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部有意義的紀錄片,也能給教育執行者很大的反思
為什麼這麼快就想上來寫標題(早上才看完的影片)
因為下午(今天是星期二)去兒子的小學
要為週四晨光時間說故事而進入圖書館找繪本
立刻被三位義工媽媽擋在圖書館的大門外
我說我有辦借書証(辦証還繳了新台幣500元呢)
他們竟然異口同聲的說:
這樣還是不行,你還是只有禮拜六早上才能進來使用圖書館...
什麼,禮拜六不是開放給全體社區居民使用嗎,沒有証件一樣可以進來呀
禮拜六來一堆人,那樣擁擠著,不是很麻煩尋找適合的繪本,於是我說 :
可是我星期四就要給孩子們說故事了
他們還是堅持規定是這樣,所以不能通融
奇怪的是,辦証件的當時,是經過學校方面的相關單位審核過
還特地要求班級導師簽章的,通過辦裡手續的名義是用班級義工的故事媽媽
哎呀,怎麼政策這麼奇怪呢
我也只能現在在心裡嘀咕這奇怪的結果
辦了圖書証,還要被規定,只有週六的早上的時段可以使用...
老實說,如果早知繳了500元新台幣,還付了一張大頭照
又在將近三週才拿到圖書証的情況下,遭遇如此待遇,我可不辦了
我不想浪費唇舌之下,帶著不滿離開現場
要再花20分鐘腳程的時間,騎腳踏車回家,實在覺得有點被整
乾脆就留在校園等兒子下午的課上完再一起回家
這兩個半鐘頭的時間,我拿起數位相機到處拍一點校園植物
腦海裡還想起了早上看的這部紀錄片,心中萬分感慨
想到早上紀錄片裡的導演澤娜他大老遠來到印度
從看見,到無法袖手旁觀
或者我也是需要這種熱情
這樣說來,政策還真是常常造成很大的傷害(紀錄片裡的)
人是活的,怎麼就不知道變通呢
雖然心裡很火大,看著地上堅韌的小花小草,忽然覺得
生命就是有一種突破契機的可能性,所以喜悅,所以寶貴
好吧,大不了我不用你們館裡的偉大圖書
我還是可以帶孩子去經驗,經驗大自然好不好呢
所以,我決定這週四,要帶他們出來教室外面經驗<樹>,可以了吧
說不定會更有一翻新的經驗呢
誰說學習一定只有一個模式
2006/10/30
(現在有時間上來寫了)
在這部紀錄片的整個表達裡,我只有一個感受,它似不斷的在提醒我
要救這些孩子脫離這裡,給他們出死入生的生命,不是單靠外在的環境改變
教育並不是萬靈丹,生命力的影響才是最可怕的,那生命力的原名叫做<傳承>
片中出現一線曙光,來自於孩子們所表達的,<我想要上學>
然,紀錄片終結之後,他們的故事才真正上演
我們看不到的那部份,才是真正的悲劇
從紀錄片即將結束時的描述來看
上學只是他們和他們的父母認為,唯一可改變當下所過的生活之辦法
絕對不是扭轉孩子們未來的真正辦法
因為現實環境的力量是大過他們心理所期願的
這是一個悲劇下場
紀錄片的結尾所道出的那幾行交代孩子們去向的文字
呈現紀錄片的殘忍
因為它是導演和編劇無法改變的
什麼是悲劇
按我的解釋是,在暨定的模式下,人逃脫不了根生的本質
除非從生命本質改變的救拔行動來到
澤娜願意做,但她承認自己不是老師也不是社工人員,有限的能力讓她很憤慨
她在與他們同居的日子裡,卻也盡自己最大的可能
但終究,還是無法改變從生命力來的影響
那些一度被送出去另外一個天空的孩子
大多數終究還是回到原來的環境中
我相信,她如果是一位老師或社工人員,他能改變的仍然有限
仔細的觀察紀錄片中每個孩子的穿著打扮
你會發現他們並不真正貧窮,真正貧窮的,應該是他們的心靈
從這個環境社群裡,看不到人的價值
澤娜的作為是提供相機做為工具,讓孩子們透過攝影學習些什麼
這個模式非常直得探索
特別是以相機這件工具做為提升對於人/對於物/對於環境的認知
我不懂攝影,但我知道<眼光>這回事
攝影提供很好的學習,特別在取捨這件事上
你必須選擇,也必須放棄
在你選擇與放棄之間,你不斷在拍攝過程中經驗結果
攝影運用聚焦的效果,使人在過程中不斷運用<眼光的>能力
片中雖然還沒到達打開孩子們更深層的眼界
卻讓他們可以做到<我可以自己選擇>
這種自我意識存在的價值是人很重要的特質
自我行使決定權,在透過拍照時,得以大大舒緩內在的渴望
再談,一群小朋友與攝影這件事相遇之後,攝影專家稱他們有拍照的藝術天份
就我看到的角度,並非如這些專家們所言的
觀影感想人可能也受其所說的影響,大多都如此樂觀認為
就我認為,這些孩子們他們不過是將他們的生活實況
如時的用了影像的方式紀錄下來
在他們的眼光裡,那些就是他們的生活
當中或許在抓被拍事物角度或人物目光上
確實可證明他們擁有藝術質感的可能
但我仍認為他們所拍攝的影像,在比較上,實用價值應該更高於藝術價值
我不是說他們沒有藝術表達的能力
對於心靈活動的美醜感受,是存在在人的本質裡原有的
只是對於美醜的觀感程度上,各人因所接觸的而有異
接觸過質感好的,就更能知道有一個更高的可能境界在那裡
別誤會,我說質感好,不是指拍照或繪畫畫面的景物是一片祥和
而是指個人性的心靈感受傳達的真切,會影起接觸的對方產生心靈共鳴
對於那些孩子們,各各想脫離那樣的生活環境也是真實的
人不僅對美醜有感受,對於道德價值判斷更是出本能
只是他們無力脫離,更應該說,他們對脫離之後要走向哪,感到無所知
因為人生並不是像他們的父母對著教育機構人員要求的,說
我只要我的孩子將來能成為醫生....之類種種
將人生最高之成就放在執業的類別上
他們藉著澤娜的引導,有機會將心靈層次的活動打開來運用,傳遞
然,那些影像作品裡的人物環境,就是完全不同於西方國家的背景
在他們看來,如實呈現影像的內在質感,就被稱為藝術作品
這些卻是這些孩子們每天生活的環境啊
讓他們的作品在世界其他地方巡迴展出
就是要藉著他們的眼光,把他們的世界傳送出去
如此要談他們有藝術天份,我到想說
以此展出機會可以證明,人都有藝術表達的潛能,只是需要給予機會和引導
記者協會發函邀請年僅十一歲的小小攝影師阿吉前往阿姆斯特丹參加年會
對這才十一二歲的小孩,他的眼界能有多大的開闊呢
若沒有人繼續引導他,他很快會從一個悲慘的世界轉到另一個世界繼續悲慘
過去在他演前天天上映的戲碼,絕對可能影響他
換一個國家並不會好到哪裡去
即使十數年後,他仍依樣面對人生其他的殘酷事實
重播的,不再是他母親所遭臨的,而是他依樣無法脫離那樣的卑賤形象與生活
到底要用什麼來幫助這群孩子
我相信這絕不是老師的幾言幾語或者搬家移居這等,就可以解決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