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社團的消失,是從最初那份精神消滅的那刻起開始擴散蔓延的。〞
和幾個新朋友聊了好久。發現,熱誠、凝聚力、正確的經營方式,才是維繫一個社團生命的三個重要元素。
屏科童軍團在前幾年就已經蒸發了,當最後一群人也離棄之後,就宣佈了自然消滅。
人從哪裡?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更令人省思的是,一個四年制的科技大學,社團居然在這種情況下經不起煎熬。是觀念的缺乏?是失去了凝聚力?還是對扛在肩上那份責任的堅持跟熱誠的減退?我想,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更值得我們的羅浮群做一個借鏡。
前幾天,和救傷隊的阿助重新連絡上了,他即將退伍。聊及這幾年彼此社團的情況,我們都感慨社團競爭力的逐漸消退,那種感覺像是被廢了本來高強的深厚內力。聽說,救傷隊今年的登記成員更只剩下寥寥個位數。其實人數並非問題,重要的是其中又各自為政,失去凝聚力,這,才是讓人憂心的。
失去了熱情,就等於宣告了停滯不前,甚至每況愈下。失去了凝聚力,就只能任人宰割,任那些前人經營多年的成果日益風化、封塵。對肩上那份責任的認知的薄弱,跟喪失對經營方向的正確判斷,那只會使自己愈來愈不安,然後剝蝕了對自己的信任感跟危機意識。
這大概就是那童軍團之死的謎底,靜靜的思考也可以逐漸的拼湊出她的模樣。
一個組織健全的大學社團,會消失是一件困難的事,就像一部機器,不動,就算再怎麼精密也比時常運作保養更容易損壞、故障。一個許多屆交疊出來的團體更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分崩瓦解。在不如前的社團環境下,如何維持她的活力,倚賴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個群體的互補。
別讓各位自己身旁的夥伴有了一種獨木難支廈的不安,也別讓自己成了溫水裡的青蛙。希望,童軍魂,常駐彼此心底。
跟當阿鈺問我說:什麼時候可以重建屏科童軍團。我愣了一下,建社是艱辛的,因為要建立的是一個體質健全的團體,還希望她能常常久久,但心裡浮上來的卻是難度。畢竟,誰能協助,誰願意胼手舔足一
起來打造這個希望工程。這些人,會不會又把自己舊有的團隊習慣帶進這個新組織。
跟阿鈺說:兩年之內如果能成立,就會成立。而現在,我們稱作「童軍聯誼會」。其實,對於未來,也只能放手去做,去想像了。有麼變數就交給上天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