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是台灣人的機會,還是夢魘?
過河卒子往前衝,沒有退路。製造業在大陸瘋狂設廠、過度擴張,造成供過於求、削價競爭,苦的是台幹;台灣金融人才到大陸,比關係、比當地化,遠遠比不上大陸「海歸派」。在大陸,台幹只能當過河卒子,沒有退路。
星期五傍晚。
深圳龍華地區,佔地56萬平方公尺的富士康企業集團(鴻海)鴻富錦保稅工廠。作業員交班時間,鴻海將近三萬名作業員蜂擁而出。
他,是600位台藉員工中的其中一位。在人潮中,他拉著一早就準備好的返台行李,匆匆走向廠區大門。經過老闆郭台銘位於廠區6樓破落的宿舍,他沒有抬頭;廠區上方,一排猩紅色的英文字幕不斷閃爍:「歡迎再來富士康」,他笑不出來。闊別台灣兩個月,他只希望趕快回家。
轉搭巴士,踏進香港機場,才呼吸到自由的空氣,腰間的手機卻震動了。「工廠今天要趕一批東西,沒有你不行,你回來!」主管在電話裡命令。轉身,他坐上剛才坐的那班巴士,眼淚就要奪框而出。
這是數十萬台籍幹部的處境:過河卒子往前衝,沒有退路。
激烈競爭,加速折舊
誰,讓台幹沒有退路?
答案是:企業競爭與個人前途。
為了低廉勞動力,「台商移植了台灣的加工出口區和產業鏈,把大陸變成全球最大的加工出口區,」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凱說。
這10幾年來,台商相繼移到大陸的塑膠、紡織、印刷、機械零件、資訊電子製造業,早已經在大陸內部自成好幾個龐大的產業供應鏈。「就地生產」、「就地採購」已經是趨勢。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公司戴爾電腦關掉台灣的採購辦公室,移到大陸,失去「價值」的,是原任台灣戴爾採購主管的方國健。
產業供應鏈完備,背後的意義是:企業在大陸瘋狂設廠、過度擴張,造成供過於求、削價競爭。
苦的,是台幹。
第一,加速「折舊老化」。
「我24小時on call,不能關機,」華人最大膠帶廠,四維實業華南區副總經理賴英豪說。
同質性廠商增加,產品供過於求,提高了採購商的談判籌碼。過去在台灣,採購商往往在出貨前一個月就下單,但是,在大陸,往往不到10天才臨時下單,「lead time(準備時間)愈來愈短,急單愈來愈多,我的生活很不穩定,」賴英豪說。半夜,賴英豪常常接到電話,必須臨時調度生產、出貨、銷售等事務。「到大陸來,會加速折舊老化,」52年次的他感慨。原本白白胖胖的他,去年到大陸的頭十天,頭髮急速變白、瘦了一圈,很多人嚇了一跳。
在大陸,應酬、講關係是搶訂單的關鍵,許多產業以往在台灣憑專業知識爭取訂單,「真可悲,我以前從來不需要應酬,來這邊,他們一喝完酒,我就去付錢,」一位金融界的台幹淒涼地說。
「你不喝到半夜一點,客戶不讓你走,下個月訂單就沒有了,」深圳六淳膠粘總經理連存仁道出許多台幹的無奈。藝林自粘標籤華南總經理林百忍在台灣一年頂多應酬兩次,但是在大陸,曾經一個月多達二十幾天晚上在應酬,「為了賺錢,搞不好連命都沒了,」林百忍說。
第二,檢討成本,砍台幹薪水。
競爭激烈、產品供過於求,各種成本價格近乎透明。一家國際運動鞋品牌到大陸尋找代工廠商,直接幫代工廠把各項成本算的清清楚楚,連代工廠的利潤有多少,都算好了。「以前是每年cost down(降低成本),現在是每季,」位於東莞的沛波電子總經理曾水道指出。
檢討成本,扣掉大陸員工人事成本、關稅、營銷費用,唯一能砍的,就是台幹的薪水與津貼;再不然就刪減台幹的員額,換成陸籍幹部。所以,在大陸的小規模台商企業(員工數大約600名),僅有兩、三位台幹,負責業務、財務與管理。許多企業的薪水與津貼,早已逐年縮減,
第三、五年前高薪外派的好光景已經不再。
台幹成本比陸幹高,加以多年來,陸幹的能力已經被台幹培養起來,許多中階職位「當地化」(localize)。兩因素相加,造就了令台幹聞之色變的「落日條款」:企業設定在一定期限內(比如4年),逐年將台幹的薪水與福利降到陸籍幹部的水準。今年5月,柯達20名台幹一一請辭,「元兇」就是落日條款。
前途賭在大陸,沒退路
企業競爭,逼著台幹在每況愈下的條件下工作;個人競爭力,卻讓台幹不得不把未來的工作生涯賭在大陸。
在大陸,企管教科書裡的「人力資源發展」不適用於台幹;真正適用的,是「產品生命週期」:台幹的價值與競爭力,如同任何一項商品,都有生命週期。價值沒了,就被丟棄,企業隨時可以從台灣調來新台幹,或是「當地化」。
然而,職業生涯與個人資歷是累積的,在大陸工作三、五年,資歷、人脈、市場規則、生活與管理模式都在大陸,萬一被調回台灣,多年的累積,豈不是白費?於是,台幹「大多數不會想回太灣,回台灣也找不到工作,」東莞雅新電子副總經理陳阿發說。
在多重壓力之下,台幹只有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台灣母公司「高規格」的壓力之下,「我不知道我的下一步在哪裡,但是如果我表現好,我的機會會比較多,」四維實業華南區副總經理賴英豪說。
「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啊!不然你憑什麼領比大陸人還高的薪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