、慧四如意足。白象──無漏無染。蓮花-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的精神。

普賢菩薩騎象的意義有三種:一、象的性格。二、象的氣力。三、象的動作。

象的性格:平常是「平和柔順」,戰時「雄猛無畏」。象的性格,象徵菩薩慈悲仁愛,平和調順。唯有慈悲仁愛方能顯示大仁大勇大力,為了救度眾生,示現「低眉柔順」,同時具足健步強壯,勇猛無畏。

象的氣力:象的氣力雄厚,運載量廣大。象的氣力象徵菩薩廣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因此,菩薩法稱為大乘法。菩薩慈航普度,由象來表示「大載」或者「大乘」的本能。

象的動作:象的動作緩慢、腳步穩健、踏實,又是忍辱負重,象的動作表示菩薩行不是速成的修持,也不是自求解脫,尤其是要救度千千萬萬的眾生,這種神聖工作,在長期中「任重道遠」,要有難行能行的精神。在一切動物當中,唯有大象方能表徵普賢菩薩的「大行」精神。

普賢之名由來:

普賢,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據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載,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守護法華之行者。台宗二百題卷十立有相普賢論題,依禮懺誦經之有相行,達成感見普賢之旨。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華嚴宗將斷絕一切言語思慮之佛境界,稱為性海果分,即毘盧遮那佛之法門;相對於此,應眾生機緣而說教之緣起因分,即普賢菩薩之法門。普賢菩薩在人格上乃等覺位之菩薩,由理而言,則象徵理、定、行,為諸佛之本源,亦為一切諸法之體性,若入果位,稱為性海。故信、解、行、證一切普法者,不問凡聖,皆稱為普賢,體悟此種一乘普賢之大機境界,稱為普賢境界。

 華嚴孔目章卷四舉有三乘普賢、一乘普賢二種,每種復各有人、解、行三重,故稱六種普賢。於三乘普賢中,人乃法華經所說之普賢菩薩;解乃法華經所說之會三歸一等趣入一乘之正解者;行乃法華經普賢品所闡明之普賢行。於一乘普賢中,人係見於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普賢菩薩;解係指華嚴經普賢品六十行門中所說普遍與深入乃互相融合不可思議之境界;行係指華嚴經離世間品之十種普賢心及十種普賢願行法。

 又普賢行願,指十大願,即:(一)禮敬諸佛,常禮敬一切佛。(二)稱讚如來,常稱讚如來之德。(三)廣修供養,常侍奉一切佛,並予最上之供養。(四)懺悔業障,常懺悔無始以來之惡業,並遵守淨戒。(五)隨喜功德,常隨喜一切佛、菩薩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六)請轉法輪,常禮請一切佛宣說教法。(七)請佛住世,請求佛、菩薩不入涅槃,而能住於世間說法。(八)常隨佛學,常隨毘盧遮那佛,而學佛之教法。(九)恆順眾生,應眾生種別,而作種種供養。(十)普皆迴向,將以上功德,迴向於一切眾生,以完成佛果之願。

 若能將以上十種行願相續不斷實踐力行,則可完成普賢菩薩之諸行願海。又人若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或讀誦或書寫,亦可得種種功德。〔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台長: 玉封禪
人氣(2,29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寂靜涅槃 |
此分類下一篇:江戶幕府
此分類上一篇:七大惡魔

john
法苑珠林記過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羅門,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謂即今五百羅漢,此一說也。佛滅後,諸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集經藏;佛陀入滅於2月15日。當時大弟子摩訶迦葉(Maha Kasyapa)在葉波國,聞佛滅而速返。在葬了佛陀之後,想到:如果不集結師尊的教誨,使之流傳,而利眾生,不久都會消失無跡。便在摩竭陀國阿闍世王(Ajatasatru)的支持下,於6月27日開始結集於王舍城闍崛山七葉窟內。當時參加結集盛會的有500弟子,因此史稱「五百結集」,也稱為「第一結集」。這500弟子即今所謂五百羅漢,此說較為人所宗。亦有其他諸說者,要皆舉其約數以示其眾耳,故象器箋十四曰:「五百羅漢名,莫聞藏乘說。近有南宗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一卷刊布,亦不載本據矣。」內典以佛累世轉生,此五百羅漢亦累次轉生,所見非一,名莫論矣。弟子奉中國九華山&quot大行普賢菩薩&quot指示將整理編譯登載於部落格讓諸信大德參閱~五百羅漢(500Arhat) ~ http://tw.myblog.yahoo.com/buddhism-500arhat
歡迎轉寄給有需要的朋友~功德無量~謝謝!john
2009-05-26 23:16: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