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7-25 09:18:00| 人氣4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可怕的心病輪迴「您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性人格」

  「邊緣人」我知道,想不到還真的有「邊緣人格」,而且是一種真正的心理疾病。「邊緣人格」的患者最明顯的病病徵是在面對分離會有強烈的反應,容易陷入極端思考模式,以自殘或是威脅的方式阻止他人結束感情關係。嚴重的還會對自身或是別人的生命造成傷害。最常見的實例就是情殺案裏的恐怖情人,他們的行為模式都很接近「邊緣人格」者的特性。有別於生理疾病,心理疾患有可能因為病識感的缺乏而導致有問題而不自知,而「邊緣人格」在日常生活中也與正常人無異,所以在爆發前不容易被察覺。到患者因為分離焦慮而情緒失控時,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如果看到「您也害怕孤獨嗎?」這個書名時,你內心的答案是肯定,不妨翻翻這本書,認識一下「邊緣人格」。

  「您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性人格」的作者高育仁諮商師對「邊緣人格」進行了詳給的分析。從病癥到成因,從改善方法到個案分析,各種詳細都資訊都包含在內。書中記述形成邊緣人格的五大關鍵因素:03歲幼兒的照顧品質、312歲孤單的童年經驗、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家庭的不良氣氛、父或母為邊緣人格者,換句話說,「邊緣人格」的主要成因也是來自原生家庭,也是所謂「原生家庭詛咒」的一種。最可怕的是這種「詛咒」就像遺傳病一樣,有可能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現今的社會,大多數的家庭都是雙職家庭,父母皆是工作家庭兩邊跑,不像早幾輩人成家後母親當全職主婦,父親則是主要的經濟來源。雙職家庭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只是在工作壓力越大越大的趨勢下,家庭的比重越來越被壓縮。這種情況也成為了「邊緣人格」惡性循環的溫床。

  根據精神分析師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嬰兒從無知到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開始藉由感官探索與客體(母親)建立心靈連結,再慢慢的脫離母親自我探索,完成初步的「自我實踐」。然後又會出現孤獨感,分離焦慮,因而希望重新復合,會不時黏著照顧者要求抱抱。直至兩三歲時,幼兒才清楚自己與母親是獨立個體,開始形成「自我」面對世界。在這個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中,嬰兒從照顧者獲得的感受會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如果照顧者未能滿足其溫暖互動的需求,害怕孤單、被人遺棄等心理問題,就會在潛意識中開始滋生。另外,心理學家哈洛和鮑比關於依附理論的研究,也指出動物依附行為並非僅由飢餓需求引起,也包括溫暖環境所帶來的依附對象,附品質會影響兒童日後人格及伴侶間的情感發展。雖然嬰幼兒看似只要吃喝拉撒睡,但實際上其心理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現今的社會狀況偏偏最難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因為父母忙於工作,大多數父母在嬰幼兒一歲甚至六個月時就已經不是主要照顧者。我身邊的親人朋友的孩子大多在一歲時已經進入托兒所,或是保姆在照顧。在我看來雖然他們生理需求都被滿足,但心理上的卻被忽視了,畢竟外人跟父母對幼兒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

  在中國社會,有些家庭可能是由父母的父母來帶小孩,但老一輩的中國人有一套奇怪的育嬰習慣:嬰兒因索抱而哭時,不必急著去抱,過陣子就不會哭了,否則會識他們養成渴望被抱的依賴習慣。這種沒有科學根據的育兒方式,也是種下心理問題禍根的來源。中國人時常強調家庭,標榜孝道,更像是為了制度化權威,並沒有建立良好的家庭觀念。書中引述了一篇面書文章,標題是「華人並不愛家!?」,文章作者的歐洲朋友對華人的看法,令我深以為然。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

「是的,你們中國人愛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麼短暫,你們藉口為了家庭的未來,而在現在就犧牲了家庭。」

「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但你們為自己的賺愛好塗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

正如本書的作者所說,重物質輕精神的教育心態,孩子無從習得用心親子互動,父母年邁後也習得用錢打發,為甚麼要子女多回家陪伴、多打電話、多說內心話都很困難?因為父母從小所教。

  社會的大趨勢個人的力量很難扭轉,但對身邊的事我們還是有力所能及的地方。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在養育孩子方面還是得多了解一些正確的知識和觀念。為了做好一份工作我們會透過各種渠道精進自己,養育孩子並不比工作簡單。而且孩子是我們重要的親人,更應該慎重和用心培養,讓家庭的延續成為一個愛的循環。

台長: Head瘋Panda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