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自 天下雜誌>
為什麼信任現在這麼紅?
大家都說這是新一波的信任危機。
在每個人、每個美好事物都值得懷疑的年代,
好事很容易就被找到瑕疵,壞事也很方便就被合理化為正當。
因此,大家對「真相」也不想認真,每件事都只要有個「說法」就好。
在這個高度不信任、動輒得咎的時代,
台灣與對岸的關係還有什麼希望?
在這個政府忙著防賊、企業急著偷跑的零和遊戲中,
台灣下一波的競爭力在哪裡?
文/宋東
每年,美國排名第二的首富巴菲特,都會在波克夏公司股東大會上唱歌。今年他唱的是「綠野仙蹤」的主題曲「跨越彩虹」,比爾蓋茲也在台上跟著扮演沒有頭腦的稻草人。
除了娛樂投資人,今年大家等著看的重頭戲,是這位被美國資本市場譽為「賢者」(sage)的投資大師,如何辯解自己到底有沒有介入旗下保險公司,替全球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做假帳的醜聞。
對全球崇拜他的投資人來說,七十四歲的巴菲特不僅是當代最偉大的投資者,更是商業道德的高標準。他們除了信賴他公司每年二六%的獲利,更對他的人格充滿信心。
但三月美、澳政府對他的調查,讓波克夏公司的股價馬上下跌了八%。知名信用評等公司Fitch,最近也將波克夏的信用從原先的「穩定」(stable),降為「不佳」(negative)。
「以往像騎士一樣神聖不可侵犯的巴菲特被拉下馬來,」三月底的《經濟學人》形容被紐約州檢察長史匹澤約談了五個小時的巴菲特所面臨的信任危機。
真相不重要,有個說法就好
這實在不是令人高興的新聞,隨時準備把別人拉下馬來、鬥臭、鬥垮的氛圍,說明全球企業、政治、社會正進入一個「誰也不相信誰」的新時代--每件好事背後都必有陰暗動機、每句美言事後都成了值得嘲謔的話題。在每個人、每個美好事物都值得懷疑的年代,好事很容易就被找到瑕疵,壞事也很方便就被合理化為正當。因此,大家對「事實真相」也不想認真,每件事都只要有個「說法」就好。而且愈荒謔、好笑的說法,愈有娛樂價值。
大家都說這是新一波的信任危機。
參照進行了三十八年的美國哈里斯「領導力信心指標(Harris Confidence in Leadership Index)」民調所顯現的趨勢,新的信任危機有幾個特點。
一、大眾對企業的信任下降
表一可以看出,華爾街的金融投資業與大企業是最近幾年信任度下降最多的領導型組織。
從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各投資銀行等連續被美國政府罰款,保險公司連續出現超收手續費、虛報盈餘等醜聞,《經濟學人》指出,華爾街經歷了跟一九三○年代類似的大危機。
除了少數個人誠信的操守出了問題,更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是規模愈來愈大、服務愈來愈多樣的綜合性金融集團,弊端層出不窮。「這些金融機構的共同點,是他們的信譽都受到打擊。大家對他們到底賺不賺錢、產品是不是真的、賣產品的方式合不合理,統統都懷疑,」《經濟學人》指出,「因為他們都是包辦各種金融服務的綜合金融集團,然而,各種業務之間又有利益衝突。因此,以往看來有服務綜效的操作,今天在不同客戶眼中卻是利益受損。」
台灣瞬間愈長愈大的綜合型金融集團,也將面臨類似的信任危機。除此之外,企業在不景氣壓力下,追求漂亮財務報表的會計醜聞,也讓大眾的信任度下降。美國的安隆、世界通訊、台灣的博達科技都是類似的問題。
二、大眾對專業的信任下降
表一另個重要趨勢,是二十五年來大眾對醫藥產業的信任度也大幅下降,以往中立、公正的專業團體,公信力也愈來愈低。
經歷SARS瘟疫,台灣護理人員拒絕看護隔離病人;以及今年台北各大醫院拒絕急救生命垂危的邱小妹等事件,以往在台灣人心目中崇高、負責、專業的醫界,也讓人愈來愈難信任。
醫藥產業之外,最近各國公共設施災難頻傳,也說明土木、工程等專業的品質也愈來愈受挑戰。
今年三月,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請會員評估對自己專業領域公共設施服務品質的信任度,結果顯示,不僅平均只有D的水準,而且品質連年下降。維持社會基礎運作與生命安全的工程人員,對自己與同業的信任度也明顯下降中。
三、大眾對媒體的信任下降
無論是電視新聞、印刷媒體,二十五年來的信任度都大幅下降。
最近,這個趨勢更加惡化。網路傳播的快速與普及,讓傳統媒體新聞告知、預警的功能大幅被取代。為了競爭閱聽大眾的注意力,傳統媒體開始往娛樂化、煽腥化發展。
四月中,全球最大媒體集團新聞公司(News Corp.)總裁莫道克(Murdoch)對美國報業總編輯公會演講,就不客氣指出今天的年輕人,「不想聽一個神一樣的人,來告訴他們什麼事情重要,更不想接受聽來像傳道的新聞。」
這位長得像神一樣的媒體大亨旗下的福斯新聞(Fox News),就正以大量報導明星動態、把政治、社會新聞人物當成明星炒作的娛樂化新聞,成功搶下收視率。
台灣新聞媒體早在媒體經營之神莫道克宣道之前,就因數量過多的割喉競爭而集體娛樂化了。
今年二月《洛杉磯時報》就以「他們無法處理真相」為題,批評台灣媒體是亞洲「最激進」、最放任的一群,並指出許多台灣記者認為搶到新聞,比寫正確新聞重要得多。
隨時變臉的兩岸關係
從影響經濟發展的企業,到影響社會「語言和善惡是非觀」的專業團體與媒體,公信力紛紛大幅下降的新信任危機,對台灣的未來有關鍵的影響。而信任機制出了問題,對台灣尤其不利。
首先,社會缺乏彼此的信任,對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岸關係不利。
三月開始,反對黨開始到對岸爭取善意回應的「搭橋」之旅,輕易地就被指為是賣台。
陳水扁總統為降低兩岸緊張、開啟對話平台,低調認可連、宋大陸行的心意,也被台獨基本教義派稱為「騙選票」。
台灣領導人間的嫌隙,正好成為對岸可利用的弱點。據《中國時報》報導,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跟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私下會談時,曾以川劇「變臉」形容陳水扁總統,並指自己對陳水扁的多變性格充滿疑慮,認為這個人「不太能相信」。
多方互罵、嘲諷後,人民除了看熱鬧,對事實真相是什麼?這個關鍵時刻真正應該關心的議題有哪些?注意力已被打散,領導人也很難凝聚出有意義的對話。
不同社群間高度不信任、動輒得咎的狀態,更讓台灣對自己的未來愈來愈缺乏主動權。《中時晚報》總主筆楊渡在陳水扁被綠營批評「賣台」後,大聲疾呼,「不要怕賣台,要怕台灣人沒有自信,什麼都不敢做、不敢要、不敢動。如果台灣愈活愈萎縮,愈活愈沒有能量,有一天真的會很輕易就給人賣了,而且,價錢還不好。」另外,缺乏信任的社會資本,對台灣下一波競爭力的提升也不利。
身處對全球資源都有巨大磁吸能力的中國大陸旁邊,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與鄰國比,相對後退。
儘管政府努力設計各種機制,嚴防資源流向「交戰國」,但是珍貴的高科技人才與管理人才、資金、設備卻仍然往對岸大量流動。
五月中,第一個在中國大陸成功購併本土深圳發展銀行的外資,新橋資本(Newbridge Capital LLC)香港董事總經理單偉健,在《金融時報》撰文「台灣資金人才流失大陸」指出,正是因為台灣政府對資金的限制,出去的資金才不願意回台;也因為兩岸不能直航的不便,台灣人才必須搬去大陸居住,「在現代經濟史上,遭遇這種資金和人才的單向流失是很罕見的。」
政府、企業間防賊、偷跑的不信任互動,不僅增加雙方的直接成本,更增加台灣在跟其他國家競爭上的機會成本。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被問到政府要如何給人民「信任感」時,就指出台灣應儘早主動跟中國大陸合作,因為各國都在搶進這個市場。他在接受《天下》專訪時說,「現在台灣可以維持經濟的穩定就是靠大陸,不要經過香港,要三通。」
事實上,在與中國大陸的競賽中,台灣最有優勢的競爭力仍然是「信任」。
四月下旬,《金融時報》的調查報導不客氣地指出,以往全球最擔心的是中國大陸無限制仿造世界名牌產品的能力,今天,「他們正進行另一種欺騙:偽造工廠紀錄。」這篇報導引述許多西方獨立審計單位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工廠正大量偽造工人的工時卡、薪資紀錄。不僅讓員工超時工作、更少付工資,也在健康、安全設施上偷工減料。據估計,中國工廠「一半以上都在偽造某些紀錄。」
在中國大陸採購跑鞋的耐吉(Nike),就在四月發布的二○○四年「企業責任報告」中指出:「中國工廠往往偽造與工資、工時相關的信息,這個現象非常普遍。而且工廠經理甚至訓練員工,以配合欺騙審計人員的檢查。」
有同樣抱怨的跨國採購商,還有沃爾瑪(Wal-Mart)與時裝集團麗詩加邦(Liz Clairborne)等。沃爾瑪最近甚至解雇了好幾名雇員,因為他們在進行審計工作的時候,要索或接受代工廠的賄賂。此外,兩本帳簿的假帳行為也非常普遍。
最近歐美正用這篇報導,做為制裁大陸紡織品入侵及為貿易不平衡設限做為說辭。「人們普遍認為,中國通過欺騙手段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從種種證據看來,以上證據確鑿,」《金融時報》指出。
中國大陸的股市、銀行在國際間,也有類似的名聲。
《金融時報》在四月底的另一篇報導指出,儘管大陸經濟成長每年都達一○%,但中國股市卻連年熊市,去年上海證券綜合交易指數更跌了一五%,是六年來最低點,今年股市也持續下跌,「到底中國股市怎麼了?」股市價值跟實體經濟間的差距愈來愈大。
中國大陸輸在「信任」
瑞銀證券(UBS)中國研究聯席主管張化橋指出,主要原因就是中國股市充滿了劣質公司的垃圾股。
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教授陳志武也指出,中國有不少經營效益不好的國營企業,當初在政府包裝之下勉強上市,股價炒不起來時,政府又重新用「救市」手法企圖扶植這些股票,「因而更大地扭曲了股價與其應有價值的對應關係,」中國銀行的危機就更大。「詐騙和挪用公款的規模大得驚人,」陳志武指出。
《金融時報》四月初的報導以一家鄉鎮分行為例指出,銀行職員竟然盜領了全鎮的存款。
「官方宣稱已將不良貸款率降低至一四%,但這個說法靠的大部份應該還是會計手法。」
相對而言,同樣是華裔,國際對台灣的信任,目前是台灣在大中國圈的賽局中,還可參上一腳的主要原因。
日本、美國品牌採購商,目前為止還是寧願委託台灣製造廠,為他們在乎的品質、信譽做管理。
嫻熟國際規則的台灣金融、服務專業人才,往往也是最先被派往大陸開疆闢土、值得信任的好手。
儘管台灣各行業都已超限競爭,割喉式殺價、促銷手法層出不窮,但是仍然靠著對基本規則的信守、對產品的負責、對客戶的善意,在國際間贏得愈來愈多信任。
但從國際分工趨勢看來,台灣競爭力的下一步必定是往對信任度要求更高的知識經濟邁進。
最近,政府建議台灣的金控公司、銀行到香港設立資產管理公司,爭取全球及大陸的資金,再把台灣當成「中央廚房」、交易中心,屆時台灣就可發展為亞太集資、資產管理中心。而無論是用知識賺錢、用錢賺錢,信任都是這種「買空賣空」交易的基礎。
在華爾街打過二十多年滾的半導體分析師凱斯勒,就很清楚指出,「在華爾街工作,你靠的是你的聲譽,……可是聲譽的破壞真的非常容易,正直誠實和聲譽緊密相連,就像一副手銬。你的聲譽一旦被玷污,馬上就有人取代你的地位。」凱斯勒以在華爾街頂尖的摩根史坦利投資銀行擔任分析師的經驗,最近出版《華爾街牛肉場: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摩根史坦利最近因內部鬥爭、給客戶不實財報等因素,業績已出現下滑。
努力增加自己的「信任度」
要進一步扮演國際金流、物流管理者的角色,台灣必須更努力經營自己的「信任度」。
五月中,立法院一讀通過的「金融重建基金修正案」(RCT)是個開始,金管會必須在七月十日之前,將所有無法自救、淨值為負、虧損過大的金融機構,全數進行監管、接管。這不僅是清理台灣行庫高不良放款率惡名的起步,未來金融市場不再有「全額保障」機制的規定,也顯示金融機構對自己的信任度要負更大的責任。
除此之外,三月中,投資保護人中心也成功要求承銷博達科技證券的四家券商(元大、富邦、華南永昌、金鼎),賠償受損投資人七千八百一十三萬元,創下台灣證券史上專業人員必須為自己失職負責任的新典範。博達從一九九四年就開始做假帳、虛灌營收,到九九年上市,之後數度增資、發行公司債,經手的券商都沒有做好把關工作。這個新例說明,台灣證券業未來必須為自己的「信任度」做更多負責任的動作。
在愈來愈需要培養信任度的關鍵時刻,除了立更多法、設更多柵欄之外,真正能培養組織、社會「信任文化」的,卻是領導人的身體力行。
台灣競爭力的原點在微笑
一百歲的國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就用《說文解字》的詮釋指出,「信」是「人之從吾言者也」,也就是別人願意跟著我們說的話去做。
但是「別人為什麼能跟著我說的話去做?必須是我說的話,發乎良知本性,自己認為辦得到,而且也辦到了。換句話說,『信』是以『誠』為基礎,能從自己的本性出發,即生『自信』;如果自己『不誠』,別人自然『不信』,不信則不從。」
而「誠」則要求人「不讓一己之私逾越正道、能出口之言但憑良知,擇善固執,持之以恆;『誠』不僅是做人的基礎,更是實踐、修為的境界。」
然而,面對割喉式廝殺、成敗論英雄、贏者最大(winners take all)的全球超限競爭,自我尊嚴與眾人生計的壓力下,領導人每天都面對目標與手段之間的試探與抉擇。
在聖荷西大學哲學系教了三十五年書,科斯騰邦(Peter Koestenbaum)是矽谷許多高科技領導人的心靈導師。眼見高科技領導人快速起落、割喉競爭生態,他指出要領導組織建立「信任文化」,領導人需要先對自己有信心。「最終極的信任,是你對自己生存能力、對自己勝出能力的信心。這才是你最終極的信任能力,你也必須把這種信任能力傳授、感染給你身邊值得信任的好朋友,」現在也經營企管顧問公司的他說。
顯然,在組織內要推動信任的文化,需要領導人對自己有更大的信心,而建立信心的前提,是對自己堅持的理念有信仰。回頭檢視台灣的社會資本,對信任文化的滋長,其實有足夠的沃土。
首先,台灣人民純樸、善良、好客的個性,已經默默在全球贏得民間的信任與支持。
一位到台灣鄉鎮旅遊的外商,對台灣人民的印象,就是當地統一超商店員充滿歡迎、服務善意的微笑。
簡單的微笑、單純的善意,普遍存在台灣三一九個充滿生命力的鄉鎮。二○○一年,《天下雜誌》推出發現三一九鄉鎮之旅,五十萬人帶著護照穿梭鄉里的熱情,顯示台灣民間彼此關懷、支持社會資本的深厚。
也許,台灣競爭力的原點,就在彼此真誠、善意的微笑。然後,伸出友善的手,向周遭踏出善意的第一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