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24 10:36:35| 人氣34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黃創夏:新聞2.0?「明日報」之黃粱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blog.chinatimes.com/karl6406/Archive/2007/12/24/229554.html

2007-12-24 10:17 |迴響:0|點閱:3
新聞2.0?「明日報」之黃粱夢!


●因為我曾經擔任過「明日報」創辦小組、黨政組長、策略發展部經理、善後小組,算得上「資歷完整」。

所以當《目擊者》因應2008年1月1日的「報禁解嚴」20周年專輯,想要替那份短命的「網路原生報」明日報,留下點註腳,因此接到了謝文邀稿電話,要我談「明日報」,令我百感交集,遲遲無法成文。

這是個我刻意塵封,不願回顧的記憶。這些年來,「網路的泡沫化」、「營運模式不明確」之探討都能解釋「明日報」之沉浮。這些營運者、經營者的角度,都對,不必我再去多談。

我想談,又不忍談的,是「記者」角度回顧,這是個一批「後報禁時代」記者群,夢想與夢碎的故事!

===================================================

一九九九年八月的一個豔陽中午,在師大附近的咖啡廳,陳裕鑫(時任新新聞總編輯),告訴邱銘輝與我,Pchome在和新新聞合作,以mailing list發行之電子信新聞短訊「新新聞郵報」(epost)不到半年,就已有九萬個訂戶,讓Pchome對網路報業更有信心,有意找新新聞合作,創辦第一份「網路原生報」。

該找哪些人來參與?新科技、新平台、新傳播方式、新編輯與讀者互動關係‧‧‧全是想像無限大的空間。就找最有活力,專業度已成熟的記者群來共襄盛舉。

「明日報」設定了在媒體已工作了六到十二年的同業群。想法很單純,這些記者正好是「報禁」解嚴後踏入新聞界的第一代,都是親身在第一線,見證了台灣解嚴後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一切變化,與成長。

且他們都還未被原有媒體給「結構化」,都不是決策群的核心,也沒有複雜之脈絡牽葛,更不會有任何「報禁」時代殘存的壓力和記憶,心中不會有「小警總」的陰影。

十月中,開始招兵買馬,竟異常地順利,「想不想學學當年余紀老的『紅衛兵』,年輕人當家作主,自由發揮,創造新的新聞局面」,拿著健壯、裕鑫交給我的探詢名單。在來來飯店、青島東路的咖啡廳,當我這樣開場白時,好多人眼睛都亮起來了,七嘴八舌討論起心目中的新聞2.0(套句現在的Web2.0術語,應能稱為新聞2.0)該是什麼。

正因成員都懷抱著創造新型態的新聞夢想,「明日報」從籌備期起,就設定是「空白頁」,參與者平等地集體決策。

因為「平等」,「明日報」決定甩開舊媒體的版位順序觀念,政治、生活、體育‧‧‧不該有先後、主從關係;沒有一個主管的偏好,就該決定哪類新聞最重要。「明日報」產生了十八個版都可以是「首頁」的觀念,十八個版都該有獨立發展的性格。

也因為「平等」,總首頁上,更不該永遠是政治、經濟這類傳統定位掛帥,所有版面的精彩內容,都該有「平等」露出的機會,每小時換首頁,每小時有不同的頭條新聞,自然而然形成了共識。

也因為「平等」,讀者和記者的觀點應該都被尊重,「明日報」決定不設「社論」,而是廣開評論區。更首創在每一條新聞後,都有「留言區」,所有的新聞,讀者也都有權力表達觀點,質疑記者。

就是這種「平等」的極致發揮,談著談著,大家想到了,既然每個人都有發表的欲望,也有獨到的專業,「所有的人都可以是記者」。

「明日報」創造了「個人新聞台」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寫文章,都和記者的文章「平等」對待,放在正式的版面,等價齊觀,一萬五千個「個人新聞台」領一時風騷,開創了真正不同於傳統媒體的新風格。

「明日報」最珍貴的文化,就是「平等」,「明日報」對參與的許多記者而言,她的意義不該是限縮在她是個「網路」,而是一種記者與編輯檯、記者與讀者、記者與作者之間「平等關係」的媒體實驗室。

但回到現實社會,卻得面臨「資本社會」的不平等!

當「明日報」記者實驗各種可能性之下,「網路淘金」的資本主義遊戲也在同步進行。直到至今,我都還不是很清楚為何董事會會決定十億的資金,不一次拿足,卻要分三波增資,初期先以一億四千萬開辦的資本計畫,有些有趣的現象卻發生了。

二○○○年二月十五日「明日報」創刊,一炮而紅,三月間,就有些「明日報」股票悄悄地在市面私售了,一位財經政務官就告訴我,他碰到了一股四十三元的詢價,股價立刻連翻四倍。

誰獲了利、誰在套現?當然不是這些還活在夢想中的記者群,至今,我也仍無確切之答案。

到了當年四月底,網路泡沫風暴起,原先承諾第二波再增資認股的七大創投,紛紛抽手,「明日報」無以為炊。最苦的是王健壯,他為了維繫三百位記者的夢想,四處奔波,到處調借,千方設法要渡過難關。

健壯的努力,還是擋不住董事會「明日報」關門之斷然決策。

「明日報」果成「明日黃花」,於二○○一年二月告終。

同仁們轉進「壹周刊」之際,我仍留著善後那曾經手的一百○四份合作網站合約。有一日,「明日報」的一位大股東來巡視「遺址」,他告訴我,當「明日報」創造出「個人新聞台」模式時,有幾位關鍵股東,就已在討論,是否是思考「明日報」之「階段性任務」結束的時機了。

從資本主義的立場想,只要設個平台,有發表慾的人都可以是記者,都可以是評論員。經營者只要負責搭建平台的成本,何必負擔每個月將近兩千萬元的人事費,養一大堆記者呢?更何況,網路廣告依然不是主流,收支不平衡下,「原生報」存在的根基尚不成熟!

那年五月,又曾有人找我回去,要我去主持「明日報」之「個人新聞台」。

那一刻,我對「明日報」之死,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資金當然是問題,更核心的問題該是,當網路興起,傳媒關係丕變下,記者,未必是知識資產,資本主義邏輯下,已轉化成一個個被計算成本效益的勞動單位。

那天,我拒絕了,回到家中,把電腦重新Format,「明日報」從此塵封!

直到被謝文的電話,開啟了那個我多年不願面對的真相: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工作者要如何重新去定位,和找到新的存在價值?

我仍相信「記者」會存在,但面對「部落格」、「Web2.0」來勢洶洶,摸索之路,仍長!


台長: 阿婆
人氣(34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轉貼文 |
此分類下一篇:人家中國
此分類上一篇:《小王子》第廿六章

阿婆
明日報招攬記者時,我驚艷不已,想它是引領世情的壯舉。明日報關店時,也為之黯然神傷了一下。那時我想是時機沒到,那時當然沒有現今宅男宅女宅達人。不過當時,我並沒想到明日報本著「平等」的崇高理想,這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會定名為:個人「新聞台」?!

「平等」一如「民主」,都是很柏拉圖,是一個很理想,卻不是很合乎人性的美麗文明。沒有理想,人類世界就不再誘人,但超越人性的理想,只能存在心裡,走出心理層面時,常是見光死。

黃創夏format了他的電腦,塵封了這段過往;明日報也format又format(改制又改制),迎合人性,走向未來!在這裡一晃那麼多年,誠心的祝福pchome能百尺竿頭,實際的站上時代的代表性地位。

再就是要說:如果記者是俱目標性的專業人員,當初把一般大眾提昇到與記者「平等」的地位,應該是明顯的錯誤--人可以賦予「生而平等」的頭銜和機會,然而在文明中,每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能平等的。
2007-12-24 23:50: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