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
轉眼間,已經大五,雖然離畢業選科還有段時間,但在見習得同時,也開始得學著觀察,哪些是將來最適合自己走的路。
醫學管理課程,老師認真的幫我們分析了一些路徑,是想要一輩子作研究取向呢?還是做技術取向呢?亦或是親近人文關懷型的工作?還是走走熱門的小科,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一路走來,從三年級就開始聽見許多關於醫療現況的困境,老師的嘆息,學長姊的忠告,今天有聽見一個學長分享外科實習的心得,五點半來幫病人換藥,六點半確認病歷,七點開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的住院醫師學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休過一天假!
因為外科不缺主治醫師,但是超缺住院醫師,有多缺?就是缺缺缺!缺道人力吃緊,有的醫院幾乎要天天值班。
或許有的人說熬個五六年,當上主治就撐過去了,但如同老師所說,台灣的醫療市場是個淺碟,很快就滿也很快就缺,既然現在外科主治的缺是過載的,那麼躍升到主治恐怕就不見得是容易的事。
在這幾年因為大科生活品質低落,薪資持續開始下降之後,造成了「內外婦兒,四大皆空」的詭異跡象,當然,因為現在缺的是住院醫師,社會上還看不出來,再過一二十年,主治醫師逐漸退休時,若這幾年內外婦兒仍是這樣的跡象,那斷層可能就會出現,就是說,十年後台灣可能會突然蠻缺大科的醫生。
而小科這幾年,因為生活品質與薪資水平的關係,突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以復健科,家醫科為例,近一二十年間科內人口增長的比例,依衛生署之前的統計,都是大科的三到五倍,雖然這也是社會環境需求改變的結果,中風,重症生命延長,需要復健科,預防醫學與家庭醫學的推廣,需要家醫科。但大量人力的突然投入,不能說不是因為生活品質的問題。
其他諸如皮膚科,眼科等等,是因為有嚴格的人數限制,才沒有增長到無法控制,但在學生之間,這些科別都是所謂的熱門書卷科,也就是除非你的成績名次用五根手指頭可以數出來,否則想都別想!
性別,也是一個棘手的考慮,不是說醫院還有性別歧視,而是在父系社會普遍的家庭觀念下,要成功的扮演好,媽媽,太太,還有忙碌醫師的角色,似乎不是那麼簡單,本來以為這在現今社會已不再是大問題,一進醫院才知道,很成功的真的是值得崇拜的少數!
尤其是外科跟骨科,真的是很忙,很忙,非常忙,不是沒有女的住院醫師,而是在第三年或第四年住院醫師時,有些媽媽學姊們,就必須因為家庭的因素,選擇換科。
婦產科的老師總是嘲笑我們:「妳們以後要什麼時候懷孕呢?十八歲的時後沒有生,那四十八歲的時候再生好了!」根據產科大夫的說法,懷孕就是應該臥床,住院醫師的生活可不是給孕婦過的,背著小孩走來走去,,或是懷孕還站十幾個小時開刀,根本是虐待小孩,虐待小孩,他可是會提前吵著跑出來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考慮將來要走哪一科,就是相當棘手的問題,最近看了天下文化的十年教改紀錄片,不禁想到,我們也是十年教改的產物,從國中高中的新教材,實驗班,到多元入學,大學的醫學人文教改,新式問題導向教學,一路走來,一直都在教改的首當其衝!那麼十年前,我想做什麼呢?
還記得曾經想過很多很多職業,很貪心的想要什麼都做,然後一步一步修改自己的志願,決定走自然組,將文組留給興趣,因為覺得,自然組的學問,是自己學不會的東西,而文組至少在我喜歡的部分,可以自己學習。
接著,是在選填志願的前夕,不知是叛逆期到了還是看太多科普叢書,竟然一心嚮往研究室的生活,想填二類組的學校,很慶幸沒有做了傻事,在我大三的暑假,窩了兩個月的實驗室後,就知道自己不是那種願意一輩子待在研究室的料。
我喜歡接觸人,觀察人,看著一樣的事情卻有不同的反應,很多時候不會讓我吃驚,但卻會讓我思考為什麼人們會做這樣的反應,是個性還是環境?
我也不是個頂熱心的人,但看到一個人需要幫助時,不能幫他我我會非常的難過,大四的時候,曾經在火車站看到癲癇發作,患者倒下時撞到統一的書櫃,當下鮮血直冒,當時沒有任何臨床經驗的我,不知道怎麼幫他,只能看著警衛連忙叫救護車把他送走,我在那裡走來走去直到救護車來,然後那天我哭著回家。
這並不是單純為那個病人難過,而是氣自己怎麼那麼沒用。
現在問我想走哪一方面,我還是不知道,或許根據老師的分類,我應該選擇比較偏人文關懷類的科別,但若能夠兼顧醫術人文與技術,那也不是頂好?我又開始貪心了(笑)!一路走來,發現自己可以拿走的派就是這麼大,還逐漸在縮小中,看起來像是野心縮小了,但也是逐漸得更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有些東西,不是放棄了,只是先封存幾來,隨時有機會,就卯足全力往前衝!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