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3-10 20:00:00| 人氣2,0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印度散記(五)•宗教小歷險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賈瑪清真寺廣場


印度散記(五)•宗教小歷險
太皮
(旅遊日期:2017.05.28-2017.06.04)

11.錫克教謁師所

在澳門,有天主教、佛教、道教乃至回教等宗教場所,作為澳門人,我身處其中,感到一切都那麼自然,像不值得我去深挖當中的歷史底蘊和精神內涵似的;到了印度,卻被那眾多宗教場所帶來不同程度的心靈撼動,感受到宗教與別不同的意義。

也許,外地人踏足澳門的宗教場所,也會因文化不同,而產生幡然醒悟之感吧?

在新德里,我參觀了班戈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Gurudwara Bangla Sahib)。對於錫克教我所知不多,只聽說過錫克教士兵能徵善討,又知道前任印度總理辛格是錫克教徒,除此之外,就是在到新德里的班機上,遇到那個戴頭巾帽、留大鬍子,用手機看中國節目的錫克教徒。

編排行程之時,曾腦補一些皮毛資料:錫克教是印度較新興的宗教,起源於十五世紀時的旁遮普地區;尊崇十代上師(古魯)及經典《古魯•格蘭特•薩希卜》;沒有偶像,朝拜的場所叫謁師所等。

由auto將我拉到班戈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外,在繁忙交通包圍下,我的目光已被那反映著太陽光輝的金頂和燦然的大理石外牆所吸引;走近建築,見到有人在外圍佈施食物,大鍋熬著甚麼,領取的人絡繹不絕,當中不乏衣服光鮮的,食物看來十分吸引,只因怕肚痛,我忍著沒排隊。

到達正門時,我被要求脫鞋和戴頭巾才能入內。那裡有一個存鞋的地方,竟然有點規模,義務工作的錫克教徒不分男女老幼,在寄存窗前排隊接收你手中的鞋子,給你一塊牌,那人便會將你的鞋帶去存放好,而另一位錫克教徒已補上位置替另一人存鞋。如此文明的“服務”在整個印度行程中絕無僅有,令我還未參觀,已對錫克教大有好感。

東南亞和印度的宗教場所,大多會要求參觀者穿長褲甚或脫鞋,而謁師所還要人戴上頭巾,與存鞋的地方不同,由於頭巾由所方提供,就比較隨意地放在入口處兩個有如垃圾袋般的物事裡,供參觀者循環使用。我隨便挑了一個看來較乾淨的套上,由於頭大,感覺實在怪怪的。

謁師所外佈施食物

謁師所外佈施食物

謁師所內領食物的地方

12.染天花的年幼上師

班戈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主體建築的外牆材料主要為大理石,鏤刻花藤圖案,部分牆壁和地板跟泰姬陵一樣,鑲嵌由各種寶石砌成的雕花。

走進大堂,樂聲和誦經聲傳來,安寧祥和,只見由幾條大柱子圍繞著的中心部分,幾位戴藍頭巾的長老般人物端坐,其中一位用拂塵不停打掃面前鮮花圍繞的物事,而樂聲和誦經聲則來自一邊戴黑頭巾的三位年輕教徒。其他信徒虔誠地在周圍坐著、站著,神態肅穆。

謁師所後是一個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水池,據說池水能醫百病。錫克教敬奉的十代上師中,第八代上師哈爾•克里香接任時只有五歲,1664年,在逗留德里期間,他就居住在當時統治者的別宮,也就是謁師所的前身裡。那時霍亂和天花肆虐,哈爾•克里香利用清新的池水替民眾治病,救治了不少人,然而他自己卻不幸染上天花,不到八歲就撒手人寰。

此後,錫克教徒便把池水視為聖水,有人甚至千里迢迢帶回家飲用。我看見水池周圍有不少信徒,有人將雙腿浸在水中,也有小孩脫光衣服下水,但沒發現有人喝水。

我伸手進水裡攪了一下,當是入鄉隨俗。主建築與水池間有幾個教徒提著銀瓶向信眾佈施食水,也有信眾拿著票券去不同的崗亭領取食物。 據說錫克教在印度是弱勢宗教,謁師所令我對這個弱勢宗教產生好感,在那裡,我感到宗教導人向善的平和及平等氣息,也感到舒服與安寧,而這與其他宗教場所帶給我的安寧感又有點不一樣。

要說弱勢宗教,起源於印度的佛教應該是眾多有名宗教中最弱勢了,在當地已幾乎絕跡,而比佛教更古老的耆那教也比錫克教弱勢。耆那教反對種姓制度和奉行素食主義,在新德里著名地標紅堡及月光市場之間,有一所天衣派耆那教廟宇,裡面有一間鳥類醫院,據說只有素食鳥類可以入住,而肉食的鳥則被視為病人。

對此大感興趣的我,沒發現參觀當日那裡只開放半日,去到時已是中午,因行程緊逼沒法再度前往,緣慳一面,誠為憾事。


謁師所的聖水池
 

謁師所的聖水池

謁師所大堂,一片安寧祥和的誦經聲

胡馬雍陵的小松鼠

胡馬雍陵

耆那教廟宇

13.別有洞天的尼桑木丁聖陵

參觀完胡馬雍陵(遊記中沒有詳細記述,但絕對值得一去)後,我乘坐auto前往附近的尼桑木丁聖陵(Nizamuddin Dargah)。未幾,進入一個遍佈雜亂街道的區域——儘管新德里有不少地方都是雜亂的,但那裡又是另一種氣息,周圍都是戴著帽子的穆斯林,像進入了另一個國度。

auto停下,指引我入口處。兩邊有不少商販,出售供奉所用的玫瑰花瓣等祭品。其中一個吆喝我到他面前,不太通英語的他指手劃腳叫我脫鞋存放到他那裡,又要我向他買供品。

儘管我知道鞋可以放進背包裡,但也想體驗一下朝聖的滋味,便花了錢存鞋,又買了兩三盤花瓣。說時遲那時快,商販二話不說已將一個穆斯林白帽套在我頭上,那帽子比之前在錫克教謁師所戴的頭巾還要小,且是白色的,弄得頭大的我像紮了繃帶一樣滑稽可笑。

進入如迷宮般的漆黑甬道,不時有衣衫襤褸的愁苦大眾對我虎視眈眈,有時甬道中間又豁然開朗,能在側旁見到一個大型階梯井和周邊櫛比鱗次的民居,彷彿走進一條時光隧道。如果說印度集所有時空於一身,那麼那裡就將你活生生扯回一千年前的時光裡。

終於到達別有洞天的目的地,是一個小廣場,只見中央的尼桑木丁聖陵有點像江南建築的亭,約三十平方米見方,中央有一個圓頂,下面柱子環繞,飾以金彩和花卉圖案,虔誠的信徒正向中間的陵墓作朝拜。


據說那裡是不容許非穆斯林進入的,而外面也貼著不准女士入內的標語。我不理會那麼多,壯著膽子,進入“亭子”中心所在的陵墓內殿,跟著信徒將花瓣撒下,又掀一下蓋著陵墓的氈。出於對宗教文化的敬重,過程中我表現得十分虔誠,但我並不知是甚麼用意。

尼桑木丁•奧里亞是印度伊斯蘭蘇非派聖人,他一生禁慾克己,宣揚蘇非派教義,例如要照顧有需要者、給食予饑餓者,及與貧下者接近等。他於1325年九十二歲高齡去世,其墓地後來成為全國朝拜的聖地,而不少貴族名人也相繼安葬於周邊,當中包括沙賈汗(建泰姬陵的那位蒙兀兒皇帝)的一位女兒及著名烏爾都語詩聖迦利布等。

尼桑木丁聖陵

尼桑木丁聖陵廣場及旁邊的清真寺,我就是在這裡被包圍

14.敗走聖陵

尼桑木丁聖陵旁的名人陵墓,都有大理石格子屏風圍繞,透出濃濃的伊斯蘭風情;旁邊還緊貼著一座清真寺,赭紅色的外牆,內裡坐著不少穆斯林。無論是古樸的甬道、狹小的廣場或清真寺裡,都可見不少衣衫襤褸的乞丐和殘弱者,從中可看出聖人照顧弱勢的理念。

小廣場後還有一些地方可逛,正當我打算繼續參觀之時,突然有一隻手伸到我面前要錢,我發現那是一個斷了一條臂膀的人,沒想那麼多,便施捨了零錢給他。像按下開關一樣,這一舉動瞬即引來幾個婦孺跑來伸手要錢,為解困,我便又掏錢分給他們。

可怕的情況出現了,那些聚集在四周,與我一樣是遊客身份的更多的婦孺,見狀從四面八方向我湧來,少說有二三十個,在廣場裡引起騷動。我想繼續參觀,但已被截了去路,進又不是,退又不是。一個長老模樣的人走過來責備我,罵我不該給錢他們,引發混亂。

在此情況下已實在無法參觀了,我只好脫帽撤退,但有幾個不依不饒,一直跟著我,或扯衣服,或擋去路,一直到門口,我跳上正等待的auto逃走,有兩個小孩還死心不息的跟著跑。我身上已沒零錢,雖見他們可憐,也只能忍心不顧了。

在新德里,最著名的伊斯蘭教景點應是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賈瑪”即“禮拜五”之意,該清真寺為印度最大,也是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據說其中庭可容納二萬五千名信眾。由於與我住的地方近,參觀當日我是步行過去的,沿途經過一些老舊街道,看得出以前曾經過悉心規劃和建設,只是殘舊了沒再更新,有點像澳門的祐漢區。


到達目的地,三個洋蔥頂和兩個尖塔聳立眼前,找到其中一個入口,拾級而上,付了存鞋費和照相費,進入中庭,在熾烈的陽光下,感受濃濃的宗教氛圍。

天上飛著不少大鳥,不知是鷹還是甚麼,煞是好看。在寺內看了一下信徒禱告,雖然人不多,但那些有韻律的誦經聲卻有一種飄然物外之感。交費登上宣禮塔,極目眺望新德里景色,看群鳥翱翔,好不愜意。(待續)

前往賈瑪清真寺路上

賈瑪清真寺尖塔上鳥瞰

賈瑪清真寺一角

賈瑪清真寺

賈瑪清真寺水池,女孩用水來洗臉

台長: 太皮
人氣(2,06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金漆皮毛 |
此分類下一篇:印度散記(六)•交通初體驗
此分類上一篇:印度散記(四)•傷心火車站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