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11 18:38:43| 人氣124|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要累死你的愛?! #轉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晚在阿藍姐家吃飯,無意間在書架上翻閱的一本劉墉的書「不要累死你的愛」,這本書一開始就在講述一對年輕男女在機場抱頭哭泣。男生在出關後隔著玻璃對女生說:「求求妳!別哭了!妳再哭,我就不走了。」上機後,這男生剛好坐在劉墉旁邊,精神很好地要了花生零食嚼食、又很有胃口地叫了餐來吃。劉墉好奇地跟他交談,那男生後來說了一句話讓劉墉印象深刻:「哎呀!愛得累死了,走的時候是傷心、是捨不開,但是真走了,倒好像放下個大包袱,從沒這麼輕鬆過。」

另外一個故事是在描述父母給孩子太多的愛,造成孩子壓力太大而自殺。類似:「我們這麼疼他、聽他的!」「他真是沒良心!」「他也不想想父母為他花了多少錢……」「我們太愛他了,把心都挖給他了……」這樣的話,劉墉認為:幾乎每個孩子的父母,都在那「沈得像鉛塊」的眼神下,說出這些句子。他們豈知道,如果他的孩子正將溺水,他們的這些話,也正像鉛塊,只可能讓孩子沈得更快。

劉墉在文後寫下這麼一段:
……………………………………………………………………………………
這世上最重的是什麼?
不是金,也不是鉛,是愛!
愛是只能付出,不能問的。最偉大的愛,甚至在付出的時候,都應當避免讓對方感覺,免得增加對方的負擔。
愛一個人,多像為他準備一個旅行的背包啊!要考慮他的需要,為他準備足夠的東西;又得小心背包太重,重得他背不起來;就算背得起來,也走不遠。因為,為了走遠,他甚至得一路扔,扔掉你的愛。
想起飛機上那個男孩子的話──
「愛得累死了……真走了,倒好像放下個大包袱……」
於是,我想到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不要累死你的愛!」
……………………………………………………………………………………

這樣的論述,好悲觀、好負面,覺得感情的一方給予愛給得讓對方有壓力,是付出者的錯?!甚至要付出者只能繼續付出、不能問?!還要避免讓對方感覺、以免增加對方負擔?!

對我來說,這算哪門子的人際互動啊?!人之所以有社會,乃由於人與人之間有互動,因為互動所以有社會產生、支持社會的運轉與營運。我們因為愛,互相滋養、互相成長、互相幫忙、互相茁壯;然後因為愛,繼續存在、繼續生活、繼續衝刺、繼續打拼、繼續去愛…。沒有「愛」的世界,人如何存在?再怎麼理性的人都會希望有愛可以做支撐、讓自己更能夠安心在各業奮鬥、努力,所以,愛不能說?不該說嗎?

劉墉先生只看到了這個瞬間的一幕景,說不定這男生是個花心大蘿蔔、又擅長演內心戲、將女生耍得團團轉;浪漫性格的劉墉先生想像了這女孩給男孩的愛太重了、像包袱一樣累死男孩了…。天哪!我真不能接受這種臆測。

如果你今天不斷地付出,卻從來不要求回報,那我猜測你可能是兩種人:不是瘋子就是聖人?!聖人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狠角色,所以剩下的就是瘋子了,那麼,請到精神科掛號,謝謝。而有些人食髓知味,永遠只曉得接受別人的愛,卻從來沒有體會對方的付出、也不會珍惜,難道不應該告訴這個傢伙,我那麼愛你、對你付出這麼多,而你居然還說我不夠照顧你?關心你?愛護你?永遠、永遠覺得對方的付出不夠,卻一直、一直在接受對方的付出,太自私了!!

真正的愛,是彼此瞭解、彼此包容的啊!當對方告訴你,她/他對你付出有說少時,她/他不一定是在向你邀功,她/他只是在對妳/你說:「你還有我在看著、在關心著,我是真心為妳/你付出,而這付出是出於一顆愛妳/你的心、自願去做的。」然而,愛是互相的,一直在付出的一方在付出的當下,也許是她/他正好有時間與餘力對妳/你付出,但不表示她/他永遠有時間去支援你的一切,有時候也得換你在她/他忙碌、需要幫忙與心靈微弱的時候要妳支援。所以說出來,就是要把心意告訴對方,讓對方知道自己也是有在付出,這樣才比較合理、比較人性化吧。這種互相的、彼此有來有往的愛,才是我認為真正的、偉大的愛。

不要累死你的愛?!千萬不要說這麼重的話。應該是不要把自己的想望加在別人身上,自己對這個人很好,是因為希望她/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望來做事、走路、或者是選擇人生目標!這樣的愛才是累死人的。妳/你可以讓對方知道妳/你愛她/他,妳/你可以告訴對方知道妳/你是如何愛她/他、用什麼方式在愛她/他,這些通通可以告訴對方!但是切記,不可以拿愛當武器來威脅對方,這樣的愛會窒息妳/你的愛人!!

台長: 阿達
人氣(124)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好文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邏輯推理:誰是小明的妹妹
此分類上一篇:理想化的白馬王子 #轉載#

阿達
轉載自 囉哩叭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rolibaso/3/1277413034/20061231021114
(識別碼:384 38死= =)
2007-02-11 18:40:39
may
哈哈!這篇文章選得還不錯嘛!
因為要找到跟名作家的反面想法還蠻難的
就像要推翻牛頓理論一樣
2007-02-12 14:49: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