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封南方人文電子報,闕靜君所寫的<八卦雜誌不只是八卦──從人物側寫談起>,作者認為其實我們所謂"八卦雜誌"其實有其可取之處:
"一些被視為沒有營養、沒水準的媒體,如壹周刊、獨家報導等八卦雜誌,對人物的觀察,往往更多元也多了些人情味。他們不會掠奪當事人的畫面,卻又不給當事人說話的機會,急躁地為這些人物下一個草率的結論。他們會讓當事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憤慨也好,是無奈也罷,人生的道路不論是順遂或坎坷,但一路走來,絕不馬虎,這樣的呈現是基於對「人」的尊重,而民眾從中了解他們,而不只是他們的醜態。"(引文)
我十分贊成闕文所言,以側寫的態度來扺抗主流媒體將成為新聞事件主角的人物做"類型化"的處理,為了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敘事,所以新聞的標題或敘述裡常常可以發現高度簡化的現象,更為了捕捉閱聽大眾的注意力,故常以聳動的詞彙來表達發生的內容,故每天打開電視,"十三歲少女援交","又見飇仔砍人"等等類似的標題不斷重覆,而這些可能在十分不同背景下發生的事情,就如同被戴上了國劇中生旦淨末丑的臉譜一樣,方便我們在快速的時間內判別和下定論,我們只能知道這件事是什麼而沒有人深究為什麼,那也就是大家對今日媒體人文素養的質疑.
我們要問,這樣的判斷夠嗎?許多駭人聽聞的事件,難道只能用犯罪者是天生壞胚等論調去解釋嗎?
七十六屆的奧斯卡金像奬女主角得主莎莉賽隆以飾演取材自真實故事,90年代初曾在美國轟動一時的公路妓女謀殺案所改編的【女魔頭】獲獎,有人戯稱奧斯卡主角奬項不是頒給同性戀者就是殺人犯,而莎莉賽隆兩者兼具當然得奬.這是戲言,事實上從這裡可以了解一個命題,那就是藝術作品常常以人性黑暗面為題材,就是試圖在主流的刻板敘述外,找到"為什麼"的答案.這個答案也許因作者本身的價值觀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道德意識,然而,這些詮釋都是在為人性找答案的努力,更成功的作品甚至可以起救贖的作用.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名著"罪與罰"厚厚一巨冊,也不過就是描寫一個在生活壓迫金錢誘惑,又隱隱感到社會功能中有不正義不對勁的地方,而計劃謀殺一放高利貸老婦人的學生,這段經歷帶給他的種種掙扎和領悟;法國尚.惹內的"小偷日記"更以自傳體的形式書寫自我在社會邊緣徘徊終至淪落的故事...這類的敘事體太多了,但重要的是,絕非以煽動人的感官情緒為主,而是以細細的描摹出每個心靈墮落的轉折來代替簡化的模型...了解人性的複雜多元,且尊重每個人的主體性,這正是藝術的可貴之處.
不是每個人都有像尚惹內一樣自我書寫的能力(聽說他還因出版了小說而被特赦),所以掌控敘事媒介者若是失去了人的涵養,只以短期收效的利益為主導,那當然就是這個社會的可悲了,所以雖然贊同一些小報消息可以顛覆主流,然而更常見卻是他們以暴露醜惡不堪來瓦解正面(也許只是有名氣)人物的形象的手法,若是大多數就如同闕文所言讓模式化的人物有發聲的機會和管道,就不會是大家所詬病的狗仔消息了.
還記得某心理學家利用為頭號罪犯心理輔導時犯人的告白來出書的事嗎?因為專業而掌握了社會資源的一份子,卻利用他的優勢來牟利,這真是不可原諒的攫取!當然我們也還記得同一事件,這位頭號犯人以人質做為手段交換能直接對媒體發聲的管道,一樣想讓自己成為敘事主體的情況,但卻少了反思和誠心(光是其手法就大大的違逆了人性),故曰修辭立其誠,在這樣的告白中若少了一份誠摯,只讓人覺得不過是另一種賣弄罷了.
記得小時候聽來一個故事,是大人在轉述一個"壞查某"的故事:有個婦人已婚多年育有兩個女兒,中年忽然得知自己罹患了癌症,於是"性情大變",終日在外游盪玩樂,甚至結交男友...沒錢花用時就回家,其夫還給予生活資助..直至病發時無人照管,她丈夫才接她回家養病...但她的兩個女兒已不認這個媽媽了.
我們能在幾十個字的敘述中說盡一個人的一生嗎?尤其當他曾經淪落,曾經有過大喜大悲的歷程時.曾子說: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而我們看到的主流媒體也好,小道消息也罷,似乎一看到鮮血就如猛獸撲羊,不遺一絲可以悲憫的空間,見獵心喜,焉能得其情?
但願,祈禱媒體能夠多思考一些,不然,他們為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許會蔓延到下個,下下個世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