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毒茶侵台 藥檢驗不出來
記者陳曉宜/調查採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22/today-fo3.htm「很多中國茶都是噴黑心農藥,你根本驗不出來啦!不是沒有技術,而是根本沒有試劑,你根本不知道他用什麼學名的農藥,怎麼做試劑?沒有試劑怎麼驗?除非中國政府有辦法把黑心農藥的學名全部提供出來。一旦簽ECFA開放中國茶葉進口,恐怕就是中國毒茶充斥台灣的開始。」全國唯一專做茶葉農藥檢驗的台茶生化科技檢驗公司總經理蘇昆隆,一語道破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的最大問題。
兩岸檢疫協議 一場謊言
但急簽ECFA的馬政府說了嗎?準備好了嗎?從第四次江陳會「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內容即可看出,宣稱只有簽署協議,達成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才能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說法,根本就是一場謊言。
蘇昆隆說,中國的農藥檢測非常亂,三十幾個省,卻各有各的標準,統統不一樣。但最嚴重的還不是標準不一,而是農藥檢驗問題,因為連中國官方都不知道中國農民產出的農產品,都噴灑些什麼黑心農藥,「他們連學名都講不出來啦!」農藥檢驗是檢測驗得出的農藥,對於驗不出的黑心農藥,就等於不存在嗎?當然不是,是沒辦法驗啊!尤其以後若簽了ECFA正式進口中國茶到台灣,問題會更嚴重,從政府到茶商,大家都睜一眼、閉一眼,結果受害的就是消費者。試問,若是台灣民眾喝出問題,要找誰求償?
蘇昆隆不諱言,現在市面上確實有很多進口的越南茶,其實都是禁止進口的中國茶假冒,尤其被檢測到噴灑殺蟲劑的茶幾乎都是中國茶,長期喝這種「毒茶」,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
蘇昆隆說,政府真的不能輕忽農藥檢測問題,若真要開放中國茶進口,那就請中國政府先把中國茶農噴灑的各種農藥名單提供出來,好讓台灣的檢測單位準備檢驗試劑,在進口時落實檢驗是否有禁藥殘留,這些都做好了再開放,「可是他們提供得出來嗎?」
中越劣品混充 害慘茶農
記者陳曉宜/調查採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22/today-fo4.htm南投是台灣茶葉的故鄉,四成以上的台灣茶產自南投的七大鄉鎮,包括名間的翠玉、金宣與四季春、魚池的紅茶、竹山的杉林溪茶、水里的勝峰茶、信義的玉山茶、鹿谷的烏龍茶,以及仁愛的大禹嶺茶都相當著名。尤其鹿谷、竹山、名間更是大本營,從種植、採收、烘焙、包裝、批發到零售,成為台灣最大的茶葉聚落型產業。
在竹山鎮,幾乎全台茶葉包裝都集中於此,茶農們不諱言,現在已有許多茶商以低價的進口茶混充販售「台灣茶」,賺取暴利。
一位專賣頂級玉山茶的信義鄉茶農不禁提起三年多前,一場在信義鄉新中橫公路翻車的中國旅遊團死亡車禍。他感嘆的說,那場車禍起因就是店家在店面以高品質的台灣茶給陸客品嚐,包裝賣出時卻以低價進口茶混充,陸客一上遊覽車急著品嚐這五、六千元的台灣極品,沒想到一喝卻大失所望也大發雷霆,當場要求帶團的女導遊、司機退貨,一路吵到派出所,直到天色昏暗,旅行團得趕路回台中吃晚餐,大家只好帶著怒氣上路,沒想到就此翻車墜谷,六死、十五傷,女導遊當場死亡、男司機重傷。
前神木村長、種茶二十年的郭芳儒感嘆的說,許多茶商拿進口茶加工混充台灣茶,很多中國茶更是靠「紅包」進入台灣,一斤賣千元以上的茶,竟用二百元的進口茶混充,「若是你買到會甘心嗎?」
一位熟知茶包裝業茶商表示,現在市場行銷重於品質,只要包裝精美,二百都可賣到五千,「你看這麼多茶葉包裝廠,幾千件包裝樣式,看你要包成阿里山茶、玉山茶,還是大禹嶺茶,都可以啦!」
根據統計,九十八年茶葉進口量二萬七千七百三十四公噸,較九十七年增加一.六三%,其中八成五來自越南和中國,而越南在茶葉種植面積未增加下,進口量竟大增了八.二六%,疑似中國茶以越南茶名義轉進。
鹿谷評茶師卓靜芬說,市場上近四成都是進口茶,不論越南茶或中國茶,成本都是台灣茶的五分之一,混充後以台灣茶名義賣出,消費者根本喝不出來。
新任名間鄉長陳聰鑑直言,每年都有這麼多越南茶進口,「為什麼市面上都看不到有人在賣越南茶?全部都混充嘛!」這些進口茶不用生產履歷、不用產地證明,上架零售也不必標示。陳聰鑑說,我們的海關很糟糕,不合格的茶葉入關時只是退關,卻沒銷毀,最後很容易又流入市面;其他國家甚至有規定,同一家公司若一年驗出二次不合格就禁止進口。
現在中國茶進口台灣更方便了,船根本不必到越南轉進,可從中國直駛台灣,一通電話,就會有越南的配合公司把文件傳過來,說難聽,根本是直航違法進口,這些政府相關單位都知道,但就是沒人敢碰。為此,四年前曾到立法院陳情,各個單位口徑一致的答案是,他們都不管貨真正是從那裡來,「越南茶一年的產量多少很好查嘛!多出來的量就是中國茶啊!」
陳聰鑑說,一旦開放中國茶進口,衝擊最大的就是台灣茶農,因為茶葉收購價格會因中國茶、越南茶的低價傾銷被打壞。但對茶商沒差,他們要賣台灣茶、進口茶都可以,反正最後都是掛「台灣茶」,倒楣的就是無知的消費者和凱子觀光客。
老茶農郭芳儒感嘆的說,生意人就是搶便宜賺錢,那會管什麼台灣茶的永續生產,一旦全面開放中國茶進口,「我們這些茶農就完蛋啦!」
Taiwan Tea信譽 不是混來的
記者陳曉宜/調查採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22/today-fo5.htm或許政府官員會告訴你低價中國茶現在還未開放,大量走私或從第三地轉進的茶葉,證明台灣有市場需求,又何必禁止呢?這是政府短視近利、倒果為因的謬論。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在中國黑心農藥檢驗問題無法解決前,不能開放;從產業文化深度思考,台灣因獨特的氣候、土壤與地形,造就出獨一無二的台灣茶風味,政府有責任站在保護本土特色產業的立場,讓台灣茶有品質、有尊嚴的永續生產;從外銷的國際視野,「台灣茶」是讓Made in Taiwan能驕傲地站上國際舞台的產品,一旦遭低品質中國茶混充,或因茶農休耕導致外銷量必須以中國茶替代,「台灣茶」的金字招牌,恐怕將變成「冒牌」、「雜牌」的代名詞。
新任名間鄉長陳聰鑑氣憤的說,台灣唯一可拿到世界跟人家耀武揚威的就是台灣茶,政府不只要保護,還應該保護到死,連古蹟尚且保護了,這個能到世界舞台「囂掰」的台灣茶,為什麼不保護?
鹿谷「仙品茗茶」生產的有機茶今年一月甫獲歐盟認證,評茶師卓靜芬說,對走高檔茶的茶商而言,開放中國茶進口短期內或許衝擊不大,但長久而言,若因此把整個台灣茶的品牌打壞,內、外銷市場受衝擊,茶農因此受害沒人再種茶,只剩樣板的觀光茶園,整個台灣茶文化產業就會永久消失。
卓靜芬感嘆,大家這麼努力地想保護「台灣茶」這塊金字招牌,但第一個搞破壞的卻是政府官員。農委會官員竟說,依法只要茶葉包裝上標示清楚台灣茶和進口茶的混充比例,就可標示為「台灣生產」,並掛「台灣茶」的名號販售。「天啊!一包茶葉裡只要有一%是台灣茶,就可以說是台灣生產的茶耶!以後台灣茶還有品牌、品質可言嗎?」
去年底,故宮茶葉被踢爆驗出十幾種農藥殘留,且傳出茶葉來自南投名間鄉,一時「名間茶」銷量盪到谷底,即便名間鄉各界不斷澄清,但信譽已受衝擊。陳聰鑑更加深知,品牌聲譽絕不能受一絲打擊,他深有所感地說,一旦台灣茶被發現不再真正產於台灣,會嚴重影響消費者信心,第一個衝擊的就是外銷市場,「請政府不要到信譽倒地了才救啊!一旦台灣茶出問題,大家都會一起完蛋。」
陳聰鑑說,政府若簽ECFA開放中國茶葉進口,一定要先把配套做好,做不好就不能開放。第一,做好產地證明查驗,不能隨便放行;第二,農藥殘留檢驗要做好;第三,簽約時要加上一條,進口產品衝擊本土產品時,要停止進口,對受害農民,要保障價格收購。請問,政府急著要簽ECFA,這些配套措施都先做好了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