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2-01 16:28:32| 人氣2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問道中原——傳喜法師與河南省媒體座談交流會精彩實錄(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問道中原——傳喜法師與河南省媒體座談交流會精彩實錄(二)

  河南不僅孕育了中華文明,也是佛教東興在我國的第一站。我們相聚在黃河之濱,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這麼多的媒體人,加上我這個出家人,坐在一起來暢談我們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經過人類幾千年檢驗並認可的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繼承和發揚,我想這是在座每個人的一種神聖的歷史責任感,也反映了當今時代的一種聲音。

——傳喜法師 2014年10月11日

  記者:您好,法師!社會上許多人認為,從孔子到孟子再到宋代之前的大儒,都有一套修身的方法。通過儒家這種心法的修持也可以達到佛家「明心見性」的境界。您對儒家修持的心法有沒有參悟過,可不可以給他們一些建議?

  傳喜法師:「儒家」又稱為叫「道學」,它有一整套治世的學問,從修身、齊家、治國到平天下,都有一整套的理論。儒家在豐富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借鑑了很多佛教的理論和方法。在修持上,儒家重在以人為中心。從「儒」到「佛」,是很宏大的一個話題,我們用小比喻來說大話題。儒家就像北方人吃的面片一樣,在吃言吃,講究怎麼把面片做好吃。道家也是以人為中心,他也重視在「吃」上做文章。人可以長壽,人可以升天,人可以成仙。他把人的美好理想拉長,就好像就把面片拉成面條一樣。佛教既不違背面片,也不違背面條。佛門有一句話:「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儒釋道大抵上是這樣的一種關係。

  在儒家經典《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儒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在明明德」,這個提法有些接近我們佛教中提到的自性,令大家能明白自己的自性而止於至善。我們常說人格,什麼是人格?在《大學》中,這個「格」來自一句名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任何人,不管你在做什麼,能夠安於當下。安於當下(的規矩)就是「格」,「格」相當於規矩,然後迴光返照,領悟出你的方圓。這個「方圓」恰恰是指我們的「心性」。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領悟到方圓,行行都可以出狀元,這是儒家思想中「格物而致知」的一種方法。至於「致知」,還是佛教在這個方面講得更多更完美,特別是怎麼開悟?怎麼悟後起修?

  儒釋道之間,雖然有有機的結合點卻各有各的特色。佛教是出世的,但是,祂卻以出世的智慧來完成世間的事業,在這個層面上,佛教又可以涵蓋儒道兩家。但是,你如果不學儒道,沒有儒學或者道學的基礎,也不會有今天我們中國的佛教現狀。中國佛教為什麼這麼蓬勃興盛,就是因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道家修養的基礎。儒家確實他有自身的一整套方法,但越來越多的人卻不知道儒家的修身養性之道。道教也是這樣,過去還有道法可傳,現在也是道法越來越少了。這個方面,我們佛教還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從教理和從方法上,都保存著豐富的知識,兩千多年來沒有中斷這個傳承。比喻說嵩山少林,大家都知道天下武學出自少林。但是,武學這個「武」對我們佛教來說,它是一種定,它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武不在武,而在定。又比如,佛門講究在行住坐臥中修行,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內心和外形如何調整,佛教還有這方面的傳承。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中華文明的命脈沒有中斷過。阿彌陀佛!

——文字編輯 妙麗

台長: Nianfa
人氣(2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傳喜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傳喜法師 - 八關齋戒開示
此分類上一篇:問道中原—— 傳喜法師與河南省媒體座談交流會精彩實錄(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