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旅居南京滿三個月, 這一天終於要去中山陵,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先生生前歸葬南京東郊鐘山之遺願,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建造中山陵。當時曾於海內外廣徵陵墓設計圖,最後著名設計師呂彥直的“自由鐘”形式設計得到首獎。1929年孫中山移靈於南京,就此長眠。
附上未被採用的設計圖,很難想像中山陵不是現在的樣貌。
二獎與三獎設計
名譽獎七名
初見中山陵,儼然是一座超大型的中正紀念堂,然其壯觀又實難比擬。前臨平川,後依青山,呈警鐘型。陵墓建築全部以白色花崗岩覆蓋藍色琉璃瓦,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整座陵墓巧妙地與山巒地勢結合,以大片綠茵、寬闊石階把孤立的小建築聯成整體。由空中鳥瞰,不懂風水的人也會讚嘆這是一塊寶地,連日本攻陷南京時,中山陵也幸免於難,並未受到太大波及。
中山陵由牌坊到墓室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該墓道水平距離約700米,垂直落差約70米,共由10個平台及392級花崗石臺階組成,代表當時全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名同胞。
刻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坊”引領大家進入中山陵,延著牌坊向上走即是刻有“天下為公”的陵門。
由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台面 (刻有奉安大典的鼎上有日軍砲彈的傷痕)
(圖片來源:網路)
由上往下看只見台面,不見台階
(圖片來源:網路)
此設計暗喻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但等到革命勝利後再往後看,身後的道路又是平坦的。
樹立“總理孫先生葬於此”的碑亭
(圖片來源:網路)
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的三個拱門為祭堂,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
祭堂內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建國大綱》,正中是孫中山坐姿雕像,墓室裏陳放著孫中山臥式雕像。
第一次細讀《建國大綱》共25點,心中無限感慨。 其中第二到第四點闡述了三民主義的優先次序:先民生,再民權,後民族。
.....
二、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於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築大計畫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為民權。故對於人民之政治知識能力,政府當訓導之,以行使其選舉權,行使其罷官權,行使其創制權,行使其複決權。
四、其三為民族。故對於國內之弱小民族,政府當扶植之,使之能自決自治。對於國外之侵略強權,政府當抵禦之,並同時修改各國條約,以恢復我國際平等國家獨立。
.....
反觀台灣過去數年的現況為先民族,再民權,後民生。政府口口聲聲的愛台灣,卻落得民不寮生,最終被人民用選票唾棄。
建國初期中山先生的大智慧,希望小馬哥能懂。
皮卡丘 (2008/4/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