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23 20:42:09| 人氣3,5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術理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婉轉的語言藝術 彭吉象在《藝術概論》一書中指出「藝術生產的突出特點是把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並融匯到藝術作品之中」,並解釋說「人類的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Xw0sAwAAQBAJ&pg=PT101&lpg=PT101&dq=%E8%97%9D%E8%A1%93%E5%89%B5%E4%BD%9C%E4%B8%BB%E9%AB%94&source=bl&ots=rEr_-UkFsP&sig=IR_DPq5ro8ioszc8MCoSBF4SCQM&hl=zh-TW&sa=X&ei=e4KJU9qgE5O58gWE5YDoAg&ved=0CF4Q6AEwCA#v=onepage&q=%E8%97%9D%E8%A1%93%E5%89%B5%E4%BD%9C%E4%B8%BB%E9%AB%94&f=false

繪畫語言 (Baidu 百科) 所謂繪畫語言 ,是作者以記錄狀態、反映認識、傳達信息或表現思想為目的,運用筆、刀、墨、紙、顏料等材料工具為物質載體,以色彩、線條、明暗、肌理等視覺信號為媒介,通過造型藝術手段,創作描繪藝術形象造成視覺體驗的表達方式。 1 含義 繪畫語言是作者的創作手段和目的。 影響藝術語言的因素很多,如媒介材料、文化傳統、個人性格、時代背景等。 媒介材料是藝術語言的物質基礎。 使用的材料工具、繪畫的技法、描繪的內容、表現的形像等客觀行為和狀態反映了作者的性格、認識和思想等主觀意識。 主觀和客觀因素共同構成其繪畫語言的個性特徵。 2.特色 繪畫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去粗取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繪畫的這種表現是通過繪畫語言實現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把握繪畫語言比傳授繪畫藝術作品所涉及到的有關知識更為重要。 如認識繪畫語言中的“線”。 線有直線和曲線之分,曲線較直線具有柔和、流動、變化、優美等特徵;曲線透出婉媚、飄逸等風格,直線透出力度等風格。 線條在繪畫中的具體運用,是千變萬化的,反映了畫家們各自的品性、旨趣,傳達出精微而又豐富的意蘊和情感。 3 表現 繪畫語言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內容的有機融合,對繪畫語言所佔有的深度和廣度是檢驗畫家藝術水準高低的標準。 從這個意義上講,繪畫語言的不同運用,則產生出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 當繪畫喚起人類的審美情感時,作用於人們的是一種繪畫所獨有的語言形式。 繪畫語言由多種要素構成,這裡涉及到的視覺因素有:點、線、形、光、色彩。 點 是最小的視覺實體,對於探討視覺形式的作用,點是一個很好的著手處。 一個點既可以被表現出來,也可以被暗示。 它可以構成一個點就像是在一座靜謐的屋子裡的聲音,它與周圍形成一種關係,它使這個空間有了生機。 點,從物理形態上講,是視覺聚焦的核心;從觀念形態上說,是思想呈現之源。 點,在東方中,具有最大的內張力和最大的延展性。 從點出發,可深入、可輻射。 點,解釋一切,代表一切。 線 線可以被描述為點的運動軌跡,它是一個可視的行動軌跡,一條線表現著劃線的人或物的精神。 一幅畫的筆觸,穿過風景的一條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線的參差不齊的邊緣,一個草葉的曲線,這每一條線正如同每一位畫家或書法家的充滿個性的、富有表現力的線條一樣,是獨具特色的。 線——人們認識和反映形態時最簡明的表現形式,有長短、粗細、曲直之分。 線可以在長度、寬度及方向上的不同,線也可以是連續不斷的或間斷的,粗的或細的,有規律或無規律的,靜止的或運動的,直線的或曲線的,或者是這些線的諸多形式的不同的結合體。 在一個平面上,線能界定各種形狀,暗示體積或顯示所繪物體質量的獨立元素。 我們能通過線條的組織來創造圖案、肌理或描繪陰影。 線是闡明視覺形式的基本手段,它通常是對所目睹、感受或想像到的事物的一種速寫,線是在兩維空間表面的長度標準,或者說它們是在兩維或者三維空間裡的物體邊緣的感知,每一條線或物體邊緣都有其自己的表現特徵,這些表現 形 形是關於一種被視為平面的存在形式,即一種二維的空間區域或平面,是一種剪影或陰影形式的外觀。 當一條線勾畫出一個區域或當一個面積表面的顏色或肌質發生變化時,其面積與周圍的面積相分離,便形成了可視的存在。 千變萬化的形可被概括為兩大類,即有機形和幾何形,雖然二者之間有明顯的界限。 在自然界的大部分形是有機形,它是柔和的、輕鬆的、曲線性的和無規律的。 在人的世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機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規律的,而且常常是長方形的。 總而言之,形這個詞表示了人眼感覺到的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所以又稱為視覺形。 另外,光與色彩是繪畫藝術最主要的造型因素。 點、線、形、光、色、作為給畫藝術的構成要素是相輔相成和不可分割的。 在繪畫實踐過程中任何顧此失彼的表現方式都會有損於整體美。 4.分類 繪畫語言還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表現方法歸納起來基本上有三種: 一、寫實的繪畫語言。 二、誇張的繪畫語言。 三、象徵的(即曲折隱喻的)繪畫語言。 這三種表現方法各具特色,運用得當有助於我們塑造更富有表現力的藝術形象,從而使繪畫作品的內涵得到深化。 反之,則會使其失去自身的價值。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 以從下面對繪畫語言的幾種基本表現方法的闡述中看到:

寫實 這是繪畫語言中最基本的一種表達方式。 它樸素自然地再現生活和傳達思想、感情。 五代黃筌的珍禽花鳥畫就是典型的寫實語言,以形寫神,情趣動人。 如廣廷渤的丙烯畫《鋼水·汗水》也是採用了極 度寫實的繪畫造型語言。 它以富於感染力的細節描寫,把作者體驗到的煉鋼工人以苦為樂的高尚情操、 忘我的勞動精神、樸實憨厚的性格,以及火一樣的熱情,鋼鐵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準確、??形象 地體畫面上,感動了千千萬万讀者的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這表明沒有深刻精到的人物形象的刻 畫及通俗、親切的細節的描寫,很難談到藝術的感染力,《鋼水·汗水》也就不可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 功。 人們正是通過這種寫實的繪畫語言來欣賞主人公外在的質樸美和內在的心靈美,並在思想感情上引 起對生活中的勞動者的崇敬和讚譽。 這種由獨特的、寫實的繪畫語言所表達的深沉的思緒和復雜的感情 我認為這絕不是文學語言或其他藝術語言所能窮盡的。 《西夏史畫》具有獨特繪畫語言 然而,60年代後期在西方特別是美國風靡一時的“超級寫實主義飛“照相現實主義”繪畫則不然, 它是一種借助照相機,單純追求表面形式極端逼真的繪畫。 在這些繪畫中,雖然有不少技法絕妙的作品 ,但也不乏這樣的作品畫得細膩,很逼真,面面上的人物形象卻是蒼白的,乾巴巴的,沒有血肉的,它 們缺乏生氣及藝術感染力。 就連西方美術評論家也認為畫中所表現的“既不是人,又不是非人,而是一 種還原到中性的,僅具有生物學機能的人,這樣一種生物”。這就說明,在他們的作品中似乎缺少一些 東西,這就是“繪畫語言”。 儘管他們畫得極其寫實,但不一定就具有“寫實的繪畫語言”。 因為這種“語言”是樸素自然地再 現生活和傳達思想感情。 而更重要的是後者。 這正是“繪畫語言”和攝影的根本區別。 所以那種只是機 械地依賴於照相機模仿對象而沒有體現出表現者和被表現者的思想情感的繪畫作品,至少可以說它的“ 繪畫語言”是不夠的。

誇張 在表現畫家的獨特感受、強烈的激情、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時,它具有特殊的功能。 如漫畫家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就是運用這種明顯誇張的繪畫語言,表現營養不良的流浪兒童:頭髮稀少竟成“三毛 ”。在我國民間傳統繪畫中描寫妖魔鬼怪總是“青面獠牙”、“血盆大口”,而描繪古代美女卻是“鳳 眼”、“眉”、“櫻桃小口”。可見,誇張的語言,愛憎鮮明。列賓在刻畫《鼓動者被捕》一畫中的 告密者時,作者為了表現畫中的告密者向檢察官討好、獻媚的醜態,也是用這種誇張的繪畫語言,打破 正常的人體比例將告密者拄在檢察官坐椅上的兩根手指誇張加長。 也許我們單獨看這兩根手指似乎不合 解剖比例,很不真實,但如果從作者整體所表現的姿態來看,不僅可以理解,反而有利於對告密者那種 阿諛奉承的表情和動態的表現。

象徵 (亦屬曲折隱喻類)它不從正面去表作者在作品中要表達的物體和思想、情感,而是拐彎抹角地,有時甚至是藉用其他抽象隱喻的東西去表達。 這在繪畫作品裡是不少見到的。 本世紀初以來產生的大量抽象繪畫,就打破 了古典主義繪畫那種系統性的穩定與美的形象,它沒有現實主義繪畫那樣充分揭示人物性格的寫實主義 作風,而是完全脫離了傳統的藝術觀念,衝破了有史以來僅靠具象形式反映生活的束縛。 我們通過康定 斯基、蒙德里安、克利等抽象繪畫大師的繪畫作品中可以找到這種象徵、隱喻的繪畫語言。 其中蒙德里 安的油畫《百老彙的熱門音樂》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畫家通過一些垂直和平行線組成的幾何形體 使用三原色和一些灰色的交替配置,在觀眾的視覺上產生一些動態及聯想,以此象徵美國紐約百老匯 街道之噪雜與熱鬧。 當然,對這種象徵、隱喻的繪畫語言由於個人審美經驗、審美習慣、審美水平的不一致,也許感受 不一致,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作品中所出現的這些抽象的線條、幾何形體、符號及色彩,不是 隨隨便便畫上去的,而是通過畫家的藝術構思,用以表達某種特定內涵的東西。 由此可見,那種認為這 些象徵、隱喻的抽象繪畫作品不具有“繪畫語言”,是不正確的。

5 意義 繪畫語言是通過色彩、線條、光色或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出來的。 繪畫語言是有機的形式體現,它是構成繪畫藝術中多種可視因素的構成。 就繪畫而言,它是一種在長乘寬的二維平面上利用形、色、肌理或者說利用點、線、面或黑、白、灰等色彩、肌理等手段來傳達人類或藝術家對精神文明的追求。 在符合它自身規律的前提下,用什麼樣的表達,怎樣表達和表達什麼都是值得探索和嘗試的,沒必要用既有的定式或種類來界定。 繪畫是人類藝術追求的其中一種方式,那它自身就有其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單就繪畫而言,不同的表現題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表現語言和表現方式。 只要是符合繪畫本體的藝術規律的任何題材、任何表現語言、任何表達形式都是可取;只要對人類的精神文膽起到積極向上的推動作用,只要符合人類追求的審美理想,任何繪畫語言方式都應該探索,都應該允許和發揚。 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家個人的角度、個人的獨特風格面貌都是最可貴的。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3115771.htm&prev=/search%3Fq%3D%25E7%25B9%25AA%25E7%2595%25AB%25E8%25AA%259E%25E8%25A8%2580%26biw%3D1366%26bih%3D650

美學的意義、範圍與本質 美學的原義

美學是西方哲學的一個部門,它研究的對象,以反省“美”以及藝術的問題為主,在十八世紀包佳頓(Alexander Baumgarten,1714~1762),首先提出美學(Aesthetics)這個字。他提議以Aesthetics這個字來稱呼研究感性認知的學問。 既然Aesthetic的原義是感性的認知學,已含了許多無法驗證的直覺,這與討論認知事物美不美沒有必然關係,反而著重在藝術的哲學上,中國美學家朱光潛就認為應該翻譯成“直覺學”,迄今“美學”的名稱仍被質疑、討論甚至誤用,但在尚未有更好的翻譯名稱之前仍將Aesthetic翻譯成“美學”。 http://web.nkuht.edu.tw/97project-2/teaching-1-1.html

藝術的本質 海德格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強調:「藝術作品是來自藝術家的活動而產生,使藝術家成為藝術家的是藝術作品。所以藝術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藝術家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兩者都必須通過藝術才能使其獲得各自的名稱。」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探究藝術的本質為何,才能判斷藝術作品與藝術家。而對於藝術本質的探究就是探究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也是探究藝術的本源。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90907673

客觀精神說 “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說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實的,而現實世界知識理式世界的摹本,那麼藝術世界當然更不真實了,藝術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實隔著三層”柏拉圖對藝術的認識依據於他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他力圖從具體的藝術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來。 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把藝術的餓本質歸結於“理念”或“絕對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證法思想,認為“理念”是內容,“感性顯現”是表現形式,二者是統一的??。 藝術離不開內容,也離不開形式;離不開理性也離不開感性。 在藝術作品中人們總是可以從有限的感性形象認識到無限的普遍真理。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文以載道”說,南北朝時期,劉勰《文心雕龍》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文與道的關係上更是走上了極端,,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

主觀精神說

“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衝動”。

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學體系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基礎之上。 認為藝術純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係,不涉及任何目的。 康德把自由看作藝術的精髓,他認為藝術與遊戲是相通的。 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像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 他看到並強調了藝術中創作主題的重要性,並且把自由活動看作藝術與審美活動的精髓,體現出他思想的深刻之處。 他的先驗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又使他關於美與藝術的論述中充滿了一系列的矛盾。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1612696.htm%3FfromTaglist&prev=/search%3Fq%3D%25E8%2597%259D%25E8%25A1%2593%2B%25E4%25B8%25BB%25E8%25A7%2580%25E7%25B2%25BE%25E7%25A5%259E%26biw%3D1366%26bih%3D650

中國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7%94%BB#.E7.89.B9.E9.BB.9E

中國畫 中國傳統繪畫,又簡稱國畫,古時稱為丹青,泛指中華文化的傳統繪畫藝術,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狹義的國畫指青綠設色畫水墨畫,而廣義的國畫則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壁畫、錦畫、刺繡、重彩、水墨畫、石刻乃至年畫和陶瓷上的繪畫等的藝術,也包括近代的中國油畫和水彩畫等。 國畫歷史悠久,在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帛畫作《龍鳳仕女圖》,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宋朝以前繪圖在絹帛上,材料昂貴,因此國畫題材多以王宮貴族肖像或生活記錄等,直至宋元朝後,紙材改良,推廣與士大夫文人畫興起等,讓國畫題材技法多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7%94%BB

中國古代畫論的主要代表人有哪些? 中國傳統畫論主要代表人物及重要概念中國傳統繪畫有別于西方傳統的寫實油畫和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繪畫,這種區別從畫面本身來看主要表現在中國畫獨特的造型上。因此理解中國畫的造型特點是看懂中國畫的重要因素。 http://tc.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42587.html

中國歷代畫論目錄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eywedu.com/hualun/&prev=/search%3Fq%3D%25E3%2580%2580%25E4%25B8%25AD%25E5%259C%258B%25E5%2582%25B3%25E7%25B5%25B1%25E7%2595%25AB%25E8%25AB%2596%26start%3D10%26sa%3DN%26biw%3D1366%26bih%3D650

「天人合一」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 http://www.epochtimes.com.hk/b5/6/3/3/19098.htm

「中國畫」的圖片搜尋結果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4%B8%AD%E5%9C%8B%E7%95%AB&tbm=isch&tbo=u&source=univ&sa=X&ei=xduKU-uKJ8OikAWakYH4Aw&ved=0CDUQsAQ&biw=1366&bih=650

近代中國畫的流派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baike.com/wiki/%25E8%25BF%2591%25E4%25BB%25A3%25E4%25B8%25AD%25E5%259B%25BD%25E7%2594%25BB%25E7%259A%2584%25E6%25B5%2581%25E6%25B4%25BE&prev=/search%3Fq%3D%25E4%25B8%25AD%25E5%259C%258B%25E7%2595%25AB%25E6%25B0%2591%25E4%25BF%2597%25E7%2595%25AB%26start%3D10%26sa%3DN%26biw%3D1366%26bih%3D650

傳統中國畫: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http://tw.aboluowang.com/2012/1112/269808.html#sthash.RkU3n9fQ.dpbs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詩、書、畫 中?哲學) http://big5.huaxia.com/zhwh/whrw/ls/2011/05/2429508.html

黑格爾 https://www.google.com.tw/#q=%E8%97%9D%E8%A1%93+%E4%B8%BB%E8%A7%80%E7%B2%BE%E7%A5%9E

模仿(藝術)  模仿的希臘文為(μiμησιs ),拉丁文則為imitatio。其原始意義從藝術理論觀之,帶有表現、呈現、表達、用動作來將其屬於其他個體的思想或動作在自己身上完成等意義。唯其概念內涵卻歷經變遷。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829/?index=3

再現藝術 再現藝術指將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實地再現在作品中的藝術。 所謂“再現性”是指物體藝術、地景藝術、裝置藝術具有客觀的再現性或直呈性是隨手拿來的實物、簽名的布利諾盒子和坎貝爾濃湯罐頭。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2644528.htm&prev=/search%3Fq%3D%25E8%2597%259D%25E8%25A1%2593%2B%25E5%2586%258D%25E7%258F%25BE%26biw%3D1366%26bih%3D650

藝術形像 藝術形像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過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並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 藝術形象雖然可以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文學形象和綜合形象,但他們的基本特徵卻是相同的。 作為藝術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藝術形像是藝術作品的核心。 藝術形象包括三方面內容:藝術形像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藝術形像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形像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407877.htm&prev=/search%3Fq%3D%25E8%2597%259D%25E8%25A1%2593%2B%2B%25E5%25BD%25A2%25E8%25B1%25A1%25E6%2580%25A7%26biw%3D1366%26bih%3D650

主體性的美感 討論視覺藝術的美學類型,以及如何透過主體性美感,理解四種美感經驗的判斷方式,即透過:思考、感情、感覺、直覺等四種認知與判斷的形式 http://classweb.jnps.tp.edu.tw/art/teacher/lecture/show.asp?lecture_id=47

藝術的審美性 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 一是,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 二是,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 正是這兩點,使藝術品和其它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d5f9f0100k7xl.html&prev=/search%3Fq%3D%25E8%2597%259D%25E8%25A1%2593%2B%2B%25E5%25AF%25A9%25E7%25BE%258E%25E6%2580%25A7%26start%3D10%26sa%3DN%26biw%3D1366%26bih%3D650

審美心理學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depth=1&hl=zh-TW&prev=/search%3Fq%3D%25E8%2597%259D%25E8%25A1%2593%25E7%259A%2584%25E5%25AF%25A9%25E7%25BE%258E%25E6%2580%25A7%26biw%3D1366%26bih%3D650&rurl=translate.google.com.tw&sl=zh-CN&u=http://www.baike.com/wiki/%25E5%25AE%25A1%25E7%25BE%258E%25E5%25BF%2583%25E7%2590%2586%25E5%25AD%25A6%3Fprd%3Dso_1_doc&usg=ALkJrhiFsOaAMdX2e2mu1HiwUjKuSeOOmA

西方藝術 藝術迄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通常認為,藝術是人類通過某種媒介,來表達情感或觀念。通俗的說,藝術關涉到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等綜合的心理活動,是人們看待並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語言。 (一)模仿說 (二)遊戲說 (三)心靈表現說 (四)巫術說 (五)勞動說

藝術如何改變你和我? 概要分享. ?藝術的功能:就個人而言. ?藝術的功能:就社會而言. ?藝術的功能:就人類總體文化而言. Page 3. 藝術的功能. 請同學思考,藝術有何功能? http://artcenter.nfu.edu.tw/~liaoduzu/xoops/uploads/$mydirname/a2.pdf

文化現象 文化現象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繫,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和經驗性等特點。 文化事像是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誌作用的事情,是群眾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和不斷給予陶冶的結果。 它往往是思想觀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綜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觀念的特色。 文化事像是人們對現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認識產物。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2058716.htm&prev=/search%3Fq%3D%25E6%2596%2587%25E5%258C%2596%25E7%258F%25BE%25E8%25B1%25A1%26biw%3D1366%26bih%3D650

海德格(Martin Heidergger 1889-1976)的藝術哲學一直不是很容易理解。原因無他,主要是他看待藝術的角度,不是尋常我們接近藝術的方式,-大多時候我們是朝向具魅力的藝術內部意義。也因為這種習性使然,導致和現代藝術哲學所建立的多元藝術認識範疇,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由於它是認識性的,也由於它是以重建藝術身分為訴求,所以它需要其他學門的幫忙,諸如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也因此這個多元藝術認識論之內容,夾著沉重的學門之知識系統,就注定不是那麼容易接近。 海德格的藝術思想模式,和19世紀初耶拿浪漫主義者所開展的「思辨藝術理論」(theorie speculative de l’Art)關係是相當密切的。 http://www.sancf.org.tw/SANCF/forum_detail.php?typeid=16&typesubid=4&fid=36

中國藝術與中國哲學 藝術與哲學的聯系,在中國古典美學看來,是不言而喻的:“畫以立意”,“樂以象德”,“文以載道”,“詩以言誌”,最廣義的藝術也就是最廣義的哲學。自覺地強調這一點,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二個重要特征,也是我們探索藝術的民族形式、建立現代化的中國美學時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 中國藝術高度的表現性、抽象性和寫意性,來源於它同哲學的自覺聯系。通過中國哲學來研究中國藝術,通過中國藝術所表現的哲學精神來理解它的形式,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http://big.hi138.com/zhexue/zhongguozhexue/200701/43864.asp

西方哲學史

西方哲學的歷史通常分為三大時期:古代、中世紀、和近代。 古代時期到羅馬的陷落為止,包括希臘哲學家比如柏拉圖。中 世紀大致到十五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為止。近代大約指從十六 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當代哲學包括自十九世紀後半葉、 二十世紀以來的哲學。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8%25A5%25BF%25E6%2596%25B9%25E5%2593%25B2%25E5%25AD%25A6%25E5%258F%25B2&prev=/search%3Fq%3D%25E8%25A5%25BF%25E6%2596%25B9%25E5%2593%25B2%25E5%25AD%25B8%25E5%258F%25B2%26biw%3D1366%26bih%3D650

淺談藝術與宗教的和諧一致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3Fnewsid%3D51812&prev=/search%3Fq%3D%25E8%2597%259D%25E8%25A1%2593%25E8%2588%2587%25E5%25AE%2597%25E6%2595%2599%26biw%3D1366%26bih%3D650

藝術與宗教的渡向 藝術與美感所陷溺之困境是失去傳統永恆之價值,失去宗教藝術理想神聖的光照,失去人類真誠的情感。現代藝術創作封閉於自我觀念的形式之內,剩下空盪盪的框架已淪為美感經驗快感的滿足,缺少足以引起人類心靈共鳴的意涵。在這樣一個精神困頓,諸神遠離,眾神默默,信仰價值錯亂的不確定時代,藝術固然已不足以為宗教代言,然藝術的美感經驗是否具有現代超越精神的神聖能力,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http://studwww.nou.edu.tw/~philosophy/cause/13007.htm

藝術與道德面面觀 現代藝術中普遍存在?這麼一種觀念:‘藝術是主觀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的標準’,與之呼應的說法:‘藝術創作是自由的,不應該受任何約束’。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73428

這是藝術,還是混沌?

美國現代畫家帕洛克的滴彩畫,乍看之下毫無章法,但它的美,竟能以碎形的角度加以分析。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PageIdx=1&Unit=featurearticles&Cate=&id=175&year=

淺議藝術創作中的靈感 在人們藝術創作等創造性活動中,捕捉靈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感的產生也代表人們對事物發展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具有突發性、偶然性、短?性、獨創性、非自覺性和亢奮性等特點。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靈感,其實是藝術工作者繼苦苦思索無果之後,因外部?件觸發或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大腦中突然產生的新想法 http://big.hi138.com/wenxueyishu/yishulilun/201211/426548.asp

女性身體與藝術創作—從「美的象徵」到「主體意義」的 ... http://www.tyuchuan.com/doc/tseng_body.pdf

設計過程 由於一件設計工作需要依賴一些原則來評量其結果,而這些原則平常也用來做為一般事物是否美的標準。因此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以來,到近代的康德﹝Kant﹞、黑格爾﹝Hegel﹞…等哲學家都曾對這個議題有過深入的探討。尤其心理學家與美學家更進一步根據人類美感的共通性,加以分析、檢討、整理與歸納,最後找出一些原則,成為「美的形式原理」:如統一、強調、比例、平衡、律動等。

美的形式原理是做為一個設計者必須了解的基本知識。其中的「統一」是最容易將一群視覺元素集合在一起,使一件設計作品能成為藝術品的首要原則。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10_140/th10_140_01.htm

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 ,也是一門應用學科 。 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 認知 、 情緒 、 人格 、 行為和人際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 家庭 、 教育 、 健康等發生關聯。 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 ,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 、 醫學 、 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 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 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5%25BF%2583%25E7%2590%2586%25E5%25AD%25A6&prev=/search%3Fq%3D%25E5%25BF%2583%25E7%2590%2586%25E5%25AD%25B8%26biw%3D1366%26bih%3D650

【心理學】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yLl3PclPg

審美心理學 審美心理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在審美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分支。 所謂審美主要是指美感的產生和體驗,而心理活動則指人的知、情、意(即感知、感情和意志)。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baike.com/wiki/%25E5%25AE%25A1%25E7%25BE%258E%25E5%25BF%2583%25E7%2590%2586%25E5%25AD%25A6&prev=/search%3Fq%3D%25E5%25AF%25A9%25E7%25BE%258E%25E5%25BF%2583%25E7%2590%2586%25E5%25AD%25B8%26biw%3D1366%26bih%3D650

藝術心理學 (?基百科) 藝術心理學是藝術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主要從藝術創作和欣賞兩個角度研究人類在藝術活動中的心理機制。 最著名的藝術心理學是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稱完形心理學,其集大成者為魯道夫·阿恩海姆(Arnheim),其學說重在腦波力場與視覺反應的關係。除此之外,精神分析亦是藝術心理學的重點學科,其創始人為佛洛伊德(Freud)。其他與藝術相關重要心理學家尚有:阿德勒(Adler)、榮格(Jung)。

格式塔學派 格式塔學派(德語:Gestalttheorie)是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興起於20世紀初的德國,又稱為完形心理學[1]。由馬科斯·韋特墨(1880-1943)、沃爾夫岡·苛勒(1887-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1941)三位德國心理學家在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創立。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即「模式、形狀、形式」等,意思是指「動態的整體(dynamic wholes)」。 格式塔學派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和」。例如,我們對一朵花的感知,並非純粹單單從對花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感官資訊而來,還包括我們對花過去的經驗和印象,加起來才是我們對一朵花的感知[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5%BC%8F%E5%A1%94%E5%BF%83%E7%90%86%E5%AD%A6

魯道夫·阿恩海姆 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建立在現代心理學的實驗基礎之上。他認為知覺是藝術思維的基礎。並由此提出了「張力」說,認為力的結構是藝術表現的基礎,而「同形」是藝術的本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2%81%E9%81%93%E5%A4%AB%C2%B7%E9%98%BF%E6%81%A9%E6%B5%B7%E5%A7%86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利比多」(Libido)、「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慾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參見:伊底帕斯),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慾望和戀父情結(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參見:厄勒克特拉),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如今其理論的大部分細節已經被心理學界拋棄,但理論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心理學發展,而且對哲學、美學、社會學、文學、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響,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A0%BC%E8%92%99%E5%BE%B7%C2%B7%E5%BC%97%E6%B4%9B%E4%BC%8A%E5%BE%B7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在1912年完成了他的一部重要著作:Uber den nervosen Charakter(神經症的特性),在這部著作里阿德勒所主張的個體行為在社會中的效用被詳細的闡述。尤其在個體無意識指導性支配自卑感與優越感而形成的心理問題,從而對社會規範道德提出控訴。如果不能及時的糾正這樣的不利因素,個體將會發展成為自卑、自私的極度個人主義,並表現出對權利、財富的巨大需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5%BC%97%E9%9B%B7%E5%BE%B7%C2%B7%E9%98%BF%E5%BE%B7%E5%8B%92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5%B0%94%C2%B7%E8%8D%A3%E6%A0%BC

格式塔美學(成完形心理學) 格式塔(Gestalt)起源於1912年,它不能譯為“structure”(結構或構造)應該譯為“configuration”中文譯為“完形”,所以我們將格式塔心理學又譯成完形心理學。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原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 http://web.nkuht.edu.tw/97project-2/teaching-2-12.html

沃夫林 瑞士藝術史學家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的《藝術史的原則》(德文首版1915年,1987年始有中文譯本,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書中,沃夫林從繪畫再現(representation)模式以及視覺感知(perception)模式的角度,來分析西方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即一般稱「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表現的特質。基本上,他認為每個時代有其獨特的視覺感知模式,以及相應的圖像再現模式,而藝術史便是要去探究、揭露視象(vision)的演變。在縝密研究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藝術後,沃夫林歸納出五組概念,認為可以解釋這兩世紀的藝術風格之發展演變。包括:1)線性與畫性,2)平面性與斜向後退性,3)閉鎖形式與開放形式,4)多樣性與統合性,5)絕對清晰與相對清晰。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62200848

帕諾夫斯基的藝術學基本概念 http://nhuir.nhu.edu.tw:8085/ir/retrieve/5592/4012000903.pdf

魯道夫·阿恩海姆 魯道夫·阿恩海姆 ( 德語 : Rudolf Arnheim ,1904年7月15日-2007年6月9日),德裔美籍心理學家 、 美學家 ,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國美學協會主席。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9%25B2%2581%25E9%2581%2593%25E5%25A4%25AB%25C2%25B7%25E9%2598%25BF%25E6%2581%25A9%25E6%25B5%25B7%25E5%25A7%2586&prev=/search%3Fq%3D%25E8%2597%259D%25E8%25A1%2593%25E8%2588%2587%25E8%25A6%2596%25E8%25A6%25BA%25E5%25BF%2583%25E7%2590%2586%25E5%25AD%25B8%2B%25E5%25AE%2589%25E6%25B5%25B7%25E5%25A7%2586%26biw%3D1366%26bih%3D650

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在圖像傳播中的應用 魯道夫·阿恩海姆(1904年~2007年)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心理學家之一。他在藝術心理學、美學、藝術教育、建筑以及傳媒方面都作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尤其基於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對視覺形式的研究,已經成了美學和藝術理論的重要資源,但還沒有引起傳播學界應有的關注。本文即是對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在圖像傳播中的應用進行的探討。

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能夠為圖像傳播提供方法論,即可以用來探討靜態圖像和動態圖像傳播在知覺層面的意義生成及傳播的有效性問題。這種研究深刻地觸及到了傳播活動的本質——意義的達成,這種研究對視覺傳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206896/207971/13305050.html

瓦西里·康丁斯基 康丁斯基 ( ??????? ?????????? ,即通用譯法下的「瓦西里·坎金斯基」,「康丁斯基」為本人物俄語人名傳統特例, 格里曆 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7%2593%25A6%25E8%25A5%25BF%25E9%2587%258C%25C2%25B7%25E5%25BA%25B7%25E5%25AE%259A%25E6%2596%25AF%25E5%259F%25BA&prev=/search%3Fq%3D%25E5%25BA%25B7%25E5%25AE%259A%25E6%2596%25AF%25E5%259F%25BA%26biw%3D1366%26bih%3D650

康定斯基的幾何抽象藝術理念對現今「造形基礎」課程 http://cd.dyu.edu.tw/html/publication/files/JoGE03/10.pdf

保羅·克利 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年12月18日-1940年6月29日),是一個德國國籍的瑞士裔畫家。他曾在慕尼黑美術學校習畫,並製作了許多以黑白為主的版畫和線畫。後來,成為一位彩色畫的畫家,創作出極為優異的作品,知名的作品包括Fish Magic(魚的魔術)、 Zitronen和 Viaducts Break Ranks等,畫風被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大大影響。他也曾執教於魏瑪,德索和杜塞道夫等地。他對色彩的變化有獨特的鑒賞力,成熟時期的作品更大量採用多種多樣的混合媒材,比如沙子或木屑等,創作出具有特別張力畫作。他和他的朋友,俄國畫家康定斯基,都是當時包浩斯的名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7%BE%85%C2%B7%E5%85%8B%E5%88%A9

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 ~ 1940﹞ 克利是瑞士畫家,父親是一位音樂教師,母親學過聲樂,因此他從小就繼承了父母的音樂天分,小提琴拉得極好一度成為市立交響樂的成員。不過,後來受到父親的支持,於 19 歲那年便決定前往慕尼黑學習造形藝術。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klee/klee.htm

創作心理:

形象思維 形像這一概念,總是和感受、體驗關聯在一起,也就是哲學中所說的形象思維。 另一個與形象思維相對應而存在的哲學概念——邏輯思維,指的是一般性的認識過程,其中更多理性的理解,而不多用感受或體驗。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407874.htm&prev=/search%3Fq%3D%25E5%25BD%25A2%25E8%25B1%25A1%25E6%2580%259D%25E7%25B6%25AD%26biw%3D1366%26bih%3D650

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abstract thinking)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運用概念 、 判斷 、 推理等思維形式 ,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的過程。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131526.htm&prev=/search%3Fq%3D%25E6%258A%25BD%25E8%25B1%25A1%25E6%2580%259D%25E7%25B6%25AD%26biw%3D1366%26bih%3D650

靈感思維 唯物主義認為,所謂靈感思維,即長期思考的問題,受到某些事物的啟發,忽然得到解決的心理過程。 靈感是人腦的機能,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靈感思維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潛意識與顯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貫通的理性思維認識的整體性創造過程。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baike.com/wiki/%25E7%2581%25B5%25E6%2584%259F%25E6%2580%259D%25E7%25BB%25B4&prev=/search%3Fq%3D%25E9%259D%2588%25E6%2584%259F%25E6%2580%259D%25E7%25B6%25AD%26biw%3D1366%26bih%3D650

思維 思維或思想是人腦對現實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以內隱或外隱的語言或動作表現出來。 思維是由複雜的腦機制所賦予的。 思維對客觀的關係、聯繫進行著多層加工,揭露事物內在的、本質的特徵,是認識的高級形式。

思維由生命進化而產生。 物質的化學反應構建生命,生命在生存過程中進化出意識、思維。

思維的本質是對語言文字的運用。 物為實,思為虛,思命物以虛名 ,為思所用,人才能思考,或者說有名方能思;無名,則實無所指,思無所用,也就無法轉換成言語來表述。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6%2580%259D%25E6%2583%25B3&prev=/search%3Fq%3D%25E6%2584%258F%25E8%25AD%2598%25E6%2580%259D%25E7%25B6%25AD%26biw%3D1366%26bih%3D650

意識 意識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 人在思考時或像感受圖像一樣感受到自己的所思所想亦是人的意識,亦無法通過語言準確的描述。 一般認為意識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 科學家並不能給予一個確切的定義。 約翰·希爾勒通俗 ??地將其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 [1] ,現在意識概念中最容易進行科學研究的是在覺察方面。 例如,某人覺察到了什麼、某人覺察到了自我。 有時候,「覺察」已經成為了「意識」的同義詞,它們甚至可以相互替換。 目前在意識本質的問題上還存有諸多疑問與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識方面。 現代對意識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多個學科的研究對象。 意識這個問題涉及到認知科學 、 神經科學 、 心理學 、 計算機科學 、 社會學 、 哲學等。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6%2584%258F%25E8%25AF%2586&prev=/search%3Fq%3D%25E6%2584%258F%25E8%25AD%2598%26biw%3D1366%26bih%3D650

無意識 潛意識也稱無意識 ,是指那些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能變為意識的東西,比如,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慾望 。 正是所謂冰山理論 :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識),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卻對其餘部分產生影響(無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 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領域時運用了決定論的原則,認為事出必因。 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夢 、口誤和筆誤,都是由大腦中潛在原因決定的,只不過是以一種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 由此, 弗洛伊德提出關於無意識精神狀態的假設,將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意識、 前意識和無意識。

有人對"無意識"概念進行辯護,不允許人們將它稱為"下意識"或"潛意識",認為是錯誤的,容??易引起誤解: 所謂無意識,它一方麵包含著種種因潛伏而暫時不為意識所知,其他一切都與意識活動一樣的活動,另一方面又包含著種種被"壓抑"的活動,假如這些活動變成意識活動,它們肯定與意識中其他種種活動形成鮮明的對照,與"下意識"或"潛意識"不同。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6%25BD%259B%25E6%2584%258F%25E8%25AD%2598&prev=/search%3Fq%3D%25E7%2584%25A1%25E6%2584%258F%25E8%25AD%2598%26biw%3D1366%26bih%3D650

 ~~因此透過「藝術批評」~~   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裡,一定都曾有過很多新鮮有趣的經驗。譬如看到一件很合意的物品,你不只會喜歡它,如果經濟能力許可的話,你還會想要把它買下來,將它據為己有。不過這件物品如果是一件藝術品的話,你是否也會一種感覺,那就是雖然你很喜歡這件藝術品,但卻不怎麼了解它的內涵與價值。   因此透過「藝術批評」這一章四講的內容,將為你介紹一個了解藝術品的方法,這個方法通常要經過四個步驟。它們是:

  第一步為「描述」:描述作品約主題、引起感覺印象的形式特點。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06/chap06-01.htm

  第二步為「分析」:分析作品的組織,形式的特質。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06/chap06-02.htm

  第三步為「解釋」:解釋作品所傳達的觀念與意義,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06/chap06-03.htm

  第四步為「評價」:評價作品在歷史、形式革新,或再創經驗方面的意義或重要性。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06/chap06-04.htm

點 在幾何學 、 拓撲學以及數學的相關分支中,一個空間中的點用於描述給定空間中一種特別的對象,在空間中有類似於體積、面積、長度或其他高維類似物。 一個點是一個零維度對象。 點作為最簡單的幾何概 ??念,通常作為幾何 、 物理 、 矢量圖形和其他領域中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7%2582%25B9&prev=/search%3Fq%3D%25E9%25BB%259E%25E7%259A%2584%25E5%25AE%259A%25E7%25BE%25A9%26biw%3D1366%26bih%3D650

「點的構成」的圖片搜尋結果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9%BB%9E%E7%9A%84%E6%A7%8B%E6%88%90&tbm=isch&tbo=u&source=univ&sa=X&ei=CyWMU9yyFon7kgXk-IHIBA&ved=0CCkQsAQ&biw=1366&bih=650

點線面體基本定義 點、線、面、體既是概念的元素,亦可透過製作技巧,呈現在不同的載體之上,成為具有形狀的視覺元素。轉化成視覺元素之後,點、線、面、體有各種不同的形態。 點: 點是一幅圖像最基本的組成,是圖像中最細小的成份。它佔有長度及闊度中最基本的等分,並佔有畫面中最細小的面積。通過它在面積上和方向上的改變,會形成圖像各種的形成元素,如線及面等。一點有聚合和集中視線的意態,在視像中,它有提示及引導視線的作用。當眾多的物體,往同一方向聚合時,意念上它們會集中在一點。在概念裏,物體可以從一點擴散往不同的方向。一點並不是靜止的,而是有集和散、起和終的含義,運用在視像中,有引導、集中視線的能力。 線: 視像中的線條,是由很多的點沿著相同的方向,緊密地排列在一起所形成。線有長度,但只有很細小的闊度,是佔有面積的。它可以指示方向及位置,並形成面的邊緣,為面框上範圍。由於線是點移動時所經過的軌跡。 面: 當很多線條往同一方向不斷重複,並緊貼在一起,會形成一幅有面積的面。面有長度及闊度,但只有極微細的高度。面是體的基本單元,面的組合及連接會形成體,或組成形狀。形狀是用線條圍成的視覺空間,是設計圖像的基本造型因素。 體: 當不同的面於不同的方向,並在邊緣的位置連在一起,便形成體。體是有長度、闊度及高度。它規模著立體的空間和位置。 http://blog.yuntech.edu.tw/meworksv2a/meworks/page1.aspx?no=1619

形態構成要素:

點的構成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8_140/th8_140e1.htm

線的構成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8_140/th8_140e2.htm

面的構成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8_140/th8_140e3.htm

折線圖 排列在工作表的列或行中的數據可以繪製到折線圖中。 折線圖可以顯示隨時間(根據常用比例設置)而變化的連續數據,因此非常適用於顯示在相等時間間隔下數據的趨勢 。 在折線圖中,類別數據沿水平軸均勻分佈,所有值數據沿垂直軸均勻分佈。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1396532.htm&prev=/search%3Fq%3D%25E6%258A%2598%25E7%25B7%259A%26biw%3D1366%26bih%3D650

基面 基面是在天球座標系統中將球面平分為兩個半球的平面。 一個點的高度角是量取這個點與球面中心點連線和這個平面所夾的角度。

理性與感性的交融——藝術設計中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之區別與聯系 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是藝術設計在計劃與實施階段主要的思維方式,二者有著各自的特點,而它們在藝術設計中的有機結合則會提供一種處理理性与感性之間關系的較?正確的科學方法。 http://big.hi138.com/wenxueyishu/yishulilun/200305/14106.asp

素描的演進史 (三種基本形理論) 塞尚以「球體、圓錐、圓柱」的三種基本形理論,來重組自然的形象。這理念影響畢卡索和布拉克等人,將自然的形象解體在重組,而開創了立體派。蒙特利安則將塞尚的理論更簡化,以線條構成打破自然的形體,此為幾何抽象。康丁斯基認為色彩本身就具有獨立的感情意義,不必附屬於自然形象中,於是開創了感情抽象藝術。 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提出的潛意識心理,給了藝術家另一種省思與探討。因而造就了以表現夢境和幻想意境的超現實主義產生。代表人物有米羅、達利,克力等人。 http://monkeykeko.myweb.hinet.net/g01.html

歐普藝術與視覺圖像之動態錯覺感知研究 http://cart.ntua.edu.tw/upload/vercatalog/ver.010/ver.01005.pdf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在觀察事物、接收影像刺激的時候,會有一些特別的傾向。這些傾向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辨別事物,有時候也會產生所謂的「錯覺」。完形心理學重要的概念便是「整體不等於個體的總合」,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觀察另一個人的時候,並不是先看到他的手、腳、頭、眼睛、耳朵、鼻子,然後把這些視覺特徵組合成一個稱為「人」的組合。我們是直接的觀察到人這個「整體」,而不是其他器官的「個體的總合」。 1. 封閉性 2. 相似性 3. 接近性 4. 連續性

完形取向 完形取向治療是以現象學取向為基礎,主張要了解個人,必須從與環境互動的關係脈絡中才能看得見。按照完形心理學的看法,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的成因,主要是在生活經驗中,各種相關要素失去和諧與統整,因而喪失生活意義所衍生的焦慮所導致。整體觀是完形治療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只有在全盤考量所有功能的情況下,個人才能被理解,其強調個人的整合、各部分如何連結為一體,以及個人如何與環境接觸。 完形取向重視「當下」,完形治療者認為過去未被完成的經驗,常會在當下浮現出來,而當過去對個案當下的態度及行為有重要影響與改變時,最好將過去帶到現在來處理。為了增加「當下」、「現在」的覺察,諮商師會鼓勵個案以現在式來對話,例如現在發生了什麼?此刻你的感覺是什麼? 完形治療法的主要目的,即是要幫助個案恢復心理的統整與平衡,因此,在實際運用上,會注重在幫助個案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慾望以及想要追求的目標,並接受在追求過程中所應負的責任。完形治療理論認為,越不想當自己,越是會停在原地無法改變,諮商師不是促使人改變的人,而是協助個案增加覺察,重新認定原本被丟棄的部分自我。而所謂的覺察包括了頓悟、接受自己、對環境的了解、未自己負責,以及能與他人有接觸的能力。這些覺察是以此時此刻的經驗為基礎,但經驗是不斷變動的,因此個案並非被動地等待諮商師給他們答案,而是要重新以自己的眼光、感覺去看待世界。

造形的定義...Yahoo!奇摩知識+ 造型的觀念源自於德國,亦即得自1919年成立的「包浩斯」造型學院,它是現代文明的產物。「造型」一詞,德文名詞為gestaltung,動詞是gestalten,它的字源是意味著完形(完全型態)的gestalt,亦即完形心理學上探討的完形。所謂「完形」,係指一個形態具有統一的整體,這點往往是造型的基本條件(呂清夫,1984)。另外學者呂清夫亦提出造型的要素:「造型與型態不同,形態不過是造型的第一要素,形態包括幾何形態與有機形態,它必須加上色彩、質感、動態、空間等要素,才成為造型。」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無限誇大形式的作用,否認內容的決定的、主導的地位;不具體分析事物的矛盾和不顧及事物的本質,只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標誌分類,取代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滿足於甲乙丙丁的現象羅列,而不考慮事情的本質 。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baike.com/wiki/%25E5%25BD%25A2%25E5%25BC%258F%25E4%25B8%25BB%25E4%25B9%2589&prev=/search%3Fq%3D%25E5%25BD%25A2%25E5%25BC%258F%25E7%259A%2584%25E5%25AE%259A%25E7%25BE%25A9%26biw%3D1366%26bih%3D650

空間 空間 ,英文名Space,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存在形式,表現為長度、寬度、高度。 也指數字空間 、物理空間與宇宙空間。 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 、 寬度 、 高度表現出來。 與“ 時間 ”相對。 通常指四方上下。 空間有宇宙空間 、 網絡空間 、思想空間、數學上的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範疇 。 地理學與天文學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之分。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31260.htm&prev=/search%3Fq%3D%25E7%25A9%25BA%25E9%2596%2593%25E7%259A%2584%25E5%25AE%259A%25E7%25BE%25A9%26biw%3D1366%26bih%3D650

光線 光是一種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光只是電磁波譜上的某一段頻譜。光是由一種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稱為波粒二象性

光 光是一種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 ( 可見光譜), 視知覺就是對於光的知覺 [1] 。 光只是電磁波譜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400至700 奈米 (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2] [3] 。 有些資料來源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不同,較窄的有介於420至680奈米[4] [5] ,較寬的有介於380至800奈米[6] [7] 。

光既是一種高頻的電磁波,又是一種由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 因此光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者說光具有「 波粒二象性 」。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5%2585%2589&prev=/search%3Fq%3D%25E5%2585%2589%25E7%25B7%259A%26biw%3D1366%26bih%3D650

折射的定義 光的折射:光在進入不同介質時,在介面會由於光傳播速率的不同,而發生偏折的現象,這種現象就稱為光的折射現象

其中: 法 線:與界面成垂直 入射線:入射的光線 入射角:入射線與法線的夾角 折射線:折射的光線 折射角:折射線與法線的夾角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A%98%E5%B0%84

折射定律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49754.htm&prev=/search%3Fq%3D%25E6%258A%2598%25E5%25B0%2584%25E7%259A%2584%25E5%25AE%259A%25E7%25BE%25A9%26biw%3D1366%26bih%3D650

顏色 顏色或色彩是通過眼 、 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 人對顏色的感覺不僅僅由光的物理性質所決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比如人類對顏色的感覺往往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 有時人們也將物質產生不同顏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稱為顏色。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9%25A2%259C%25E8%2589%25B2&prev=/search%3Fq%3D%25E8%2589%25B2%25E5%25BD%25A9%25E7%259A%2584%25E5%25AE%259A%25E7%25BE%25A9%26biw%3D1366%26bih%3D650

個人創造力歷程之研究— 動機理論之整合觀點摘要 - eThesys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1&ved=0CCoQFjAA&url=http%3A%2F%2Fetd.lib.nsysu.edu.tw%2FETD-db%2FETD-search%2Fgetfile%3FURN%3Detd-0630104-153257%26filename%3Detd-0630104-153257.pdf&ei=-TCMU9KXBomokAXS-4CYDA&usg=AFQjCNHpCKjmapt7nbjZNA7xYR6xUI6Xug

創造力動機歷程模式:未來目標、 課室目標結構、自我決 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39632/metadata_01_02_s_05_0131.pdf

論證文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2011015.htm&prev=/search%3Fq%3D%25E7%25BB%259F%25E4%25B8%2580%25E8%25AB%2596%25E8%25AD%2589%25E6%25B3%2595%26biw%3D1366%26bih%3D650

杜?林?的?世?界?統?一?性?觀?點?及?論?證?方?法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enku.baidu.com/view/7de9dd65783e0912a2162ac4&prev=/search%3Fq%3D%25E7%25BB%259F%25E4%25B8%2580%25E8%25AB%2596%25E8%25AD%2589%25E6%25B3%2595%26biw%3D1366%26bih%3D650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中「主觀演繹」的論證過程與方法 http://www.rchss.sinica.edu.tw/app/ebook/journal/03-01-1990/03_1_2.pdf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之一。 這一原則承認物質是世界上紛繁多樣的現像中存在著的統一的普遍的本原。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baike.com/wiki/%25E4%25B8%2596%25E7%2595%258C%25E7%259A%2584%25E7%2589%25A9%25E8%25B4%25A8%25E7%25BB%259F%25E4%25B8%2580%25E6%2580%25A7&prev=/search%3Fq%3D%25E7%25BB%259F%25E4%25B8%2580%25E8%25AB%2596%25E8%25AD%2589%26start%3D10%26sa%3DN%26biw%3D1366%26bih%3D650

美學導論 把美學當作哲學的一部份,認為美學與哲學的核心研究類似,如“本體論”(包含美的原義)“知識論”“辨證法”“道德說”“倫理學”類似,對“美”本身、“美感”、“審美”等範圍進行探討,以美學的原義為範疇來討論,須對各家各派對美的定義及界定有深刻的看法,其中時空的觀念要相當清楚,每位美學家在何時、何地說出美的原義為何,都有其意義存在,尤其在時間上更顯的重要,希臘三哲或中古時代阿奎那斯為何會提出,我們現在難以認同的,這樣美的看法都是有時代的考量的,另外美學的定義還有脈絡派及孤立派的分別,這是以美與生活經驗產生的關係來區別,美與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是脈絡派,與生活經驗無關是孤立派,杜威的審美經驗論及托爾斯泰的傳達論是屬於脈絡派,貝爾的形式主義、克羅齊的直覺說是屬於孤立派的美學原義說法。有人稱康德“美的無目的說”是一種唯心的美學觀,杜威的審美經驗論是一種唯物的美學觀這樣的分法是從“本體論”的觀點去劃分美的原義。 http://web.nkuht.edu.tw/97project-2/teaching-1-1.html

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又常譯?拉斐爾前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這個畫派的活動時間雖然不是很長(約持續三四年的時間,1854年後他們便分道颺鑣了),但是對於19世紀的英國繪畫史及方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前拉斐爾藝術風格”源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其藝術精神主要是追尋一種自然但是浪漫主義色彩的表現。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88727

人體解剖 人體解剖學(英語:anthropotomy或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廣義的解剖學包括宏觀解剖學(gross anatomy,以肉眼觀察的解剖學)、組織學(微觀的以顯微鏡觀察的解剖學)、細胞學和胚胎學(加上時間軸的解剖學)。解剖學又可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系統解剖學著重在人體構成的各系統分析,而局部解剖學注重在於人體部分區域的分析,因而與外科學聯繫緊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9%A1%9E%E8%A7%A3%E5%89%96%E5%AD%B8

運動解剖學 體育科學學科之一。 運動解剖學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和生長發育的影響,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規律及其與體育運動技術關係的一門學科。 運動解剖學隸屬運動人體科學類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先導課,也是體育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baike.com/wiki/%25E8%25BF%2590%25E5%258A%25A8%25E8%25A7%25A3%25E5%2589%2596%25E5%25AD%25A6&prev=/search%3Fq%3D%25E9%2581%258B%25E5%258B%2595%25E8%25A7%25A3%25E5%2589%2596%25E5%25AD%25B8%26biw%3D1366%26bih%3D650

解剖學基礎模型 解剖學基礎模型 ,又稱解剖學基礎模型本體 ( Foundational Model of Anatomy Ontology, FMA ),是解剖學領域的一部參考本體 。 它是對生物體典型的表現型結構的符號表達形式;FMA是一部由解剖學實體和關係所構成的空間結構本體,而這些實體和關係在所有顯著的粒度層次之上構成的則是生物體的實際組織結構。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8%25A7%25A3%25E5%2589%2596%25E5%25AD%25A6%25E5%259F%25BA%25E7%25A1%2580%25E6%25A8%25A1%25E5%259E%258B&prev=/search%3Fq%3D%25E5%259F%25BA%25E7%25A4%258E%25E6%25A8%25A1%25E5%259E%258B%25E6%259C%25AC%25E9%25AB%2594%26biw%3D1366%26bih%3D650

精神分析學 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或稱為心理分析學,是十九世紀末奧地利神經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門學科。當時精神病學普遍受生物學的影響,對於心理現象的構成、發展及治療,以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機械主義的方式進行,弗洛伊德於1885年到巴黎拜著名精神及人腦科學家 Charcot 為師,並受到Charcot 研究歇斯底里(hysteria)的影響,開始了他關於早期或童年創傷經歷和情緒病的研究。其首個研究個案是聯同Josef Breuer完成,病者化名 Anna O 的病患記錄,他們初期利用催眠和講談療法(talking cure),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靈困擾的技術,後來鑑於弗洛伊德認為催眠雖然可以發現病患者的過去創傷經歷的片斷,但卻沒法為病者帶來治療的方法,弗洛伊德因而開始建立另一套潛意識理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E5%88%86%E6%9E%90%E5%AD%A6

精神分析的四個概念拉康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314&prev=/search%3Fq%3D%25E7%25B2%25BE%25E7%25A5%259E%25E5%2588%2586%25E6%259E%2590%25E7%259A%2584%25E5%259B%259B%25E5%2580%258B%25E5%259F%25BA%25E6%259C%25AC%25E6%25A6%2582%25E5%25BF%25B5%26biw%3D1366%26bih%3D650

精神分析理論概述 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是在治療精神障礙的實踐中產生的,後來成為一種強調無意識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有時稱為"深層心理學"。創立者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 Freud)。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人文背景,其觀點方法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經過眾多的心理學家的努力得到不斷發展,形成眾多派別,不僅在西方心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成為一種影響了當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社會思潮。其對於社會心理學的影響更是入木三分,以致於“不考慮精神分析的影響,就不可能理解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的整個面貌及其某些基本特征和方向。”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尤其表現在動機、人格、社會化、態度、群體動力學等理論領域。當代心理學界一般認為精神分析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榮格(C. G.Jung)。 http://wiki.mbalib.com/zh-tw/%E7%B2%BE%E7%A5%9E%E5%88%86%E6%9E%90%E7%90%86%E8%AE%BA

[PDF] 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一):形式主義林伯賢藝術家或藝術 https://www.google.com.tw/#q=%E8%97%9D%E8%A1%93%E6%AC%A3%E8%B3%9E%E7%9A%84%E7%90%86%E8%AB%96%E5%9F%BA%E7%A4%8E&start=0

[PDF]

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二):圖像研究與圖像學Foundation https://www.google.com.tw/#q=%E8%97%9D%E8%A1%93%E6%AC%A3%E8%B3%9E%E7%9A%84%E7%90%86%E8%AB%96%E5%9F%BA%E7%A4%8E&start=0

[PDF]

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五):馬克斯主義Foundation of Art ... https://www.google.com.tw/#q=%E8%97%9D%E8%A1%93%E6%AC%A3%E8%B3%9E%E7%9A%84%E7%90%86%E8%AB%96%E5%9F%BA%E7%A4%8E&start=0

[PDF]

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六):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學Foundation https://www.google.com.tw/#q=%E8%97%9D%E8%A1%93%E6%AC%A3%E8%B3%9E%E7%9A%84%E7%90%86%E8%AB%96%E5%9F%BA%E7%A4%8E&start=0

[PDF] 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七):精神分析–溫尼可與拉岡之理論與 ... https://www.google.com.tw/#q=%E8%97%9D%E8%A1%93%E6%AC%A3%E8%B3%9E%E7%9A%84%E7%90%86%E8%AB%96%E5%9F%BA%E7%A4%8E&start=0

[PDF] 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八):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與解 https://www.google.com.tw/#q=%E8%97%9D%E8%A1%93%E6%AC%A3%E8%B3%9E%E7%9A%84%E7%90%86%E8%AB%96%E5%9F%BA%E7%A4%8E&start=0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Behaviorism)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行為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否定一切關於精神的重要性。[來源請求] 許多行為主義者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並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先天與後天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由人類所經歷過的聯想或者增強所造成。 行為主義以及路線大相逕庭的精神分析學都在20世紀展開。提出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他反對內省的研究方法,主張以純實驗的方法研究心理學。伊萬·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約也極大的影響了行為主義。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則對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問題,主張運用實用主義研究心理學,並引導了操作制約的研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8C%E4%B8%BA%E4%B8%BB%E4%B9%89

行為主義 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 Watson)發表了《一個行為主義者眼中所看到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 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研究只限於以客觀的方法處理客觀的資料。內省不是客觀的方法,用內省法所得到的意識經驗,更非客觀資料。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張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點:(1)強調科學心理學所研究者只是能夠由別人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2)構成行為基礎者是個體的反應,集多個反應即可知行為的整體。(3)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動學習的。(4)經由對動物和兒童實驗研究所得到的行為的原理原則,即可推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像此種純粹以“客觀的客觀”為標準的行為主義取向,也被人稱為激進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發展到三十年代後,其嚴守自然科學的取向,受到了批評。有些原屬行為學派的學者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的原則,終而接受意識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的理念。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持有此種理論取向者,被稱為新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者推崇的研究方法上的客觀主義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1)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

  華生格守一般科學所共有的客觀性基本原則。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特點是否認傳統心理學的對象──心理或意識,而代之以行為。所謂行為,乃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華生曾把人的反應區分為外觀習慣反應(如開門、打球)、內隱習慣反應(如思維,即無聲語言)、外觀遺傳反應(如眨眼、抓握)和內隱遺傳反應(如內分泌腺的分泌)。華生把心理或意識歸結為內隱而輕微的行為。他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思維是全身肌肉,特別是喉頭肌肉的內在和輕微的反應。事實上,他把“思維”和“喉頭的習慣”視作同義詞。情緒是身體機構特別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是內隱、輕微行為的一種形式。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既然行為主義是徹底的機能主義,那它就當然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而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2)心理學的任務在於預測和控制行為。

  華生認為構成行為的基礎是個體表現於外的反應,但反應的形成與改變則歸因於有機體所受的刺激,反應緊隨刺激出現。這便導致了刺激—反應的簡化的行為公式。華生在其《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中寫道:“人和動物的全部行為都可以分析為刺激與反應”。他認為最基本的刺激—反應聯結叫做反射。不管多麼複雜的行為總不外乎是一套反射而已。華生強調心理學必須符合一般科學共有的預測、控制的基本原則。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從而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誰知刺激,以預測和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 (3)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客觀的方法而不是內省法。

  華生研究心理學拋棄傳統的內省法代之以客觀的方法的原因,固然是他不相信內省法的精確性,但也是他在心理學對象上否定意識的必然結果。他清楚地說過的客觀方法有四種,即應用和不應用儀器控制的觀察、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條件反射法是行為主義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華生在其著作中曾因為條件作用方法而感激巴甫洛夫和別赫捷列夫。他用“刺激替代”的術語來描述條件作用。他說當一種反應同一個並非原來引起它的刺激聯結起來時,那麼這個反應就成為有條件的(巴甫洛夫實驗中的狗聽見鈴聲而不是看見食物就分泌唾液,就是一種條件反應)。華生非常贊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這種方法可使像感覺辨別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條件反射法使華生掌握了一種完全客觀的分析行為的方法。華生強烈地反對內省法,但有人批評他把言語報告法作為客觀方法之一,是他將內省法從前門猛烈地扔出以後,又以言語報告法從後門拾了回來。他把言語報告法列為客觀方法之一,是把言語當作反應來看待的,所以聽取別人在接受某種刺激後的言語反應,並不違反行為主義所堅持的客觀原則。值得註意的是華生希望嚴格地把言語報告法的使用限制在能夠加以證實的情境中。 (4)個體的行為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後天環境決定的。

  華生關於先天遺傳在行為中作用的立場,是從最初接受先天遺傳的作用改變到斷然否定先天遺傳的作用的。這後一立場是在1925年宣佈的。他認為行為最後都可分析還原為由刺激引起的反應,而刺激不可能來自先天遺傳,所以行為當然就不可能來自先天遺傳了。他認為人類行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為的方面,實際上都是在社會中形成的條件反應。他在《托兒所對本能應提供的證詞》(1925)一文中斷言“在人類的反射目錄中,找不出哪一種相當於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所說的本能”。華生認為後天環境對行為具有壓倒一切的影響。不管孩子出生時如何,只要控制環境,就能訓練孩子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人。他曾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作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提出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華生成了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者。

資訊理論 資訊理論 ( 英語 : information theory )是運用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資訊 、 資訊熵 、 通訊系統 、 數據傳輸 、 密碼學 、 數據壓縮等問題的應用數學學科。

資訊理論將資訊的傳遞作為一種統計現象來考慮,給出了估算通訊通道容量的方法。 資訊傳輸和資訊壓縮是資訊理論研究中的兩大領域。 這兩個方面又由通道編碼定理 、 信源-通道隔離定理相互聯繫。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4%25BF%25A1%25E6%2581%25AF%25E8%25AE%25BA&prev=/search%3Fq%3D%25E8%25B3%2587%25E8%25A8%258A%25E7%2590%2586%25E8%25AB%2596%26biw%3D1366%26bih%3D650

資訊理論概述 = 資訊理論是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系統中一般規律的新興學科。核心問題是信息傳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兩者間的關係。 http://wiki.mbalib.com/zh-tw/%E4%BF%A1%E6%81%AF%E8%AE%BA

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思維、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這門科學包括了廣泛的研究領域,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徵、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5%BF%83%E7%90%86%E5%AD%B8

認知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思維、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這門科學包括了廣泛的研究領域,旨在研究記憶、註意、感知、知識表徵、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 http://wiki.mbalib.com/zh-tw/%E8%AE%A4%E7%9F%A5%E5%BF%83%E7%90%86%E5%AD%A6

視覺藝術欣賞與評析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207/

.

婉轉的語言藝術
books.google.com.tw
婉轉的語言藝術

台長: pin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5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繪畫作品 |
此分類上一篇:技法教學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