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15 20:40:37| 人氣2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4/25省思雜記~探究訓練教學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八週省思雜記
教學單元:探究訓練教學法
學號:39043006
系所級別:夜外文四A
姓名:程琬瑜
email:joy2182000@yahoo.com.tw

I.上課內容摘述(What have I learned?)
1.簡介:
創發者:Richard Suchman(1962)分析物理學家的研究活動而創發。
目的:教導學生如何調查並解釋不尋常的現象。
(1)基本信念→藉科學探究中的主動參與來培育獨立的學習者。
(2)幫助學生發展心智上的訓練與技巧以提出問題並找尋答案。
(3)當學生遭遇到困惑的情境(事件)時,自然會被激發動機來解決。
(4)能直接教科學的程序給學生。
(5)要傳達給學生「所有的知識都是短暫的、試驗性的」態度。
2.反應原則︰老師只回答「Yes」or「No」,學生若問how,why均是無效的問題。
(1)確定問題的答案是以是否的方式來提出、並且問題的本身不會要求老師去做探究。
(2)要求學生重述無效的問題
(3)指出未驗證的重點,例如:我們還未建立「這是液體」的觀點。
(4)使用探究過程的術語,例如:確認問題、實驗、驗證。
(5)藉著不評定學生的理論,嘗試提供自由的心智環境。
(6)促進學生對理論做出更清楚的論述,並對他們的推演提供支持。
(7)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
4. Suchman理論的四論點:
(1)當學生困惑時自然會探究。
(2)學生能覺知出並學習去分析他們的思考模式。
(3)能直接教新的策略,並加到學生現有的策略中。
(4)合作式探究豐富了思考,並幫助學生學到知識的試驗性與湧現性的性質,學到變通的另類解釋。

II.對我的衝擊 (So, what impact do I have?)
一開始接觸到這個教學法時,我的直覺是:如果它能用在特別有好奇心的孩子身上,應該效果會不錯。後來仔細想想,其實它是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為我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是主角,老師只是指導者與協助者。如果從這個觀點出發,那麼知識的建構應由學生主動嘗試建立,然而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我想,如何引導學生思索,以及探討其思索的謬誤,應是老師努力的目標。印象中我的老師(包括自然學科的老師)似乎都沒用過探究訓練教學法,一般而言,老師總會花很多時間講解why及how的問題,我的做法就是拼面做筆記,然後去書局挑一本講解清楚仔細的參考書猛K,因為我無法吸收消化這些知識,為了應付考試只好硬把他們背下來,結果當然是慘不忍睹。我想如果老師跟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多用點心,當孩子發問問題時,能多給他們一些機會以供思考,相信效果會大大的不同。像我以前小時後的讀書方法就是很死板,這除了跟老師有關係,跟家長的管教方式也是有很大的關聯。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常會問媽媽很多問題,但是媽媽都叫我去把課本跟自修讀熟。探究訓練教學法這種提供學生機會思索探究新知的方式很好,但是我後來有想到一點就是萬一孩子完全對某一個領域或某一方面的知識完全陌生,那這樣一直讓他們探究,他們會不會一直問不對的問題(例如:學生:我們吸入的是什麼氣體?老師︰你能用另一種方式問嗎?學生:二氧化碳嗎?老師︰不是!學生:氫氣嗎?老師︰不是!學生:氯氣嗎?老師︰不是!…..),然後一直得到否定的回答,導致他們喪失信心,覺得很煩很挫折呢?所以我在想在用探究訓練教學法的前提是不是應該先教他們基本觀念,讓他們有能力去進行探究的過程,這樣才不會有孩子無厘頭的亂猜,喪失其讓孩子動腦思考的意義。

III.未來使用上的規劃 (Now, what should I do in my career?)
如何把探究訓練教學法應用到英語教學上,這個問題我想了好久。因為英文是第二外語,它的語法跟句構和中文有很多地方是不相同的。如果孩子不知道大結構,硬是要去一歨一歨探索,可能不但會耗去很多時間,也會讓孩子感受到挫折,更何況語言的架構不是用推理產生的,因此探究的過程意義不大。我想我可能還是會先給孩子建立基本的文法與句構觀念,等講解完例句後,給他們做小測驗,題目原則上是我剛剛教的部份,如果他們還是不會做,我可能會用不同的方法再講解一次,並請他們做類似的題目。當他們完全不動腦就直接問我怎麼做時,我不會直接跟他們講答案,比較希望是他們能做給我看,當我看到他們犯的錯誤時,希望能藉由解述大觀念,引導他們思索,然後自己找出答案。例如,我曾經看過兒童美語的考題是重組句子。老實說我覺得重組句子挺困難的,不過學姊建議把片段的字寫在紙上,再讓學生去排列組合,會容易許多 (可以省去煩的修改動作) 。因此,當我在教重組句子時,我會先教文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組合。當學生犯錯時,我不會跟他們直接講答案,但可能還是會請他們注意基本句型。以下是我假想的教學情境:
EX老師:今天要教的句型是S+V+副詞片語(地方副詞+時間副詞),如果出現地方副詞與時間副詞,地方副詞要放在時間副詞的前面。例如,My brother slept in his bedroom last night.
題目:bloom/in spring/flowers/beautiful/in the garden
學生:老師,我不會做…
老師:沒關係,慢慢來…試試看!
學生:Beautiful flowers in the garden in spring bloom….,是嗎?
老師:不是…可以注意一下動詞跟副詞的位置
學生:動詞喔,哪一個是動詞?
老師︰你覺得呢?
學生:是bloom嗎?
老師︰是的。
學生:那bloom是什麼意思?
老師:你認為呢?
學生:漂亮的花在花園,季節是春天…..是開花的意思嗎?
老師:是的。~~那你要修改你的答案嗎?
學生:是 Beautiful flowers bloom in the garden in spring.嗎?
老師︰答對了!真棒!
以上是我想像的情境,但其實還是不太像探究式教學。不過我在想當學生看不懂單字時,可以請他們從前後文的線索去推測,如果孩子前後文的語意都看得懂的話,猜對的機率其實是很高的。但是如果孩子認識的單字不多時,我想可能就必須先從最基本的單字下手了,因為就算懂再多句構與文法,卻不認識幾個單字,孩子也是無法說出正確的句子。希望我以後在進行英文教學時,能注意到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因材施教,以期能在實質上真正幫助到每個學生。

IV.Research:
Summary︰
探究訓練(inquiry training):其主要目的在於養成學生面對問題時有積極求解的心理傾向,能透過自己的思考探索活動,以求充分了解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兒童及青少年接受探究訓練,可經由有系統的探討活動,大家共同切磋,藉著經驗的充分溝通,產生社會助長作用,使潛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致進一步的發展。Richard Suchman(1962)提出的探究教學模式(Inquiry Training Model)密切相關,而探究式教學的早期表現形式是“發現學習”和“問題解決法”。Richard Suchman的探究訓練模式是在觀察、分析科學家的創造性探索活動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的因素概括而成的,它基於這樣一個基本想法:科學家用來解決與探究未知領域的方法應該教給學生。在探究式訓練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問題或疑難情境,學生必須對這個問題或疑難情境予以分析,教師對問題不能給予明確的答案。學生根據問題收集資訊,在此基礎上對資訊加以分析和解釋,找出問題的答案,然後比較討論。
參考資料︰利用網路環境下的資源型學習開展創新教育 魏占興 河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Definition:
This model is designed to assist students in developing the skills required to raise questions and seek out answers stemming from their curiosity.

Steps: The five steps involved in this model are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 presents students with a puzzling situation or event. Students are allowed to ask the teacher questions that must be answered by a “yes” or “no”. The purpose of this phase is to verify the facts.
2. Students next gather information and verify the occurrence of the puzzling situation.
3. Students identify relevant variables, hypothesize and test causal relationships.
4. Next,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organize the data and formulat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uzzle.
5. Finally, students analyze their pattern of inquiry and propose improvements.

When: The Suchman Inquiry Training Model is most commonly used in science and social studies. Students need an initial period of practice in teacher-structured inquiry sessions before they can undertake inquiry individually or in small groups.








台長: 魚兒
人氣(2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