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進行燈塔新系列創作,我發現過去一年收集的諸多資料,一圈又一圈親切的環繞著我,它們散發溫暖的光芒,指引我延續新創作。在龐大的檔案資料中,我看見澎湖群島有九十七個大小島嶼,而六座燈塔連成一片安全網的光點,讓航行海上的船隻,面對變化無常的大海不再畏懼,有了燈塔的平安指引。漁人更勇於乘風破浪,「澎湖漁火」的勝景也更豐華。
東吉嶼燈塔,以堅定的光芒告訴人們,東吉嶼的居民自在過著自己的生活,這生活外面的人不見得理解,想走近它,認識當地風土民情,必須先真誠靠近居民,和他們一同生活,才會真正瞭解島嶼。
繁華如浪,而浪裡來、浪裡去的東吉嶼,在歲月的沉浮間嘗盡興衰的滋味。曾被喻為「小上海」的它,因位處海運交通要道,且漁業資源豐富,因此拓展出一般小島少有的格局。融合中西風格的建築遍佈島上,供商旅休憩的店家亦遍地開設。極盛之時,小小的島嶼有數千人居住,共享島嶼繁華。然而時代的衝擊比潮水更無情,工業化的浪潮襲來,使得東吉嶼人口不斷外流,而漁業資源漸漸枯竭、商機的沒落亦使島民失去繼續紮根的動力。隨著人潮退去,東吉嶼正式告別了往日的風光。留在島嶼的居民,與探幽而來的遊客,在一絲緬懷的餘光中,淡淡看著東吉嶼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窺探時光的過程中,始終令人驚異的,是東吉嶼的自然美景。人潮的流失,一點也不影響自然世界的擴張,它們同時浮現,逐漸傾頹的建物見證了此點。如今,東吉嶼燈塔是島上最亮眼的見證者。
進出「目斗嶼燈塔」,得靠吉貝嶼的漁船接應,島與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海浪來來回回的湧動中顯得特別深厚。夏季「小管」豐收時,點點漁火遍佈海上,在忙碌與熱鬧中,孤寂的島遂也多話起來,那是海浪和漁人拉網的聲音,在海面碎碎私語。這座島的玄武岩礁石經過太陽曝曬,顏色加深了,容顏變得深沉蒼老,而目斗嶼燈塔一樣夜夜發光。
來到澎湖,必然要走向島嶼西側的「西嶼」,朝聖遠近馳名的「漁翁島燈塔」,因捕魚的漁船多、漁夫佔居民大多數,西嶼因而取名「漁翁島」。這名字帶著閒情與美感,但也有風雨中生活的艱辛。如今遊客來到這裡,除了參觀霧砲、石碑等,更想聽漁翁說故事,也許故事的鹽分較多,感覺較滄桑,但對地方發展史有興趣的人,可以走向一個小漁村「外垵」,在村裡四處蹓躂,感受它往昔曾有的熱鬧。然後在黃昏時,和「西嶼落霞」一起送走一枚落日,再迎接「點燈」的一刻到來。
走向澎湖群島最西端的島嶼,穿過一條合歡步道,向燈塔前進,沐浴在一片盎然綠意中,這時你會忍不住為「花嶼」這名字歡呼。這裡適合思考、也適合放空,當你倚著「花嶼燈塔」的白牆,眺望藍天碧海,你會羨慕那些在風中老化的石頭,它們曾經伴著青蔥的花草,熱烈活過。這些石頭身上的刻痕,每一道紋理都在說,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來自石頭的智慧,越渾圓的石頭,智慧越高。
查母嶼燈塔,默默站在澎湖群島最東邊的岩礁上,它不多話,它是一座無人看守的燈塔,與澎湖群島最北的目斗嶼、最南的七美嶼、最西的花嶼,互相瞭望,交會光芒,守護行船人。
七美嶼,位於澎湖群島最南端,它有當地最具特色的咾咕石建築、柱狀玄武岩海崖。在島上漫遊,處處可見奇異風景。七美人塚與望夫石,有他們自己的故事,魚月鯉岩洞與石敢當也是,雙心石滬則網羅許多魚蝦螃蟹的故事。七美嶼燈塔,是澎湖群島最年輕的燈塔,當它眺望生成年齡最老的一千七百萬年的玄武岩時,眼神顯得特別青春。
燈塔的眼睛,一路看過滄海桑田。順著它發亮的眼睛,登高望遠,海面上來來往往的船隻,來自不同的國家,儘管船上的人無法彼此照面、交流彼此的故事與鄉愁,但仍有一些共同的事物將他們聯繫在一起。如果說全世界的航線與燈塔是一個龐大的網絡,守燈塔的日子雖然孤單,但只要想到遍及全球的船隻、燈塔、看守燈塔的夥伴,自己就好像和廣大的世界銜接。在新的一年,規劃嶄新的燈塔系列創作,是我心目中最美麗的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