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5-12-23 21:20:30 | 文章主題: 血糖控制
當心餐後低血糖反應
2005年12月22日 健康報
作者:肖祥雲
餐後低血糖反應又叫做反應性低血糖,女性病人占多數,年齡偏低,主要表現有發作性的心慌、出汗、乏力,有“不由自主”感,並多在餐後2~4小時發生,因此得名餐後低血糖反應。
為什麼病人進食後不久反而會導致低血糖發生呢?通過臨床觀察和實驗室研究發現,患有此病的人,平素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神經官能症,如睡眠差、情緒易激動、緊張、腹脹、大便秘結等,(由於血糖快速下降,病人常有饑餓感、噁心、嘔吐、軟弱、無力、緊張、焦慮、心悸、出冷汗、面色蒼白、手足震顫等;當血糖進一步下降,病人可出現精神恍惚、嗜睡、抽搐、昏迷;長期而嚴重的低血糖可引起腦部受損,如昏迷6小時以上,可造成不能恢復的腦損害,進而引起死亡。 )
同時伴有胰腺分泌胰島素功能敏感。餐後血糖的增高,刺激胰腺產生過多的胰島素,反而引起血糖下降,病人則會產生一系列不適表現。如果在病情發作的當時測定血糖,會發現血糖值是低下的,但由於這種機會不多,所以較難“抓住”犯病時的真實血糖水準,導致病人長期得不到明確診斷,或誤認為心腦血管疾患。由此可見,凡具有下述特點的病人應考慮到反應性低血糖的可能:(1)女性(男性也可罹患)、年齡多在20~40歲;(2)發作時心慌、出汗、無力,每次持續0.5~1小時;(3)犯病時進食甜食可迅速緩解症狀;(4)不適症狀易出現在餐後2~4小時,尤以進食高糖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後易誘發;(5)不進食反而少見低血糖反應;(6)各種檢查包括常規的血糖、尿糖、肝功能、腎功能均屬正常;(7)一般健康不受影響;(8)無糖尿病家族史。
屬於單純反應性低血糖者,主要採取飲食調理和針對植物神經功能失調進行治療。犯病時,不宜服用糖類食物,它雖然能迅速緩解低血糖症狀,但也可進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從而加重病情。可當即吃些餅乾、饅頭片之類的食物。平時宜少吃碳水化合物,早餐最好喝不含糖的飲品。如伴有情緒焦慮、易激動、睡眠差等,還需配合一些藥物治療,如穀維素、健腦合劑、維生素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