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凌晨二點有點醉酒的情形下上網查一下網路資訊,晚上九點半被林口幫的捉去三重吃一家生意超級誇張好的薑母鴉,但不懂的是,酒有啥好喝的…
以下是昨晚又重新看了「明日の記憶」後一直想進一步了解的資訊,搞不好我有一些類似的症狀出現,例如忘記吃飯、忘記倒垃圾、重覆問同樣的問題、開車開到一半會忘了怎麼走…啊~~是不是那個什麼「澱粉樣蛋白」來著,已經在我的「海馬區」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了,是不是我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不夠多,完了完了,這個不查不行,因為沒完成這件事,心裡總會有件事情掛在那兒…
今天去士林樂器拿回了吉他,這把陪伴我20年的老吉他,當它被修復,我又能輕輕撥動它的琴弦,悠美的琴音,總是會深深地感動我…
音樂,總是能輕撥你心中的弦…
I appreciate that you are always here with me, so that every single night, I can touch your hand, feeling that I am not a lonely soul standing in the wrold, alone.
How can I expresee my thanks of you appearance in my life since i have been travelling for such a lont time.
Everyday, I can feel that you are deeply inside my soul, even without a word in between. I can just look at your face and feel contained, which is enough, definitely.
I have given up so much and this is what we are looking for in our life.
【以下取自網路】
所謂癡呆症,是指一個原本心理、智慧、才能正常的人,逐漸出現記憶力減退、心智功能障礙的慢性病理變化。對此,有些學者以六十五歲為界,分為前期老年性癡呆症(或稱早發性癡呆症)與老年性癡呆症,目前則越來越傾向將癡呆症稱之為「失智症」。
癡呆症發生的原因相當複雜,一般可歸納為以下十大類:
01.漸進性中樞神經之退化:例如阿爾滋海默型老年癡呆症、帕金森氏病、亨氏舞蹈症……等。
02.腦血管疾病:例如各類型之中風後續發展而成者。
03.頭部外傷之後遺症:例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04.藥物中毒或長期且大量酗酒引發之酒清中毒。
05.中樞神經系統之感染:例如腦炎、腦膜炎之後遺症。
06.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例如腦部腫瘤,特別是額葉或顳葉的腦瘤。
07.新陳代謝及內分泌障礙:例如肝、腎腦病變、甲狀腺疾病、電解質不平衡、一氧化碳中毒過深以及重金屬中毒之後遺症。
08.正常腦壓性水腦症。
09.營養不良及貧血:例如維他命、礦物質等長期不平衡或缺乏所致。
10.重度憂鬱症之晚期情況。
癡呆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但有的拖延數年卻變化不明顯,有的幾個月便到達晚期,難以預料。
早期症狀:健忘(尤其新近發生的事)、缺乏創造力、進取心,並喪失對原有事物的興趣與工作衝勁。
中期症狀:對於人、事、地、物漸無定向感,注意力轉移,且一般性理解能力減低。此外,會重覆相同的語言、行為及思想,而情緒不穩,缺乏原有之道德與倫理的標準,常有迫害妄想的人格異常等現象,但無病識感。偶爾會出現「黃昏症候群」。
晚期症狀:語無倫次、不可理喻、喪失所有智力功能、明顯的智能退化。而且逐漸不言不語、表情冷漠、肌肉僵硬、憔悴不堪,以及出現大小便失禁、容易感染等。
老化與癡呆的發生,除了已知多種原因以外,與體質遺傳或腦細胞廢用性萎縮亦有關。一般而言,腦細胞成長到二十餘歲為巔峰,此後陸續萎縮死亡。但經常思考、動腦、接受外界聲光及情感的刺激可延緩腦細胞的凋零。
老年癡呆症在婦女發病年齡較男性晚,但發病率卻高於男性。因此,在兒女成家後,負擔減輕時,應多走出戶外參加社交活動,多與社會接觸,讓腦力繼續活動以防退化。
平時適當攝取各種水溶性(如B、C)及油溶性(如A、D、E、K)維他命,可防止人體免疫力的惡化、過氧化脂質的蓄積、腸胃菌相變化與膠原蛋白架構度增強。但切記油溶性維他命,使用過多會導致中毒!另外各類礦物質,如鋅、鐵、鈣、磷……等,可以促進酵素合成,也有延緩老化的功用。
飲食上不要吃得太多、太油膩或太精緻,也不要攝取過多之動物性脂肪。調理過程避免煎、炸或太複雜,多用簡單的蒸方式,以免營養流失或吸收太多油脂。
避免酗酒及抽煙,多思考、勤運動,以及多參加電影、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藝文活動。並盡量出席家庭聚會或親友餐,切忌自行孤立。
如家人不幸罹患癡呆症,家庭中其他成員的愛心、耐心、支持與體諒乃非常重要。絕大多數病人需長期照顧,可能的話與居家護理取得連繫,可以提供定期指導與最新資訊。臨床上常見家屬因不得已苦衷,將病人往安養院一送,如果不是很有經驗的機構,則等於將病人「與世隔絕」,癡呆演變之速令人吃驚!三、五個月不見已完全變了個人。居家護理員或病人所屬醫師除了應有專業指導外,也必須疏導照顧者的情緒和壓力,因他們的心情只有「無奈」二字來形容。
由於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老年癡呆症(失智症)已成為新的社會問題,罹患率隨年齡增高而增加。上了年紀的人,記憶力變差、意識不清、言語行為反常等並非自然老化。因此,自中年起就應該重視年度身體檢查,注意飲食習慣,隨時鍛鍊自己的頭腦,改善周圍的污染環境,都是可以提早改善或避免癡呆的發生。在慶幸醫療之進步使得壽命得以延長之際,人的長命百歲如果伴隨著「老年癡呆症」,有意義嗎?
社會大眾一定都很想瞭解,老年癡呆症和正常的老年到底有何不同?一般人的觀念常認為,老年癡呆是老化過程的必然結果。所以,即使智能呈現出明顯的衰退也不加理會。另外有些人則在門診過度地強調記憶力衰退的程度,唯恐自己得了老年癡呆症。這兩種觀點其實都不妥當,應建立下述之正確觀念:
若為正常的老化,記憶力衰退的情形通常較輕微,頂多是到達所謂「健忘」的程度,不會隨著時間增長而持續變壞,其衰退到達某一程度即停止。而真正罹患癡呆症的病患,其記憶力的衰退為持續進行,比如原本可能只是想不起老朋友的名字,後來一些重要的事也忘了,慢慢地連自己身邊的人也認不得,更嚴重時可能連該吃飯、如何穿衣服都不會了。
所以,從老年癡呆症的精神世界來看,在癡呆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改變其實是多種智能的喪失,其中包括記憶力、判斷能力、計算及抽象思考的能力。其中當然不可避免也會發生個性的改變及出現類似精神病症,如幻聽、幻視及妄想等,甚至還有因為認知功能衰退所導致的行為異常。上述大致有下列幾點特徵:
記憶力變差:一開始可能較記不住最近發生的事,隨著時間的增長,後來會一些很基本的回憶都忘了,甚至親人的名字也叫不出來。
智能障礙:主要是大腦認知功能逐漸減退造成病人判斷能力變差,無法像往常一般可以得心應手自理生活瑣事如打電話、搭車、出門購物;嚴重者甚至連穿衣、洗澡、如廁都需要他人協助。
處事冷漠:癡呆症的患者常給人判若兩人的感覺,可能以前喜歡做的事,突然之間就不熱衷了,對平常關心的家人也會變得較冷漠。個性會變得較依賴、畏縮。
較易發脾氣:一方面是因為病人的能力變差,事情容易做不好;再者,病人癡呆後,情緒的控制能變差,如果再加上家屬不了解、不諒解,便易導致病人腦羞成怒而亂發脾氣。
精神病症之行為:此時病患會因認知功能的缺損而出現一些類似精神病人的行為,包括常見的被害妄想(病人會老是覺得家中有人偷他東西,事實上是自己忘記將錢財物品放置何處)、重覆一些行為(譬如重覆問話、重覆做同一件事)、會漫遊迷路而走失(忘記回家的路怎麼走,甚至過家門而不入,因為已不認得自己家的模樣)、收集物品甚至撿垃圾(因無法判斷物品的價值性,只隱約延續以往勤儉的習慣)、生活作息日夜顛倒(因不清楚時間或早晚的意義,有時白天嗜睡,而晚上精神特別好且吵鬧不休)。
有一種病症叫「黃昏症候群」,就是說明老年癡呆症的病人容易在早晨頭腦清楚,但一到了黃昏光線微暗之後就變得不清楚,容易激動不安。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可能就得尋求專業醫師來幫忙處理,畢竟這些都是容易讓家人心力交瘁也處理不來的併發症。
目前無藥可醫,但可預防。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可增強記憶力,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其他研究也發現,服用降血脂藥也可預防老年痴呆。
「我只要活得夠老,就有機會罹患失智症。」國內失智症研究權威、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表示。根據研究發現,只要活得夠老,終其一生,得到中風或老年失智症的機會,女性是每三位就有一位,男性每四位會有一位,機會相當大。
三十多歲開始病變
引起失智症的原因,目前可確定的是與腦部類澱粉斑沈積有關;至於為何有些人會沈積會造成失智,有些人不會,目前仍找不到原因。每個人大腦海馬迴處都有類澱粉斑沈積,只是有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類澱粉斑如同藤蔓一樣,一直在腦部蔓延,最後造成腦部萎縮,影響記憶、行為。
根據研究,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病理變化可能在三、四十歲時就開始,數量慢慢增加,且由海馬迴逐漸擴散到顳葉和整個大腦皮層;當這些病變多到某一程度時,患者就出現了失智的症狀。目前醫學方法還不能阻止這些病變在腦內沈積,但透過多動腦等保護因子,可以使腦部已有病變的人不出現症狀,達到預防的目的。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體內的膽固醇與老人失智有絕對關係。該研究是由英國倫敦大學針對三千七百名英國民眾測試,結果發現,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能保護記憶力,進而降低老人失智如阿茲海默症的患病風險 。研究人員在受測者五十五歲時檢查血液中的好膽固醇濃度,並做記憶力測試,方法為受測者聽研究人員連續念二十個英文字彙後,在二分鐘內寫出記得的字彙。
五年後,再對同一批受測者進行同樣的測試。結果顯示,好膽固醇較低者於五十五歲時,其記憶力衰退風險相對於好膽固醇較高者,高出百分之二十七;六十歲時則高出百分之五十三。該研究並未追蹤受測者後來是否罹患失智症,但記憶力衰退常是阿茲海默等失智症的前兆。
阿茲海默與膽固醇 至於為何好膽固醇可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好膽固醇可防澱粉樣蛋白斑塊在腦內形成,而澱粉樣蛋白堆積腦部,為阿茲海默症的特徵。
過去,國外也有幾篇探討降血脂藥物跟失智症之間的關連。在這幾篇回溯性的研究中都有發現,血中膽固醇過高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她表示,荷蘭的醫生於一九九七年發表一篇有關飲食與膽固醇的論文,他們對五千三百八十六位五十五歲以上無失智症的居民做詳細的飲食問卷,結果發現,五十八位失智症的飲食中,所攝取的膽固醇比其他五千三百二十八位多。
研究者將會影響失智症的因子,如年齡、性別及教育程度等以統計方式加以控制後,攝取高量膽固醇(每天大於二五五公克)者得到失智症之機率,為攝取低膽固醇者(每天少於二○九公克)的一.七倍;而得到阿茲海默氏症之機率為一.三倍。
二○○一年有篇來自芬蘭的論文證實了此觀點;在二○○二年有兩篇流行病學的文章也同樣發現,使用降血脂藥物statins者,阿茲海默氏症的罹患率較低。
雖然目前國外已有多篇論文指出,血液中膽固醇濃度過高,跟阿茲海默症發生機率有極大關係;但這些研究並不是流行病學觀察,只是回溯性研究,正確性仍待評估。膽固醇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目前雖仍存有許多疑問,民眾不必一窩蜂服用降血脂藥,否則不僅花錢還可能引發其他副作用;要降膽固醇可從。運動、飲食著手
有關膽固醇跟失智間的關係,仍需更進一步研究。就像之前有研究指出,吃過量豆腐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報告一樣,研究者只是針對瓜哇地區居民做回溯性研究,在設計上仍有些盲點,民眾只要聽聽就好,不用太過恐慌。
透過飲食習慣預防
無論是阿茲海默症或是血管型失智症,目前藥物只能延緩病情惡化,無法根治。專家認為,最好的方法是「預防」發病。著有《失去靈魂》一書的哈佛醫學院神經學系教授及麻州綜合醫院遺傳與老化部主任魯道夫.譚茲強調,阿茲海默症和心臟病一樣,也可以透過飲食預防。
根據一項美國最新醫學研究報告,大量飲酒與吸菸,加上經常食用垃圾食物的民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大增。負責這項研究的佛羅里達州維也阿茲海默症中心杜拉醫師研究團隊,針對九百三十八位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阿茲海默症病患,調查他們過去飲酒與吸菸習慣,發現每天飲用超過二杯酒的民眾,較少量飲酒的民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時間提前近五年。
而每天抽二十根香菸的癮君子,比少吸菸或不吸菸者,提前二.三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而嗜吃垃圾食物者,中年時有較高膽固醇,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也較高。
報告說,有ApoE基因特別變型體mutant的病患,較那些沒有這個變型體基因者,提前三年罹患阿茲海默症。
該研究調查的病患中,有十七人不僅年輕時大量吸菸和飲酒,同時體內有ApoE基因特別變型體,他們平均在六十八.五歲時開始出現阿茲海默症狀;其他沒有這些危險因子的病患,平均到七十七歲才開始發病。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結果可提醒民眾,只要減少抽菸、喝酒,就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該研究還發現,每天習慣大魚大肉的人,比飲食清淡的人也易罹患阿茲海默症。
多動腦學習新事物
醫師建議民眾,不想老來腦袋不靈光,平常最好少吃油膩食物,不僅可護腦,還可降低中風、心血管疾病。
飲食清淡外,民眾平時也可多動腦,學習新事物,也可預防老年失智。
劉秀枝強調,已有許多流行病學、神經影像的腦血流、以及動物實驗的研究,都支持這個論點。
其中流行病學的數據顯示多閱讀書報雜誌、下棋、玩牌等活動,可降低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機率。
以此推論,打麻將、填數獨 等其他益智遊戲也應有效。
但這些動腦的活動,不能等到得了老年失智症或記憶已經出現問題時才做。
那麼應該什麼時候動動腦呢?答案當然是愈早愈好。根據神經病理專家的研究,老年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病變(類澱粉斑和神經纖維纏結)在發病的三、四十年前,就已經開始沈積了。換句話說,如果在七十歲時被診斷為老年失智症,此人的大腦在三、四十歲時就已經出現病變了。因此,大腦的鍛鍊愈早開始愈好。
大腦海馬是位於腦顳葉內的一個部位的名稱,人有兩個海馬,分別位於左右腦半球。它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擔當著關於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作用。名字來源於這個部位的彎曲形狀貌似海馬。
在阿茲海默病中,海馬是首先受到損傷的區域:表現癥狀為記憶力衰退以及方向知覺的喪失。大腦缺氧(缺氧症)以及腦炎等也可導致海馬損傷。
在動物解剖中,海馬屬於腦的演化過程中最古老的一部分。來源於舊皮質的海馬在靈長類以及海洋生物中的鯨類中尤為明顯。雖然如此,與進化樹上相對年輕的大腦皮層相比,靈長類動物尤其是人類的海馬在端腦中只佔很小的比例。相對新皮質的發展,海馬的增長在靈長類動物中的重要作用是使得其腦容量顯著增長。
大腦海馬(Hippocampus)是位於腦顳葉內的一個部位的名稱,人有兩個海馬,分別位於左右腦半球。它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擔當著關於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作用。名字來源於這個部位的彎曲形狀貌似海馬。
在阿茲海默病中,海馬是首先受到損傷的區域:表現癥狀為記憶力衰退以及方向知覺的喪失。大腦缺氧(缺氧症)以及腦炎等也可導致海馬損傷。
在動物解剖中,海馬屬於腦的演化過程中最古老的一部分。來源於舊皮質的海馬在靈長類以及海洋生物中的鯨類中尤為明顯。雖然如此,與進化樹上相對年輕的大腦皮層相比,靈長類動物尤其是人類的海馬在端腦中只佔很小的比例。相對新皮質的發展,海馬的增長在靈長類動物中的重要作用是使得其腦容量顯著增長。
PS. 巴金森氏症〞與〝老人癡呆症〞不一樣,目前巴金森氏症有藥物可以控制,但需長期與神經內科醫師配合來調整。
把老年癡呆症和巴金森氏病混為一談,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其實雖然巴金森氏病會造成行動的種種不便,但是因為變化限於基底核,卻不太會影響智力。相反的,老年癡呆症則是大腦皮質的退化症,會造成較嚴重的智能退化,而不以動作障礙為主要特徵。雖然巴金森氏病也可能導致智能減退的問題,但發生比例低, 僅發生在疾病晚期。而且程度也較輕,我們可以說,如果確定是巴金森氏病,則不應該會有太厲害的癡呆症現象。反之,如果癡呆現象很明顯,則很可能患者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巴金森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