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偏好的料理一樣,閱讀也有喜歡的口味!雖然明知道應該要「 均衡攝取 」( 腦子 ) 才會健康,但長期偏食的結果是有些營養好但味道不好的書我就會「啃」的很慢,甚至「 吃 」到一半就放棄了!反之喜歡的書,一打開就停不了,甚至捨不得睡覺地把它讀完,就像吃到好吃的東西一樣,一整個幸福哪!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很喜歡閱讀 ( 課本以外的書 ),也許是受到我爸的一些影響吧!小時候對爸爸的印象除了工作的時候,大半時間他總是手不離書,偶爾帶我們出門也是去跟書有關的地方:一般書店、二手書店、甚至出租書店 ( 這時老爸會讓我們租漫畫喔!因為他自己也愛看老夫子 )。除了大人行為的熏習,當然喜歡閱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 ──「 喜歡 」( 呃!真是單純到不行的答案 ) 打開書非常方便就像小叮噹的任意門一樣!咻 ( 翻書聲 ) 立刻可以隔絕現實進到另一個世界!我是個有中度「嗜讀症」的人,我買的包包一定要能裝的下一本書 ( 米娜不是在「現」自己多有氣質啦!其實我覺得這是某種「 病 」) 等待什麼的時候,我的眼睛就很想黏住一些文字 ( 這是一種「發呆恐慌症」嗎?) 如果手邊沒有書,在公車上我就會讀廣告,或讀街上的招牌 ( 講到這個,我妹也是某種「 嗜讀症 」患者,因為有一天 ( 經過十多年吧 ) 才赫然發現我們各自對307公車行經中華路的一間理髮廳的招牌存有疑問很久了!( 有誰可以告訴我什麼是「 狼剪 」嗎?@@??? )
轉回主題,談到我的閱讀口味,從十幾年前開始便比較偏向「 日本料理 」,而自從來到美國後更是偏食,我已經幾乎不看西方的文學,可能是思鄉吧!就像肚子餓時,如果找的到的話,亞洲的料理是首選!我的日本文學第一碟「 開胃菜 」是「 村上春樹 」!唉 ~~~ 現在村上歐吉桑太紅了,以致於我的答案聽起來很跟隨潮流,但我可是擁有珍貴的絕版的圓神出版社出的上下兩冊口袋書尺寸的「 挪威森林 」的讀者噢!( 一口氣說完,喘~~~ ) 是我高三的時候買的。講到與村上春樹邂逅的過程,一切起因於當時坐在我隔壁的高中同學小菁,她的桌下總是堆滿書 ── 非課本或參考書 ── 活像是個賣書攤子!而她大半上課時間總是在讀她的「課外文學」,而隔壁鄰居米娜我上課除了前十分鐘是清醒的以外,大半時間都在與周公奮戰或發白日夢。之後我便開始向隔壁的迷你書攤借書來看,「 挪威森林 」就是我的第一本。我還記得小菁說她媽媽有一天翻了這本書,看了幾段後驚呼:「 嗄?女兒啊 ~~~ 你怎麼在看黃色小說 ?」殊不知十年後張媽媽的女兒成為倍受矚目的作家 ── 張惠菁!
從這樣的因緣,爾後我喜歡上一些當代日文作家的作品,就這樣一路讀來。因為住在美國,只能趁每次回台時買幾本或偶爾等不及便上博客來訂書,無法大敗一番 ( 要是住在台灣可能就會很敗家了 ) 我很喜歡這些日本作家作品裡的一種氛圍: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寧靜疏離但又貼近我心的溫暖感覺!( 哎,真是不清不楚的描述!沒辦法,米娜實在是沒有什麼墨水只是愛「 啃 」書而已 )
我喜愛的日本文學料理從最早的春上村樹到吉本巴娜娜、江國香織、柳美里,到近期的山本文緒以及絲山秋子等等,在買不到中文書的 Denver 我手邊的書籍量可以開一間日本文學租書店了!最近幾天,我終於收到我從台灣海運回美的一箱書,裡面有我買齊了的最近的最愛 ── 向田邦子,的書( 見上圖 ) 沒看過向田邦子的書的人啊,我要大大地推薦這位作家!我第一本看的是「 女兒的道歉信 」,這本書是向田邦子寫她的生活和她的回憶 ( 向田邦子已經在1981 年八月台灣的一場空難猝逝了 ) 也許因為出身於廣播、電視劇作家,她的文字非常有畫面且帶出細膩的情感和氛圍,文字雖很平實但卻深深感動我。有一天我邊吃午餐邊讀她的「沒有寫字的明信片」我讀到邊吃邊「 哭 」ㄋㄟ!( 我哭絕對不是因為那碗很辣的泡菜麵 ~~~ ) 其他的好幾篇也是讓我眼淚掉不停!
以下是這篇「 沒有寫字的明信片 」,有興趣 + 有閒的人 + 不認識向田邦子,請!
已過世的父親是個勤於寫信的人。
我進女校的第一年,首度離開父母身邊,父親不到三天就會寄一封信來。第一次見到身為保險公司分公司經理的父親,慎重其事地在信封上用毛筆一筆一畫寫著「向田邦子小姐收」時,我十分驚訝。父親寫信給女兒,寫「某某小姐收」是很正常的事,只是四、五天前還過著被直「喂!邦子」,甚至拳打腳踢、大罵「混帳東西」的日子,突然改變這麼大,真叫人背脊發癢、混身不自在。
書信內容也是從一本正經的噓寒問暖開始,寫到新的東京宿舍隔間、院子裡栽種的樹木種類等等。父親還用「 您 」稱呼我,不忘訓示:「以您的能力而言,信中有些較困難的漢字,但有助於學習,不妨多查閱字典。」
那個穿著丁字褲在家裡到處走動、大口喝酒、脾氣一上來就對母親和小孩動手的父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威嚴和父愛的完美父親。
父親雖是暴君,背後仍有其害羞的一面,恐怕不用這種客套的形式就無法寫信給十三歲的女兒吧。或許他將平常赧於付出的父愛,嘗試寄託在信中也說不定。
有時他一天會來兩封信,一學期的分居期間倒也累積了不少數量。我將它們用橡皮筋束成一疊,保持一段時間之後竟不知去向。父親在六十四歲過世,換言之在那些信件之後,我們又繼續相處了近三十年,而我只有在那些信中才看到父親溫柔的一面。
那些信件固然令我懷念,但若要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那疊由父親寫上收件人,讓妹妹填上「 字 」的明信片。
戰爭結束的那年四月,就讀小學一年級的么妹,基於學童疏散的政策被送往甲府。早在前一年秋天,就讀同一小學的二妹已經被疏散到他鄉了,當時因為么妹年紀小家裡不忍心,就沒讓她離開父母身邊。後來三月十一日東京大空襲,我們家燒毀了,只勉強留下性命,父母心想與其全軍覆沒,不如忍痛疏散。
一旦決定了妹妹出發的日子,母親在覆蓋著黑布的幽暗燈光下,利用當時算是貴重物資的白棉布做成名牌縫在妹妹的內衣褲上;父親則是用毛筆在一大疊明信片的收件人欄位寫上自己的名字,並交代妹妹「 健康的日子就畫個圈,每天投一張到郵桶裡 」。因為妹妹還不會寫字。
妹妹將那厚厚一疊只寫了收件人姓名的明信片放進背包,捧著喝稀飯用的碗,像參加遠足般興高采烈地出門了。
過了一星期,第一張明信片寄回來了,上面用色筆畫了一個幾乎要超出紙張的紅色大圈圈。根據護送學童疏散的人說明,當地的婦女會做了紅豆飯和點心歡迎他們。比起只能吃南瓜藤的東京,鄉下的生活當然要畫個大圈圈了。
然而隔天起圈圈突然變小,微弱的黑色小圈圈終於變成了 X 。當時被疏散到那附近的二妹決定去探望么妹。當時么妹靠在學校的牆壁上,嘴裡含著酸梅籽,一看到姐姐的身影,立刻把籽吐出來放聲大哭。
過了不久,連畫 X 的明信片都不再寄來。第三個月母親去接她時,罹患百日咳的么妹頂著滿是蝨子的頭,一個人睡在三張榻榻米大的棉被間裡。
妹妹回家那一天,我和弟弟將家庭菜園裡的南瓜全部採下。平常看到我們摘下太小的蔬果都會罵人的父親,這天什麼都沒說。我和弟弟將大到足以抱在懷裡、小到能放在掌心的二十幾個南瓜在客廳一字排開。這是我們唯一想到能讓妹妹高興的方法。
深夜,趴在窗口張望的弟弟大叫:「 小妹回來了!」
坐在客廳裡的父親光著腳衝出大門,就在擺放消防水桶的大門前,抱著妹妹瘦弱的肩膀嚎啕大哭。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大男人放聲哭泣。
三十一年後的今天,父親已然過世,妹妹也到了跟當時父親相近的年歲。那疊沒有寫字的明信片,是誰收了起來還是遺失了,我竟一次也沒見過。
◎ 以上節錄自 女兒的道歉信 / 向田邦子著 / 麥田出版社
為什麼我看這篇會異常地受感動?可能我自己的老爸在某方面很像邦子的父親,總是用威嚴掩飾他不善表達的愛與關懷,一旦因某種情境情緒破綻開來,那種強度總是讓我莫名地掉淚!
文章定位: