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有到大醫院就醫的經驗,就算不是自己看病,也有陪家人看病的經驗,大醫院門診,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等待」。
不要說病人等到不耐煩,小I自己生病去看都排隊排到接近抓狂,話說曾經有幾次,見習時生病去掛號,小I不好意思去拜託老師們讓自己先看,想說有跟見習當科師長說要去看病了沒關係,就穿著白袍在外面和病人一起等,依稀記得診間外面小朋友瞪著大大眼睛看著奇怪的白袍疑似具有攻擊力醫護人員,一直徘徊在她四周,讓她很不安的樣子。
等啊等,現場號而且還是十點左右才掛的,偏偏就是要等到十二點半,才差不多輪到我,還有一次,因為早就超過中午,醫師開了治療就下班了,治療師一邊幫我治療一邊擺著臭臉碎碎唸醫師那麼晚開治療,佔用她午休時間,小I情何以堪,我也等了三個小時,我也不想佔用她午休時間啊!
以前跟門診,在診間裡,雖然有遇到等到抓狂想要衝起來的榮民老阿伯,等到心煩被叫進來又發火走出去的老阿媽,但畢竟是隔著一扇門,除了感受到醫師揮汗如雨,片刻不得休息的看了近百個病人,就算一個人三分鐘,後面的還是得等,主治大夫不是那吒,他沒有三頭六臂,大家都要看他,不等也難,小I見識過最誇張的主任,是早上的門診一律看到下午四五點才能夠看完,這期間主任午餐根本都是完全省略的,苦了主任,也苦了主任的病人,從早等到晚,難怪許多人都視大醫院為畏途。
這禮拜小I到眼科,跟門診的型態有些改變,變成可以先幫初診病人做些初步的眼睛評估視力檢查等等,再讓病人去診間,流程上有點像跑關,在一關關的過程中,少了門診診間那道門作為隔閡,加上沒有主治醫師的權威坐鎮,等待的不耐和煩悶,直接衝擊在眼前。
「我實在很不喜歡來大醫院,每次來都要耗掉一個早上,去小診所多簡單,進出出來,半個小時。」一邊幫阿伯問病史,一邊聽阿伯碎碎唸。
「這個開完刀後還要來幾次?」
……
「什麼?另一邊的白內障還要追蹤喔?我要昏倒了,每次來你們這裡要一整天,等到都沒耐性了,也不是沒耐性啦!反正就是一直等,你們在這裡上班沒感覺,要我待一整天,真的是沒辦法。」陪媽媽來看病的時髦婦女,瞪大的眼睛,明顯顯示她的不耐。
「小姐,明明的無人,你先叫我啦!」視力檢查室門口,無視於外面有一堆人等著被叫,只有看到裡面沒人,來眼科真是來對了的老先生。
「小姐,是還要多久,我們來很久了。」
此時此刻,突然非常佩服起門診的護士小姐,她們正是平常負責當起那道面對等待煩躁情緒的門,小I身陷在一群等著看病得氛圍之中,除了安撫,也只能安撫。
嚴格來說,這裡已經是小I待過的醫院裡,等得時間最短的門診了,但等待就是等待,很少有人喜歡等待,尤其是生病的人,但無奈的是,醫院不是7-11,無法滿足每個人的便利需求,說難聽點,連基本的人性化需求都很難兼顧,小I待過的醫院,曾經有某位老師說過;「如果跑過一次我們醫院的掛號門診領藥批價流程,我實在不懂病人怎麼還會想來我們醫院看病。」沒錯,光等就可以等昏頭了。
等待,牽涉許多問題,最基本的問題當然是供需曲線,想看病的人太多,當紅的醫師太少,請注意,這裡提的是當紅的醫師,不是一般的醫師,台灣的就醫生態有明顯的一窩蜂趨勢,除了本來就做口碑的醫師外,還有一些罹換大頭病很嚴重的病人,主任似乎永遠是神,諸不知,神要愛的人太多,花在眷顧世人的時間,平均可能是最少的
再來,是程序問題,大醫院規矩多,很多事情都是得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來的意思就是得等,這裡也得等,那裡也得等,規矩一向只會越來越多,從沒聽說過會越來越少的,要改善作業流程,牽一髮動全身,恐怕要大刀闊斧兼不怕死的上司,才可能做得到。
望著等候區滿滿虎視眈眈的眼神,還有技術員姊姊們熟練俐落的動作,小I只能默默得嘗試加快手腳,然後繼續安撫等著進最後一扇門的病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