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很喜歡認識朋友,然後跟著他們東跑西跑,天南地北的東聊西聊,幾近是熱愛、崇拜的方式和某個人相處,聽他的觀念、想法、經歷,了解他的動作、喜好、興趣,簡直就像拿到新玩具的小孩一樣。
然後過不了多久,我開始覺得這個人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新意了,我在他身上找不出我還能知道、了解的事物了,於是我就突然完全對這個朋友失去興趣,幾乎再也不打電話給他,對於對方邀約也是考慮再三,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出門,沒多久我就完全斷絕聯絡了。接下來又是同樣的循環,只不過對象不同而已。
那時從沒想過對方的感愛是什麼,只是單純的覺得:「若是你身上沒有東西值得我好學的了,那很自然我也不會想和你做朋友了啊!」以為這樣的想法是天經地義的,畢竟朋友在一起不能學到什麼,那又何苦浪費時間相處呢?
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的發覺那樣的想法錯的離譜,因為”學習”並不是如我們所想的這麼簡單的,而朋友也不是單架構在”學習”之上的。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就算他們有相似的經歷、遭遇或是知識,但只要用心去看、去聽、去感受,在不同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僅僅是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讀。而朋友除了互相學習之外,更重要的部分是互相陪伴、鼓勵與照顧,在彼此家人不在身邊或沒有情人而感到孤單時,聊聊天、出門晃晃還是喝個酒什麼的;在感到困惑、無助、受挫時,用客觀的角度為彼此找出解決的辦法;在彼此生病、忙碌時,適時的伸出援手。
說起來很簡單,要做起來真的很不容易。有時一不小心我又回到從前的那種思考模式,開始對身邊的人感到厭煩,又萌生疏離的念頭,因為這樣比較輕鬆,但還是努力的勸戒自己不可以這樣,要自己努力做到一個”好朋友”的責任,或許比較累、或許沒人懂、或許不被在意,但重要的是我知道,這樣我才不會在十年、二十年後,覺得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別人。
我做的還不夠好,但我知道我會做的更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