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5 01:52:01| 人氣1,5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麵包情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隔了好幾天現在才來要寫心得感想,實在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講怎麼寫,
才能讓大家有很想看的念頭,大多時候好像我說的話引起不了太多的共
鳴,沒有說服力的我,連想寫個觀後感都覺得無力了!

反正不管你心不心動,我都還是要霹靂無敵強烈的推薦大家去看這部片
,不過也沒什麼時間好讓你考慮了啦!畢竟記錄片的悲哀就是上映時間
不長,並且放送的戲院不多,廣告不夠強大,所以下檔了其實!

,你還有一個機會就是金馬影展。熱烈歡迎大家前往7-11的i-bon
機器去購買這部電影來欣賞,您將會有非常之強烈的一種思考邏輯,然
後恍然大悟,對於社會、家庭、性、國家、經濟各方面,三分鐘熱度也
好,至少當下的那股理念很重要,至少這部電影裡有很多精闢的對話會
在你的腦海中流連忘返,至少在往後面對這些外籍人士會有另一種截然
不同的心境。

你知道嗎!人類裡有好人跟壞人,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應該
沒有一個研究專家專門研究哪一個國家的好人比較多,哪一個國家壞人
比較少的吧!如果有,我也滿想知道的。

台灣總被外國人說親切很親切,那也不是全台灣的人都是這樣的,但比
起歐美國家而言,台灣還算是個保守思想的國家,所以不論及我自己生
活在現實的台北城市,城市以外的台灣,確實是很親切,可是偏偏我還
是覺得『台灣人沒有台灣人想像中那麼善良』。

這是一部花了13年史前記錄的記錄片,從1998年到2012年才正式上映
,但短短不到一個月就下檔了,相當相當相當可惜!拍攝一部記錄片要
能從影片中搜集出你的過去你的回憶才有足夠的意義,記錄片就是要花
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去拍攝去跟隨別人的心去深入體會主角的生活,一
點一滴逐一都不能浪費的!整個13年的歲月,從壯年到邁入老年,從黑
髮到白髮略顯,從灑脫到皺紋滿面,難以言喻的時間快轉在他們的人生
裡。

你曾經認真凝視過別人的生活嗎?然後換來另一種全新的人生嗎?只要
心境一改,就會全然改變!你還記得1998年的壹仟元大鈔票嗎?你還記
得那年還是老式的舊公車嗎?你知道台灣被列為老人數量最多的第一名
的國家嗎?你知道台灣很喜歡把老人家丟進養老院嗎?當然,眾多原因
使然,眾多無奈,使得壞人越來越多了!

現在想起這部片的某些片段跟細緻的對話都還是鼻酸,然後淚又不自覺
的流,很抱歉,台灣沒有你們原來想像中的美好!但願未來的日子能有
所改變,比現在好一點就好了!

不要超乎自己所能承受的,多愛自己一點,活著不是為了別人,女人不
是一出生就註定要為家庭為小孩而打拼,打拼不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繼
續走上自己的路程,量力而為,付出一生所換得的是讓自己渡過完美的
生活,而不是一再的為家庭奔波勞命,妳們的每一個強顏歡笑背後都有
一個不願被提起的悲傷,卻還是用力在踏出每一個步伐。何得何能?這
是我沒有老公沒有小孩沒有家庭的人所無法體會的。

請你,到戲院去看一看這一部動人的記錄片吧!
希望此片DVD快點出來,好想買啊!









以下取自電影簡介網頁
寫的超好。

時間長河所積累的風情,絕非就地取材,隨手捕捉的影像所能比擬。累積了十三年歲月才完成的《麵包情人》,從深度到廣度,甚至趣味內涵在在耐人細嚼回味。

台灣紀錄片導演李靖惠花了十三年時間拍攝完成的紀錄片《麵包情人(Money and Honey)》,就紀錄了主要角色的「成長」:不論是工作上的歡喜或者哀愁;同時也紀錄下台灣社會的變遷:不論是親子責任的迴避或者用金錢購買勞力的理直氣壯。

 

《麵 包情人》是一部外勞紀錄片,主角是四位來自菲律賓的勞工,她們匯聚在台北市東區的一家老人院中,專事照顧家人無暇照顧的老人,這四位外勞在菲律賓都有家, 都有子女,離鄉背井來台灣做勞工,前提就是台灣人給付的薪水夠誘人,可以改善老家環境,供養家人升學或生活,勞工薪資就是麵包,她們深信有了麵包,愛情才 會穩固,只不過,「愛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美麗祈願,只是詩人的想像,不能朝朝暮暮的親情與愛情,其實是三分悽愴,又有七分無奈,這種萬般雜 混,難以言宣的滋味卻也正是《麵包情人》最讓人回味的地方。


李 靖惠因為自己的親人也在養老院裡,因而得以認識這批外勞,從單純的生活紀錄,進而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的供需實況追蹤,《麵包情人》與其他外勞紀錄片最不同的 地方在於導演沒有死守在養老院裡,既然外勞才是主角,台灣只是她們營生的所在,勞動實況的紀錄只是果,家鄉的渴望才是因,把鏡頭轉向菲律賓,伴隨著她們返 鄉,紀錄她們家鄉的實況,《麵包情人》就不再只是「家庭相簿」的衍生品而已,態度決定高度,《麵包情人》對一個議題的持續關注與拍攝,才讓電影中的主角呈 現了生命長河的流動氣象,才讓全片得著了氣血奔騰的能量。

 

《麵包情人》的台北段落,主要在於勞動實況及思鄉情懷,李靖惠對這群外勞極其寵愛,鏡頭之前,常帶感情,電影從她們對家鄉的思念(不帶子女相片,以免相思苦);喃喃的家書絮語;穿插著跨年夜101煙火所撩想起的思鄉心情;到看著同郷即將可以返家,也想把自己當成行李託運回家,硬要往行李箱裡鑽的神情,更是苦中作樂,卻又真情畢現,再搭配外勞浪跡台灣時寫下的詩句,以及掛在嘴邊就哼唱而出的菲國歌謠,遊子與勞工心聲得著了委婉又動人的書寫。

 

不 過,《麵包情人》對這群外勞的由衷感謝卻在於她們對異鄉長者的奉獻與照顧,把生活失能的長者送進養老院,是忙碌營生的當代子孫,不得不的選擇,他們做不來 的、沒空料理的、不耐或不屑為之的照料細節,全都透過金錢交易委託外勞去代勞,只要外勞不用心,不用力,照顧就可能是虐待,《麵包情人》固然有著一些外勞 吃力做著替老人翻背、餵食或者扶持的生活細節描寫,卻也不忘捕捉她們在告別前夕,逐一與負責照顧的長者話別的泣訴鏡頭,因為分手時的態度,才見人生真情 (情場如此,職場亦如此),她們的淚水已讓她們的勞動,不再只是單純的勞務報酬行為,唯有真心付出,才會讓鮮少盼到家人的這些長者,依依難捨。

 

朝 夕相處是現實(導演極其委婉地訴點出了她們不時亦有超時工作的苦勞人生),但亦是無奈(很多人來台十年,從來不知台灣何以叫寶島,因為鮮少離開工作巷 弄),的人生,《麵包情人》無意比照其他外勞紀錄片,高舉鮮明旗幟,檢視勞資矛盾,但是對台灣人的功利素描,卻已都輕輕點出,夠讓有心人低迴三歎了(不罵 不批評,激發的反應力道卻更強,《麵包情人》的選材與表現手法,堪稱是示範作品了)。


不管來台勞動是犧牲或者營生,《麵包情人》最鮮活的一點就是回頭檢視讓她們獨在他鄉為異客的流浪動機:不論是養家、供學、起房舍、富裕民生(大量買Made In Taiwan商品),金錢流動固然反應著「麵包」現實,卻更訴說著她們心中的「情人」主軸(從親情到愛情兼而有之),李靖惠把自己攝影的工作影像都帶到菲律賓,讓外勞家屬目睹妻子/母親/阿姨在台工作血淚,更讓紀錄片的「實用價值」,勝過千言萬語的家書。

 

當 然,李靖惠實地走訪了菲律賓,甚至逐一訪問返鄉菲勞,也讓她們的現實與夢想有了對照實證,為了家人,為了心願的犧牲,或能圓滿,或許殘缺,人生未必盡如人 意,特別是大學文憑渾然無用的真相,讓已經夠讓深怕台灣「菲律賓化」的學者和家長焦慮難安,但是李靖惠的鏡頭卻又真實呈現了有的新生代找不到工作,有的則 是不急著找工作的生活態,同樣亦極其有力地佐證了經濟活力與民族性的連動關係。


外 勞替台灣人分擔了許多勞務,《麵包情人》以感恩之心向外勞的美麗靈魂致敬,至於《麵包情人》的主角究竟是「幸運」的特例(台灣不是有太多虐勞與逃跑外勞的 個案)?還是「祈願」的啟示錄(相逢自是有緣,勞資雙方未必要怒目對立,端賴彼此修行)?電影其實在觀眾心中埋下了一顆種籽,我相信,很快就會在曾經被電 影情節撼動心靈的觀眾人生中,開花,然後,結果。





《麵包情人》從台菲的社會問題到個人的選擇
文:Dammi

撇開那些穿插在其間的詩詞,《麵包情人》或許確實代替抒發了外勞的心聲及強化,不過在另一方面,個人卻有點由衷期望單純地讓影像去說話就好,畢竟和其他部 分的平實紀錄相比,顯得有點突兀做作,最重要的是單純影像的力量可能會更具有感情,會更有後勁吧!?不過基本上,這部紀錄片其他的絕大部分大致還是做到 了!

說在前頭,如果將情人的定義擴大至家人的話,整部電影便在如此的前提下凝聚出一個核心命題出來,即之所以取如此片名,麵包情人的背後想法:要麵包還是要情 人?不然,這部電影涵蓋許多面向,從前面剝削外籍勞工,進而看見台灣照護系統的問題,到後來紀錄這些堅毅的女人們完成合約回國後的生活,促使個人的自我反 省,歸結出主要的概念。橫跨多年,往返台灣、菲律賓兩地,情感豐沛地觀看著外勞生活,這是《麵包情人》。

這個真實故事,一步一腳印地從十幾年前開始記錄起。每個人因為各式各樣的『錢』事,離鄉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工作,對抗語言不通所造成的不便之餘,為了 能在補上仲介費之後,還能拿得出一筆錢回家的信念,讓即使是超乎想像的辛勤,甚至是過勞的工作,也必須吞忍下去。旁觀者如我們,總有些於心不忍,特別是看 著這些那些瘦小的身軀,纏抱著養老院的阿公阿嬤們,費力上床的景象,及還得擔心所照顧人們的安危、有些住院者又並不那麼乖乖配合,還有超過八小時以上的工 時......

紀錄片要好,總覺得其中一點是:看似毫不費力地透過鏡頭讓觀影者旁觀著,卻在這樣單純的呈現裡,讓問題、隱憂自動脫出,反而更充滿力道。撇開那些穿插在其 間的詩詞,或許確實代替抒發了外勞的心聲及強化,不過在另一方面,個人卻有點由衷期望單純地讓影像去說話就好,畢竟和其他部分的平實紀錄相比,顯得有點突 兀做作,最重要的是單純影像的力量可能會更具有感情,會更有後勁吧!?不過基本上,這部紀錄片其他的絕大部分大致還是做到了!

以紀錄著外勞的工作狀況及平時插科打諢為主軸,無論是同事之間,國籍異同之間,員工與住院者之間......儘管未特別放上字卡,為場景註腳,但這樣環境 之下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卻緩緩浮現;並於紀錄的脈絡裡,透過時間軸的前後呼應,將體制下的毛病,一一彙整成形。如人力問題:同事只要有人請假,另外一人就 要超時加班;家屬開玩笑地說著打死她女兒也不願意做這樣的工作;外勞離開台灣之前有感而發出我不來照顧,誰來照顧的慨歎。當然還有其他暴露的危機。

然後這部紀錄片的主要角色於幾年間的陸續往返台菲兩地或全然回菲律賓之後,切合片名的主要命題才逐漸聚焦。其實在一開始,導演以友人的身分回去找這些外勞 的影像,總感是多餘的,彷彿和前面的內容不大相關,不過當大量側錄著這些外勞的家庭狀況,以及和這些主角們談談他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現在的感受後,又在不 自覺間回到正軌。我不得不說這個部分也頗為了得,以身為友人的身分去關心這些外勞的生活,卻帶給我們看到勞動輸出量在世界數一數二的菲律賓,各家庭背後的 大問題。

不提所附帶呈現出菲律賓的工作機會,經濟狀況,當這些堅毅的女人們為了自己家庭在外面打拼,家人歡聚的場景只能出現在夢裡,容貌只能浮現於思念中的狀態 下,合約到期回國後,對於是否還要再出國工作,想必相當掙扎,結果丈夫所給予的對待又是甚麼呢?甚至驚訝的是大部分家人們的反應。價值觀似乎默默地被嚴重 扭曲了,因而,導演在拍攝紀錄片之餘,也透過他的這些紀錄帶回去給這些外勞的家人們觀賞,讓他們知道母親在外面工作之辛苦,反之當然也一解身處異鄉的工作 者之相思之情阿!

並列著這些外籍工作者的諸種家庭現況以及主角們面對如此情景的心聲,或多或少也刺激了觀影者的思考,至少我是如此:這條漫漫人生道路上,自己想要的到底是 甚麼呢?選擇其中之一,就會失去另一個選擇是否為絕對必然呢?歸溯至那些老人們之所以在養老院中,不就是每個家庭為了生活所做出的選擇?當然其中尚存在探 望與否的差別。於是外籍工作者之於家人思念的情緒或多或少應有轉嫁到這些阿公阿嬤身上,讓自己內心的虧欠取得救贖吧!?同樣地,或許阿公阿媽也在他們身上 尋找依靠,甚至是從未來探望過自己的兒女身影,盡情撒嬌,盡情任性......因而所有片子中的趣味,雖確實帶給觀影著歡笑,但對照其他絕大部分的種種, 反倒有點苦中作樂的淒涼感。 電影從台灣和菲律賓大體制下的社會問題,縮小到個人選擇,又延展出家庭生存的考量,見導演以一貫之的意圖奏效。原本的念頭想著為何中文片名的兩個名詞之間 不加個標點符號,英文片名是or不是and,但在人生旅途裡,這終究不是純粹的二分法就可直接定奪的,人畢竟貪心地兩者都要,只是在環境等等諸多因素考量 之下,身不由己地做出了選擇,是否和自己當被問到麵包還是情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一樣,顯然不能一概而論,似乎只能亦步亦趨地因時地制宜,並盼望自己未完全 鬆開捉住另一邊的手阿!


台長: who i am
人氣(1,5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in my mind ( in my soul ) |
此分類上一篇:逆光飛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